諸葛長華 范 軻 李 權 駱蘭帥 王振浩
(山東科技大學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和發展在辦公、學習、社交和娛樂方面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使用者自身的個人信息暴露在網上,央視“3·?15”晚會上曝光了一些商店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將消費者的消費行程、消費記錄的信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非法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會對個人財產安全帶來巨大威脅。
高校大學生剛從繁重的學業中進入大學校園,思想放松,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且社會經驗少,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在網絡的掩護下,許多不法分子通過網絡利用虛假身份靠近大學生,進行各種手段的詐騙,高校也成為不法分子的集中作案區。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知識、增長本領的場所,必須對網絡詐騙行為進行干預和防范,不能因不法分子的犯罪行為使學生對校園產生恐慌和畏懼,因此防范高校網絡詐騙成為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通過對工作中的學生案例進行分析,可以切實地從學生角度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并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合適的處理方式,為日后的工作提供經驗支持。輔導員也可以通過對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方法進行分析,將工作方法和問題原因進行提煉和總結,使輔導員的工作在科學性和實效性方面獲得進步和提高。
小路(化名),大一新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屬于學院貧困生庫中的學生。從小生活比較節儉,本著減輕父母負擔和賺取生活費的想法,2019年10月18日,小路在QQ群中看到有人發布了“網絡刷單”招聘兼職的信息,高額的回報和無門檻的要求使得小路信以為真,隨后添加了對方好友,小路通過微信與詐騙人員進一步交流并開始按照對方的要求開始刷單。在第一次刷單后,小路如愿得到了額外5元的收入,隨之放松了警惕,進入了對方設好的圈套中。在之后的刷單中小路支付的數額越來越大,而對方以各種理由遲遲沒有返錢并引誘小路繼續付款,在花光了自己所有積蓄后,小路陸續向同學及表姐借錢,在一共損失了一萬四千元后,小路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受騙了,十分懊惱,情緒幾近崩潰,高額的損失讓小路不敢告知家長,經過一夜的思想掙扎后決定告知輔導員老師,尋求幫助。
高校網絡詐騙案件與一般網絡詐騙案件有所不同,案件中的受害者為高校大學生,相比一般的網絡詐騙案,大學生有其自身獨特的社會特征和心理因素,大學生遭受網絡詐騙不僅僅是因為大學生安全意識問題,還涉及學生家庭教育影響、學校安全知識普及、互聯網安全監管等各方面問題。
1.互聯網安全監管不全面。互聯網作為當前最廣泛普及的信息交流平臺,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不受地域影響的特點,互聯網用戶魚龍混雜,很多平臺對用戶的限制較低,使不法分子和高校學生之間缺少可靠的保護層;互聯網自身依賴的技術和簡單的操作方式[1],使網絡犯罪顯示出犯罪區域不大、犯罪成本低、易操作、隱蔽性強和不易防備的特點[2];網絡監管的力度不夠全面,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不夠大,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2.學生家庭缺失對詐騙的普及教育。父母對孩子安全教育意識培養的缺失,致使很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前對社會中的不法犯罪行為了解較少,對網絡中可能存在的詐騙途徑更是知之甚微,是導致孩子對詐騙行為缺乏敏銳性的根本原因,在走入社會時對危險和違法犯罪行為放松警惕,同樣不利于孩子的安全成長和全面發展。
3.大學生安全意識薄弱。通過對大量網絡詐騙案件中的受害大學生進行分析,易發現受到網絡詐騙的大學生多為新生。在思想方面,新生由于社會閱歷少,對社會中存在的詐騙手段知之甚少,同時思想較為單純,易受到新鮮事物的影響。在對信息的判斷能力方面,在校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重要受眾群體,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大多通過網上渠道獲取大量信息,而接收的信息來源廣泛,缺乏過濾,使缺乏信息判斷能力的大學生在面對一些來源不明的消息時盲目信從,也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洗腦”,從而走進犯罪分子的圈套,這也是網絡詐騙案件高發的重要原因。
據調查,網絡詐騙的形式有網絡兼職刷單、社交媒體騙取信息詐騙、中獎返利詐騙等,調查結果表明,以網絡兼職為名的詐騙是電信詐騙的主要類型,占網絡詐騙總量的20%左右[3]。
網絡詐騙在高校中的占比同樣較高,通過對相關案件的分析和總結,不難發現,除了因家庭、學校教育不到位,網絡監管不力等因素外,大學生在處理網絡信息方面的心理動態是促使其走向犯罪陷阱的關鍵原因,對受騙起決定性因素的相關心理如下:
大多數人具有僥幸心理,在詐騙案件中,受害者多因僥幸心理輕信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語”。大學生的僥幸心理主要表現在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和對他人的信任。經調查統計,58.99%的大學生因為存在僥幸心理而受到網絡欺詐[4],在本次的受騙案例中,受害者在第一次獲得“報酬”后放松了警惕,認為自己“幸運又聰明”地找到了快捷的賺錢方式,在僥幸心理的驅使下,認為自己可以得到“回報”,因此遭受了巨額的經濟損失和心理創傷。
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的人會在交往中產生攀比心理,學生也不例外,在看到其他同學在生活、飲食、穿著等方面有優于自身的部分時,產生的向往心理會逐漸演變為攀比心理。網絡詐騙分子正是利用大學生的這種消費需求,通過“兼職刷單”“兼職打字”“校園貸推廣”等看似簡單、易操作、返利高的方式[5],誘騙大學生,達到詐騙目的。
心理學上的獵奇心理,在大學生中的表現主要為對沒接觸過的事情有強烈的好奇感[5]。大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思想活躍的階段,對新鮮事物的誘惑缺乏判斷力,對事物的基本判斷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刨根問底的意識,在犯罪分子的引誘下,大學生往往因想要“試試看”的心理而步入其設下的詐騙圈套。
在網絡和社會各方面“金錢至上”觀念的灌輸下,大學生不免產生對金錢的追逐心理。在“拜金主義”等不良心理和風氣的影響下,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卻想要擁有金錢的大學生在看到一些“簡便易操作”的兼職招聘廣告時,由于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是非判斷能力,很容易誤入歧途,成為違法分子的作案對象。
網絡詐騙案件層出不窮,花樣百出的作案手段,讓互聯網用戶的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危害。高校學生作為剛步入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加強其在網絡使用和信息接收方面管理,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強學生對網絡欺詐的防御意識、強化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與網絡使用觀等。同時,輔導員需要在大量類似案件中進行反思與總結,在教育中提高學生對網絡安全的重視程度和認知水平,找到自己在高校學生教育中的定位并肩負起相應的責任,將網絡安全教育推向趣味化、實效化,將安全防范意識扎根在學生心中,與家庭和社會一起為學生筑起網絡安全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