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富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 遼寧阜蒙 123100
在實施土地資源規劃之間,為了保證規劃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要求做好一系列前提準備工作,對測繪區域的氣候、地質條件和水文環境等各方面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然后對各項測繪數據信息做出有效的整合分析處理,進一步制定最為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完善土地資源管理體系,同時也為后續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可靠的基礎保障。
測繪工程和土地資源管理利用兩者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關聯,可以說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具體來看,測繪工程可以為土地資源開發管理提供可靠的硬性條件保障,將各種現代化新型測繪技術合理運用到土地資源管理利用工作中,可以有效推動該項工作的順利實施[1]。測繪技術是土地資源管理中應用頻率最高的一項信息科學技術,在測繪工程中融入高科技技術可以有效縮短測繪工期,節約測繪成本,提高測繪效率和質量。由此可以看出,在土地管理及利用過程中對測繪工程進行合理運用是非常必要的。選擇恰當的測繪技術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土地管理壓力,而且還能夠為土地管理及利用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為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前提保障。
土地資源利用調查是土地規劃與管理中的重要內容,結合土地原有利用調查結果,運用RS技術和航空攝影影響,按照土地調查技術規范和相關制度,對特定區域土地資源利用情況進行調查,更新土地資源利用信息,通過全面實地調查,構建土地資源利用數據庫與影像數據庫,融合土地利用圖像、數據等資源,呈現出土地資源利用實際面貌,為土地資源的規劃和管理提供數據信息,實現土地資源規劃管理的規范化和信息化[2]。在全國土地調查中,特別是在農村土地調查中,運用現代遙感技術及時得到農村土地影像資料,通過圖件制作呈現出土地資源利用的全貌。在外業處理中,運用遙感技術測得的遙感影像指導外業土地調查;在內業處理中,對土地影像資料和數據信息進行處理、統計和分析,對土地調查數據進行更新,構建土地資源利用動態監測管理體系。除使用RS技術之外,在土地調查中相關人員還運用了GIS技術、GPS技術,這些測繪新技術成為土地調查的技術手段,土地更新調查數據獲取速度快,分析處理精準,及時輸出數據分析結果,形成土地規劃管理的閉環機制,解決了土地調查中的工序多、操作復雜、外業作業困難等難題,提高了土地調查工作的便利性和準確性。
測繪工程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的應用,最主要的一項功能就是利用其實現對土地資源的科學合理規劃,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尤其在土地勘測和位置界定方面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勘測和位置界定其實就是測繪工作人員結合具體的測繪方案和土地使用規定對土地資源進行面積測量作業[3]。土地勘測和位置界定范圍具體包含有外業調研、外業測量、數據信息存儲和信息整合等多項內容。例如,工作人員在實際勘測和位置界定工作中,可以利用GPS和GIS技術,從而更加清楚了解測繪工程具體情況。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近些年人口總數量依然在持續上漲階段,這就給本就緊缺的土地資源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就必須對土地資源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分配,以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測繪工程在土地規劃中所發揮的主要作用,即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劃分[4]。在土地建設工作中,土地管理就是最為基礎的內容,要求測繪工作人員對土地資源及周邊地勢環境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并結合新型技術理念,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規劃建設方案,促使我國土地資源管理行業的穩健發展。
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是土地規劃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一,需要及時發現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傳統監測方式時效低、不夠精準,無法獲得土地利用變化信息,技術限制較大,大多是由用地單位上報和登記的方式更新土地利用情況[5]。對此,可以將測繪新技術應用到土地利用管理和監測中,通過遙感技術,遙感翻譯搜集到的矢量數據,及時獲取地理坐標,再通過GPS技術進行精準定位,及時對比內業和外業的數據成果,達到土地利用信息的及時更新,提高遙感范圍結果的準確度,形成多種測繪新技術的聯合效應,構建土地利用動態化監測管理體系。
運行流程如下:①運用遙感技術發現土地利用變化情況;②運用GPS技術獲取土地利用變化的地理位置,分析數據與特性,通過空間分析的方式得到土地利用現狀空間模型;③運用GIS技術在計算機系統內呈現出土地利用現狀模型,提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構建動態化數據庫,實現土地利用信息的更新,達到動態監測的效果。
綜上所述,土地規劃管理與利用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從業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引入測繪技術,以彌補傳統土地規劃與管理方法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土地工作的有效性。掌握測繪技術應用要點,并提出測繪工程合理應用的建設性意見,這樣既能深化我國土地改革,又能充分彰顯測繪工程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