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靜 曾小進 范婷雅
(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10)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1]志愿服務是實踐育人、勞動育人、服務育人的重要抓手,是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通過助人自助,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把服務他人、奉獻社會與實現個人價值有機結合起來,在全社會形成輻射效應。
大學生志愿服務支教團在高校的統一領導下,有專門的指導老師,有專項活動經費,有固定的組織架構和骨干隊伍,有制度規范和相關文件手冊。支教團圍繞支教項目開展工作,提前到支教地點考察,確定支教計劃;招募和選拔志愿者,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對志愿者進行培訓,提升團隊成員的思想認識、教學水平、身心素質以及紀律性;持續管理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務水平,達到既定目標。授課是支教活動的主要內容,在常規課程基礎上開設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理衛生教育、科技課堂、普法小課堂等特色課程。家訪調研、文藝匯演和授課同時進行,可進一步了解學生情況并豐富學生生活。高校可以與第三方合作,聯合社會資源進行圖書、文具、衣物等捐贈,還可開展滿足微心愿、公益課堂、特長培訓等活動,解決支教對象的實際困難。支教結束后不斷總結,為進一步做好支教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實現支教活動的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保持對支教對象的持續關注,支教團建立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通過系統持久的志愿服務,一方面使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使支教對象得到持續幫扶。支教是大學生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過程,是志愿服務育人的體現。
大學生志愿服務支教團在高校統一領導下實施有組織、有計劃的支教活動。支教前的準備、支教中的參與、支教后的宣傳和總結,極大地鍛煉和提升了骨干隊伍的責任感、組織策劃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領導力,志愿者需共同參與課程準備、試講、授課、家訪調研和文藝匯演,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達到了志愿服務育人的目的。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生動體現。志愿服務強調“自愿”“無償”和“利他”,在實現對他人的意義中彰顯自身的價值,是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踐行,是對大學生價值觀的積極引導。通過培育大學生的奉獻意識、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雷鋒精神,進一步明確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進一步堅定其理想信念,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昂揚的精神風貌,提升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
支教活動是一項專業性、綜合性極高的活動,要求大學生志愿者具備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學識和教學能力、仁愛之心,同時還需要團隊協作、適應環境、吃苦耐勞。支教的過程既是“教”的過程也是“學”的過程,志愿者需不斷接受教育培訓并主動學習各方面知識,進一步增強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也要求大學生實事求是,開拓創新,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積極主動有作為。
志愿服務具有實踐性、主體性、主動性、多樣性、互動性、廣泛性等特點,要想提升志愿服務質量,達到高校志愿服務育人的目的,需要從分析影響志愿服務育人實效性的因素入手。
高校重視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才會從組織、制度、經費、條件等方面提供保障,高校重視和投入的程度直接影響志愿服務體制機制建設,影響志愿服務組織和團隊的建設和發展。
志愿服務平臺是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基礎,志愿服務項目則是具體化的實施,因此平臺、項目的數量直接決定志愿服務組織和團隊的參與度,平臺和項目的質量則對志愿服務組織和團隊提出了更有指向性的要求。
志愿服務組織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保障,組織建設越規范化、系統化,對志愿者的招募選拔、培養提升、使用安排、認證評定就越合理,更利于強化組織力量,實現常態化和長效化。志愿服務隊伍專業程度越高,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就更具有人力保障和質量保障。
社會對志愿服務的態度會影響志愿服務活動順利開展與否。往往志愿服務理念和精神普及得越廣泛,社會對志愿服務的接受度越高,大學生越容易開展多樣化的志愿服務活動。
高校致力于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志愿服務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載體,高校需進一步加強志愿服務頂層設計,推進體制機制建設,形成志愿服務的校園文化;拓展志愿服務領域,搭建平臺,打造志愿服務項目;貫徹“學習—服務—創新”理念,建設規范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培育專業團隊;加大志愿服務宣傳,形成社會合力,全面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水平,切實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實現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
1.做好三大保障
高校高度應高度重視志愿服務育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進一步健全志愿服務體系。[2]加強頂層設計,推動體制機制建設,建立志愿服務組織管理體制,形成黨委領導、行政支持、團委落實、多部門聯動、學生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3]高校通過爭取更廣泛政策指導和資源支持,為志愿服務提供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條件保障,實現志愿服務規范化、專業化、常態化、長效化,不斷激發志愿服務的育人潛能。
2.構建課程體系
認真學習和落實《志愿服務條例》《志愿服務組織基本規范》《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教育部關于教師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指導意見》等規定,構建志愿服務課程體系,課程兼顧對內德育教育和對外社會服務,對團隊負責人、骨干隊伍和志愿者進行系統化的基礎知識培訓、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崗位職責培訓,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思想覺悟和綜合能力。
3.推行導師制
推行導師制,吸納教師加入志愿服務,促進志愿服務與學科、專業相結合。高校教師可在知識服務、科學普及、文化宣傳、政策咨詢、專業培訓等方面,積極開展科技文化醫療服務下鄉進社區、科技成果惠民生、專業對口支援交流、生態環境保護、社會調查和政策建議、扶危濟困、應急救援、重大活動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4]
4.建立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激勵考核制度,對志愿者注冊、項目發布與實施、總結、評選、宣傳等進行數字化管理。對志愿服務進行記錄、星級認定和表彰,將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納入實踐學分管理和綜合測評,加強志愿服務標準化建設。充分運用課堂、第二課堂、網絡陣地對志愿服務理念、精神和典型案例進行宣傳,在全校營造關心、支持和參與志愿服務的校園文化。
大學生志愿服務應立足實際需求,從校園走向社會,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大學生是高校志愿服務的主要力量,領導干部和教師也可利用工作之余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高校還可以與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等聯合協作,滿足更多的服務需求,進一步擴大服務領域,可以走進社區、企業、特殊學校、醫院、農村等地方,開展理論政策宣講、法制宣傳、文明文化宣傳、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活動。志愿服務與學校特色相結合,探索志愿服務新模式,開發有需求、有價值、有意義的志愿服務項目,尤其注重開發校本化的特色項目,建立長期交流合作的社會實踐基地、志愿服務站等,搭建多樣化的志愿服務平臺,打造具有示范性、傳承性的志愿服務項目。
青年志愿服務組織是開展好志愿服務的組織保障,按照“有制度、有組織、有隊伍、有項目、有活動、有記錄”的標準建設青年志愿服務組織是提升志愿服務質量的必然要求。以“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青年志愿服務組織為目標,堅持主體性和發展性原則,加強對負責人、骨干隊伍和志愿者的培訓,不斷強化志愿服務理念和精神,提升志愿服務水平。通過開設具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設置志愿服務大講堂,系統開展志愿服務理念、精神、基本要求、知識技能、志愿者的安全、紀律教育等基礎教育,同時還應根據志愿服務活動實際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鼓勵志愿者參加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和志愿服務交流會,參與高校間或志愿服務組織間的走訪調研,進一步拓展志愿者知識體系,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
社會對志愿服務的需求是巨大的,加大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志愿服務的氛圍可以幫助更多人解決更多實際困難。充分運用線上線下宣傳方式,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普及志愿服務理念,宣講先進事跡,展示活動風采,評選優秀志愿者和組織團隊,在全社會形成志愿服務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積極響應黨和人民號召,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充分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5]
以青春揚激情,以奉獻促和諧。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高校服務社會和培養學生的重要手段,高校把握新時代新使命,切實加強政治方向引領,推動志愿服務展現新作為[6],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