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平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王臺街道辦事處,山東 青島 266426)
現階段,社會各界對鄉鎮稅收的關注度不斷提升,這會對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就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雖然我國在鄉鎮財政稅收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財政收入來源單一以及稅收體制與監管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稅收建設的開展。為進一步推動財政發展,相關部門有必要提升對鄉鎮財政稅收建設的重視程度,同時落實科學的優化措施。
新常態主要指的是由不正常狀態轉為正常狀態,進而呈現出的一種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狀態。在此基礎上,發展經濟新常態則是指改變傳統的以GDP為導向的經濟模式,有效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從整體上來看,推進經濟性常態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經濟領域的提質增效,從而帶動發展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1]。其中,結構上的發展是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動力方面的發展是推動投資要素的創新驅動,速度方面的發展是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隨著新常態的到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更廣闊的前景與更多的機遇,而經濟的平穩增長,還有助于促進工業、農業、服務業等諸多領域的現代化與信息化建設。在現有的發展形勢下,基層政府開始有效落實簡政放權,帶動市場活力釋放,因此鄉鎮財政部門需要對經濟新常態樹立全新的正確認識并提升自身的適應能力,以更加科學的發展思路提升財政稅收建設的成效。
相較于煙草稅、城建審批稅等稅收項目,鄉鎮財政稅收的穩定性較差,同時沒有相應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因此占據財政收入的比例也比較低[2]。很多鄉鎮地區并不具備鄉鎮企業或大型的工業園區,因此可以收稅的項目較為單一,而部分鄉鎮雖然可以通過土地轉讓、國家重點項目等途徑獲得稅收,但這樣的項目往往是一次性的,并不能持續提升稅收,因此也難以推動鄉鎮稅收長久發展。
現階段,鄉鎮財政稅收建設在管理體制建設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取消鄉鎮級金庫以后,預算級次編制以及收入結構方面都會出現一定的缺陷,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鄉鎮財政稅收管理的難度。與此同時,鄉鎮稅收在實踐過程中,支出責任和事權之間的匹配性較低,這也會對稅收管理效率產生不利影響。除此以外,鄉鎮財政監管體系也有一定弊端,很多鄉鎮會將財政管理的重點放在資金收入方面,進而導致整體資金的流動過程缺乏監管,監管職能并不能完全落實。在這樣的情況下,資金流動過程會形成惡性循環,對鄉鎮財政稅收工作的有效開展造成阻礙。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財政收入的影響,因此擴大收入來源就成了增加財政稅收的重要途徑。實際上,擴大收入來源不僅可以改善鄉鎮的經濟狀況,還可以為人民帶來可觀的收入,更好地滿足當前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發展的實際要求。為更好地擴大收入來源,加強財源建設,鄉鎮應重點關注經濟運行質量與實際效益,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投入與產出的有效平衡。在獲得實際效益以后,可以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發展規劃,在鞏固原有財源的同時,積極拓展其他的財源。與此同時,還應著手提升財源的貢獻能力,從而實現財源體系結構的優化、層次的多樣化以及布局的均衡化,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特點。因此,在實際開展鄉鎮財政稅收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應加強當地工業企業建設,充分發揮工業在鄉鎮稅收中的支柱作用。在扶持本地工業企業的基礎上,更好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通過本地企業帶動外地企業的發展。在本地企業與外地企業共同發展的情況下,還應高度關注經濟效益與產出質量的平衡,促進資源利用效率的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應在當前的基礎上著重發展第三產業。從總體上看,第三產業具備投入少、勞動力需求大的特點,與鄉鎮農村的經濟發展特點相適應。發展第三產業不僅可以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還可以為財政稅收的建設注入更強的活力。
建設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是加強鄉鎮財政稅收建設的重要基礎,在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應充分結合鄉鎮經濟發展的實際特點,實現基數法財政管理體制向因數法財政管理體制轉變,從而促進財政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應對各鄉鎮企業管理進行細化,積極推進精細化、集約化的管理模式,以優化鄉鎮財政管理的整體流程。還應針對鄉鎮財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制定一系列政策方針,滿足新常態背景下鄉鎮財政管理的實際需求。在此過程中,基層政府應進一步關注鄉鎮財政資金管理,切實提升財政資金應用的規范性,確保資金可以得到有效落實,避免資源浪費問題的發生。
在當前鄉鎮財政稅收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各類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與監管力度不足有關。不完善的監管模式引發了財政收支不平衡、管理人員效率低下等問題,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出現貪污腐敗的情況,這將對后續的財政稅收管理工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由此也可以進一步看出,鄉鎮財政稅收管理監督系統建設對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在進行鄉鎮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應將重點放在資金的收入與支出上,進而以實際情況為基礎,構建合理的監管體系。其中最突出、最關鍵的支出項目就是公共設施建設,考慮其具有規模大、投入大以及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在實際建設時,應對資金流向進行重點監管,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混亂使用、流向模糊等問題。除此以外,加強對財政稅收工作人員的監督也非常重要,要在提升其工作質量與效率的基礎上杜絕貪污腐敗現象的發生,從而不斷提升政府部門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
在開展鄉鎮稅收工作的過程中,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將會對整體工作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建設更高素質的鄉鎮稅收管理團隊,以促進稅收工作效率的不斷提升。在日常鄉鎮稅收工作中,應積極針對稅收人員開展相關專業培訓,提升其對專業知識與理論素養的掌握水平,保證稅收工作質量的有效提升。開展人員培訓工作有助于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并將新的財務知識落實于鄉鎮財政稅收工作實踐當中。在實際開展相關培訓的時候,應充分提升財務管理人員對鄉鎮稅收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其參與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與此同時,為進一步促進鄉鎮稅收工作質量的提升,可以結合實際,落實財務人員的考核評價制度,確保稅收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3]。整體的考核評價體系應涉及工作內容、工作態度、工作成效等多個方面,這樣既可以充分提升管理工作的專業性與規范性,還可以保證出現問題的時候,能第一時間找到相關負責人員,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互相推卸責任的現象。考核制度的落實還有助于監督管理人員完成相關工作,減少工作失誤。值得注意的是,在考核過程中應該充分落實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切實提升財務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增強財務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到加強鄉鎮財政稅收建設的重要意義,為提升稅收管理水平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只有這樣,才可以逐漸推動鄉鎮稅收工作走上正軌,為鄉鎮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新常態的到來,對鄉鎮財政稅收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環境下,基層政府應不斷提升對財政稅收工作的重視程度,并有效針對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制定相關措施。在此過程中,應進一步提升鄉鎮財政稅收建設的規范性與有序性,并通過落實多層次財政稅收制度、完善鄉鎮財政信息共享機制以及財政稅收監管體系等方式,促進財政稅收建設水平的提升,實現鄉鎮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