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濱
(遼寧省騰鰲溫泉管理區管委會,遼寧 鞍山 114200)
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也呈現出了不同的局面,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國家政策很難完全貫徹,這樣一來,這些地區的發展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從而制約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鄉村振興”戰略應采取實事求是的策略,制定因地制宜的措施,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調整廣大農村的產業機構,創新農業技術生產手段,優化農村資源配置,加快農業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產業結構作為農業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影響著農業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因此,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和優化,可以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水平,從高數量和高質量兩個要求出發,嚴抓農村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經濟蓬勃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以產業帶動農業,為我國農業指引了前進的方向,優化農業經濟產業結構,以此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農業生產力是發展農業經濟的核心因素,農村農業經營者積極響應“鄉村振興”的政策號召,提高農業的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就是不斷推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現代化建設,有利于實現農村農業經濟繁榮發展。
傳統農業經濟模式一般采用較為落后的手工勞作,偏遠農村更是以最原始的方式務農,所以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全面推行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改變效率低下的傳統農業經濟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把創新當作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推廣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并且散播到全國的大部分地區,確保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農業生產方式機械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并完成將傳統農業生產轉型為現代化生產。但是從當前的全國農村地區的情況來看,即使國家頒布了很多惠民利民政策,農業用具機械化的推廣和應用程度仍然相對較低,如農機推廣體系不完善、推薦力度不足等等,導致農村地區農機普及率仍然不高,阻礙了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提升。
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能方便人們的生活,還代表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農村的人口基數大,占全國人口的很大比例,但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特別是貧困山區,農業基礎設施沒有得到改善,還存在很多人共用的情況,導致農業生產效率滯后。與此同時,政府撥款、社會出資等維持運行機制落實不到位,導致農田農用基本設施不充足,限制了農業經濟發展。
當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中華大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著重關注農業經濟發展動態,并且頒布了眾多政策扶持農業生產和加工,以調整我國農業產業版圖。但是,偏遠地區沒有完全享受到國家惠民政策,農業產業結構的單一導致政策與需求的錯位,進一步阻礙了相關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外國農產品大量涌入國內,造成了我國農產品的滯銷情況,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傳統農業產業結構降低了我國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優化我國產業結構迫在眉睫。
農業科技的創新推廣工作是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環節,在新發展理念中,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核心要素,“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更是要以推動農業科技為重要手段。但是,就當前的農業發展情況來看,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而且成果轉化率和普及率都不高,沒有辦法充分供給的生產需求影響了農業經濟發展。并且,農業科技的創新必然是為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服務的,但是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創新科技的成果落地并沒有給農業生產帶來實質性的效果,并且農業經營者對于農業科技的關注不充分,不能科學有效地使用新工藝、新技術,甚至排斥新鮮事物,沒有正確認識農業科技創新的價值,導致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得不到大幅提高。
“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村為主要實施地點,以農業經營者為幫扶振興對象,因此,農民的能力素質影響著農業振興。但是,大部分農民都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都不高,這就導致農民的綜合素質相對較低,對農業科技創新和農具機械化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從而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的現代化建設。與此同時,農村人居環境相對較差,很多農村地區污染嚴重,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對農業經濟發展就會造成不利影響。
要想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開展,就必須將農業放在核心地位,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建成現代化新農業。因此,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必須毫不動搖地將農業現代化建設作為廣大農民的努力方向,其中提高農業用具機械化程度就是建設農業現代化的有效手段,加強對地方鄉鎮政府、村委會的機械化農具的推廣,建立健全農機推廣體系,提高農村農業用具的普及率和農業生產率,提升農民農業核心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針對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的問題,首先,對于不同地區的特色農產品,要根據種植的農產品特征進行因地制宜的規劃,這樣才能合理地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其次,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修繕農村道路,這有利于運輸農產品,也方便農業用具機械化的實行,與此同時,寬敞的道路可以促進旅游業繁榮,間接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再次,農村網線基站以及電力供應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增加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數量,互聯網的應用能方便農業農產品的傳輸和傳播。最后,完善基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確保農民種植效率和效果,增加農民的收益,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時,首先,要根據農村地域的特征,發展當地優勢農產品,規劃農產品種植園區,形成當地豐富的農產品產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徹底改變農村產品類型少、產業形式單一的現狀,促進農業經濟多元化發展;其次,農村發展始終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障農產品“種植+加工+再加工”的產業鏈響應“綠色生態”的號召,實現綠色無污染,同時積極發展并推廣綠色產品走向全國、走出國門,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最后,發展農業產業現代化,建立健全農業產業現代化經營體系,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科學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價值鏈。
農業經濟水平的提高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創新,要根據不同農村的發展情況和生產需求,強化實際勞作中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同時,著重運用科技創新手段解決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遇到的障礙,并且加強高校、農科院等科研機構與農企、合作社的合作,并推廣新工藝、新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繁榮。
第一,要加強政府對農民的培訓,開展專家下鄉、農民經驗交流會、農用技術進課堂等活動,幫助農民學習科學、先進的種植經驗。第二,鼓勵農民使用機械、運用科技進行農業生產,提高農民勞作的效率。第三,增強農民的綠色種植意識,根據國家標準,合理使用肥料,推廣環保理念,培養農民保護環境的理念。
“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創新和改革。本文闡述了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機遇,也充分指出了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在農具機械化、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科技水平以及農民使用者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促使農業經濟健康、繁榮發展,早日實現農業發展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