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娜
(五蓮縣發展和改革局,山東 日照 262300)
電子商務是以電子設備為媒介、基于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關于農村經濟發展,中央曾明確提出“推進農村電商發展”,為電商發展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通過電子商務交易改變傳統農村生產模式,可以加速推進農村的信息化、科技化[1]。實施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高度融合農村的實體產業與“互聯網+”,為農業賦能,給農村插上騰飛的翅膀,產生疊加效應,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發展農村電商能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不斷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產業變革,讓工業產品下得去,農副產品上得來,同時滿足鄉村和城市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居住在城市的消費者可以通過電子商務買到農村的綠色無公害產品,農村的廣大群眾也能買到全國各地的工業品,解決了農村“買賣難”問題。通過減少大量流通中的不必要環節,降低運輸成本和貿易中介費用,提高效率,能實現商品最大限度的自由流通,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產品的銷售,增加農民收入。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強化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于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使工業、農業相互促進,城市和鄉村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電子商務能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突破信息不對稱的瓶頸,促進合理競爭,拓寬農民銷路,提高農民收入,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勞動力回流,降低農村空心化程度,建立產業集群,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家門口就業,改善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推動城鄉共同發展[2]。
2017年,五蓮縣被評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成并運營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70余家電商企業等創新創業團體先后入駐中心。全縣符合條件的行政村設立了電商服務站點,數量多達172個,為當地老百姓搭建了便民服務平臺,主要向村民宣傳電子商務的行業資訊,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提供網上代銷產品、代收代發快遞服務,組織適銷的農產品代售,為村民提供水、寬帶、話費等網上繳費服務等。經過近五年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一村一品”不突出,品牌缺失,市場競爭力不強,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等方面存在提升的空間,產品加工程度低,同質化程度高。部分地區銷售大櫻桃、綠茶、蘋果、小米、山雞蛋、板栗等帶有五蓮縣特色的農產品,基本上為初級農產品,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產品種類較少。在產品質量控制、品牌營銷等方面未實現系統化,沒有形成獨特的品牌,沒有發揮產業集群等方面的優勢[3]。
一是部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較快,傳統小賣部變身為便民網店,但是相當一部分地區只是為了滿足考核的需要,建立了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并沒有將其真正利用起來,許多村民甚至不知道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的存在。二是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薄弱,在生鮮冷鏈方面,綜合儲運能力弱,物流成本較高。整體而言,物流體系不完善,物流配送效果欠佳。
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高層次、精英型電商人才高度缺乏。雖然當前已對部分農民和工人進行了一定形式的培訓,但是距離實現電商作用的最大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17年以來,電商公司達到400家,各類網店、微店超過10000個;電商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現已培訓10000余人次。但是不少站點只是寄存、收件,沒有充分發揮服務功能。政府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作用發揮不夠,業務開展不多,管理不規范,監管不到位,嚴重阻礙了五蓮縣電子商務的發展。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近年來,多地不斷推陳出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良好。福建“村淘”第一縣尤溪,作為全國第四個農村淘寶合作基點試點縣,先后獲得“全國縣域電商示范百佳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升級版”等榮譽稱號。究其原因,其高度重視頂層設計,將電商與經濟、城鎮建設、旅游、農業農村等有機結合,做到多規合一,不斷推進服務扎根基層,服務向縱深推進,電商生態持續優化,突出“文創+品牌培育”“安全+品質生產”“產品+平臺銷售”,形成融合發展的特色模式。
不斷完善村級電商服務站點配備貨架、電腦等設施設備。加強電子商務物流分撥中心建設,充分發揮三級物流體系的協同作用,將快遞物流業的觸角延伸到農村,建立龐大的物流網絡,實現資源互通互用,提高農村物流配送能力,暢通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業品下鄉“最后一公里”。支持物流公司優勢整合,進行集約化管理,建立信息技術平臺。要為電商企業、電商創業團體、電商創業者提供租房、培訓、溯源、政務服務等優惠政策。
發展農村電商,關鍵在人。要培育電商經營主體,加強人才招引和培育。不斷提升縣城、鄉鎮、農村三級電商服務平臺的功能,提高電商普及率和覆蓋率。針對農村不同的服務群體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的電子商務人才培訓活動,通過完善產品包裝、攝影、網店等課程,加強技能培訓,讓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朝著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使其有充足的造血能力,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創造條件,最大限度激發電商領頭雁的模范帶動作用,尤其是基層電商企業要充分發揮農村電商服務站的服務作用。對站點負責人進行統一培訓,提升素質和能力,打造農村電商能人幫扶平臺,將看不見的電商知識與看得見的農副產品相融合,培育綜合型人才,充分帶動整個區域的電商企業發展。
依托組織網上櫻桃節、板栗文化節、電商文化節、農特產品推介會等活動,提高縣域優質農特產品知名度,幫助群眾拓寬產品營銷渠道,將農村站點打造成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的端口。培育電商新業態,通過入駐社區團購等方式,成為團購平臺供應商,如惠生活、十薈團等,就近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建立直播間,積極開展直播銷售活動,鼓勵電商進社區等新模式。推動直播帶貨等新業態的發展,加大縣域產品宣傳推廣力度,讓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針對不同企業的實際,量體裁衣,讓更多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觸網”,不斷提高運營商的能力,同時將農村站點的運營人員打造成電商合伙人,培育更多電商達人,參與農產品分成,增強農村電商服務站的“造血”能力。
采用多種手段加強監督,讓項目更精準、更細化。專人管理,及時跟進,定期調度項目進度,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對本地農村電商服務站,建立退出機制和激勵機制,進行動態管理,對作用不大的進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進行摘牌,收回配置設備及資產,表現好的要參與評選十佳優秀服務站點,給予相應的獎勵,使農村電商服務站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作用[4]。運用政府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將關于農村電子商務的政策落實到農村,專人專責,使更多的農民準確理解電商發展政策。要及時組織傳達一些先進的服務站的管理模式,如“生產商+電子商務”“專業市場+電子商務”“集散地+電子商務”“互聯網+傳統產業”等,從而不斷打造有特色的農產品電商平臺[3]。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任重道遠,在當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培育專業型人才,以服務站點帶動農村電商發展,能解決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推動產業結構變革,真正做到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