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穩杰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240)
在目前的市場中,傳統的粗放型成本核算模式逐漸顯露疲態,同時也無法滿足日新月異的市場對企業成本管理的要求。各企業要謀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實現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重新審視成本核算工作,強化成本管理工作,進而構建成本管理體系。
所謂成本核算,即將企業在生產、銷售、經營等環節中所消耗的內部資源在其對應期間與實際生產結果進行歸集與分配的過程。成本核算工作作為企業成本管理體系的核心環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產品成本核算的質量。成本核算工作應以將所有當期消耗資源全面、合理分配至對應產品和產成品為原則。
部分企業日常經營工作的重點為對外開拓市場、擴寬產品銷路,而對企業產品成本控制問題的重視程度則略顯不足。更有甚者,其成本核算工作粗糙,成本管理體系仍停留在傳統粗放型的成本管理模式中,以致企業產品成本虛高,嚴重削弱了企業產品競爭力,嚴重妨礙了企業未來的持續、健康發展[1]。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仍有部分企業采用簡陋的成本核算方法和落后的成本核算理念,導致自身無法適應目前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也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一方面,部分企業管理人員的成本核算意識較為欠缺,成本核算理念也較為落后,因此企業的成本核算工作難以滿足當前市場環境下企業發展的需求。同時,財務人員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只是簡單地執行成本記錄和成本分配工作,并未開展后續的成本分析和成本管理工作。還有部分企業成本信息閉塞,完全不重視對同行業中競品成本的調研工作,進一步削弱了企業產品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在成本核算工作中,部分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較為簡單,向企業管理人員提供的成本核算信息也較為有限,無法滿足當前市場環境對企業成本核算的要求。以制造業企業為例,其成本核算方法大致涵蓋分步法、分批法等方法,當前市場應用較為廣泛的當數品種法[2]。作為一種相較于其他方法來說更基礎、更簡單的方法,該方法以企業產品種類為成本核算目標,歸集、分配生產費用,主要適用于生產環節較為簡單、生產規模較為龐大的企業,該方法明顯的短板就是無法提供各生產環節的成本信息。而在當前市場中,部分生產規模較小、生產環節繁多的企業也在其成本核算工作中沿用這種較為粗放的成本核算方法,因此難以向企業管理人員提供各生產環節中的具體產品成本核算信息,進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業成本管理工作困難的局面,企業降本增效的愿景也很難實現。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當中,部分企業成本核算范圍往往局限于相關產品的生產過程,未將相關產品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這里的費用指廣義的費用,既包括成本,也包括費用)計入產品成本,也未將經營過程中產品銷售所發生的費用(此亦為廣義費用概念)計入產品成本,這使得成本核算工作的范圍僅僅覆蓋生產環節,極大地限制了企業成本管理工作作用的發揮。
對于企業來說,在傳統成本核算工作中,其成本核算可大致分為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直接人工成本核算與制造費用歸集和預分配三部分。而產品生產前的研發投入成本和產品銷售及售后服務等相關支出成本則并未涉及。簡單來講,就是當前市場中部分企業的成本核算工作范圍僅僅局限于企業內部產品生產當中對于資源的直接消耗,而并未將其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與產品相關的資源消耗納入成本核算的范圍。
企業成本核算工作直接決定著企業經營是否盈利,企業經營者要高度重視,要將成本核算工作視為企業的重點工作。具體來說,企業應在內部建立層次立體的成本中心,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成本核算工作在各個層面上的分項預期目標,以此為導向落實具體的成本核算工作,為企業管理人員的成本核算工作提供較為全面的成本信息支持。以制造業企業為例,其成本核算可以分為生產班組、生產車間、管理部門三個層次的成本核算中心,應在此基礎上將企業的成本目標分別細化至上述三個層次的成本核算中心。這樣就可以將企業當期成本目標細化為多個分項目標,明確各層成本核算中心的成本目標責任。在實際評價過程中,應由各生產班組將其成本核算結果上報至對應生產車間的成本核算項目中心,最終由企業管理部門對各生產車間、生產班組的上報結果進行梳理匯總,分析成本核算體系中各個層次成本預期目標的落實情況,同時依據評價結果優化未來的成本目標,提升成本核算質量,加強成本管理[3]。
成本核算理念作為成本核算工作的基礎與核心,決定著企業現代化成本核算工作能否得到落實。每一家有成本核算迫切需求的企業都應當首先革新成本核算理念,而后基于本身實際生產經營狀況合理選擇適應自身生產特征的成本核算方法。
一方面,應當革新成本核算理念,同時重視成本核算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可以對現有財務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提升其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也可以引進專業人才,打造更加專業、強大的財務人才團隊,努力促進財務會計工作由傳統意義上的核算監督職能向管理監督職能延伸,使成本核算工作不再局限于事后記錄、報告,還可以在核算職能之外向管理職能延伸,為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另一方面,企業應基于自身實際生產經營情況,如企業的規模、生產組織形式和技術特點,選擇適應本企業生產活動特性的成本核算方法,以提升產品成本的信息質量,優化產品成本信息結構。品種法、分批法等都是常見的成本核算方法,企業成本核算人員需要熟悉不同類型的成本核算方法,并對其應用場景了然于胸,以便根據企業實際生產活動的特性不斷優化和調整成本核算方法,提升企業產品成本信息質量。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企業應多使用制造成本法對自身生產成本進行核算,這主要是因為制造成本法便于財務人員對相關成本費用進行歸集和分配。該方法將企業發生的所有費用(廣義費用)劃分為期間費用和生產成本,期間費用最終計入當期損益,而生產成本則計入對應產品成本。以為生產產品而構建生產線發生的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財務費用和資產折舊費用為例,這些費用雖然是期間費用,但與企業生產活動密切相關,倘若計入期間費用則有可能導致企業報表費用占比過高,形成企業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錯覺。
現代企業成本核算認為,可以使用產品全生命周期作為對應成本核算周期,核算范圍應該拓展至產品研發、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到產品銷售及售后服務等環節所發生的成本費用,以保證產品整個存續期間各環節所發生的與產品密切相關的支出均可被計入其成本。與此同時,企業在日常成本核算工作當中也應當對成本費用進行全面梳理考慮。如為企業某產品營銷活動而發生的支出,比起將其計入營銷費用,在某種意義上更應在一定期間內將其計入該類型產品的成本中。隨著企業產品線的不斷豐富,以及產品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也應順勢擴大其成本核算覆蓋范圍,推進成本核算信息的精細化進程,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
在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形勢下,各企業應提升管理人員對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視程度,真正落實成本核算工作的預期目標,同時革新成本核算理念,更新成本核算方法,從而降低產品成本,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進而使企業能夠取得更大的成本優勢,實現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