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鳳
(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三門峽 472143)
兩千年前,古希臘人在德爾菲神廟的門柱上刻下“認識你自己”,我國先賢曾子也說過“吾日三省吾身”。時光荏苒,歲月更替,但“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境界升于自省”的道理始終未變。共產黨人更應該明于自省、善于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教育、自我批評,是認識自我的一條途徑,是提升自我的一種手段,是改造自我的一種方法。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明確指出,促進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要堅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黨員領導干部的自律離不開崇德向善、反躬自省。
自省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自古以來,自省就是賢人君子立身為人的不二法門。《論語》里便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語。孔子認為君子能夠嚴于律己,遇到事情總是首先反觀自省,而小人則是一味怪責別人、原諒自己。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自省思想,提出“君子必自反”,認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愿望沒有達成,目的沒有達到,不要總是從客觀事物上找原因,而應從自身找原因。具體來說,待人接物若達不到目的就應從自身找原因,即“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在中國共產黨內,周恩來同志一生嚴格自省自律,謙虛謹慎,成為我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學習的楷模。早年他還在南開學校讀書時,就在大立鏡旁邊又立了一面紙做的“鏡子”,上書“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每天早、晚到這面“鏡子”前照一照,檢查自己的行為,是他雷打不動的習慣。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黨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所有黨員領導干部都要始終堅持執行。責人易,責己難。作為黨員干部,反躬自省、修身正己不應該是響應號召的被動之舉,而應該是主動的生活習慣。
毛澤東同志說:“人是需要幫助的。”鄧小平同志說:“所謂幫助,也包括批評,批評也是幫助。”自我批評就是對自己的幫助。對歷代王朝的興衰略加研究就不難發現,善于自省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戰國時期的趙括狂妄自大,長平兵敗,“紙上談兵”,引人嗟嘆;廉頗善于自省,負荊請罪,將相同心,千古美談。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也善于自省,曾言“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意思是說“我每當無事靜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所怨恨”,他開創了貞觀之治,成為一代明君。唐玄宗統治前期善于自省,任用賢臣,締造了“開元盛世”;后期拒絕自省,寵信奸佞,釀成了“安史之亂”。以古鑒今,黨員干部唯有經常“省己之言行,省己之思想,省己之習慣,省己之品格,省己之長短,省己之進退”,才能及時察覺過錯、提升境界、完善人格、規范言行、成就事業,造福我們的社會。
批評和自我批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重要內容。1939年,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文中就提出共產黨員要有堅持黨內團結、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修養。延安整風中,中宣部發布《關于在延安討論中央決定及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報告的決定》,也要求各機關學校“在閱讀與討論中,每人都要深思熟慮,反省自己的工作及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要求領導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正所謂“是非明于學習,境界升于自省,名節源于修養,腐敗止于正氣”。中國共產黨如此重視黨員的自省自查、自我批評,不僅是出于黨員個人提高素養、獲得進步的要求,更是無產階級政黨保持生機活力,實現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內在要求。共產黨員唯有時時自省,才能遠離工作上的慵懶散漫,避免工作惰性,才能與群眾將心比心,避免缺乏耐性,才能遠離誘惑,堅守初心使命。
善于自省,是修身正己的根本;善于自省,是事業成功的階梯。自我批評就是對自己的幫助。對于黨員干部在工作、生活、個人成長中的諸多不足,家人親朋,私相親愛,不忍說;同僚下屬,畏懼忌憚,不欲說;各方勢力,有求于己,不能說。面對這種情況,黨員干部更要克服自身認識的惰性和盲點,加強認識,善于自省。但是“自省到底要省啥”“該如何著手”的問題又成了個別黨員干部的新困惑。
要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建立“自省參照系”,明確自省的標準。首先,按照黨員干部作風建設要求,建立作風自省參照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搞作風建設,就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重點突出理想信念、踐行根本宗旨、加強黨性修養。構建作風參照系,可將理想信念、根本宗旨、道德修養作為基本指標。其次,按照本職業務要求,建立自省工作參照系。把平凡的工作干好就是不平凡。如果從環節控制的角度深入探究日常工作,想必也將從中發現改進工作、提質增效的細節潛力。總之,自省的維度是多方面的。黨員干部只有經常地“省己之言行,省己之思想,省己之習慣,省己之品格,省己之長短,省己之進退”,才能及時覺察自己的過錯,提升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規范自己的言行,成就自己的事業,造福我們的社會。
俗語說“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不注意細微之處,及時自省,就等于把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疤”養成“巨大的傷口”。對領導干部而言,小事情更容易淪為思想決堤的管涌口,也容易成為溫水煮青蛙的迷魂湯。當年,劉青山、張子善就是從收受哈德門香煙開始沉淪,發酵出腐敗大案的。事實上,大多數人走上仕途之初,都有自己的操守和堅持,但是身在其位,避無可避的人情關系,居心不良的存心利用,最終把他們拉下了馬。胡長清、成克杰、李真等概莫能外,都是從“笑納”一條煙、一瓶酒,“幫忙”簽個字、批個條子開始慢慢滑向深淵的。這就是不慮于微,始貽大患;不防于小,終累大德。如今,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黨員干部只有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節”入手,防微杜漸,及時自省,嚴于律己,“慎獨、慎微、慎初”,才能真正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終保持高尚的氣節和情操。
自省,人人都能做,但很多人缺乏自省的勇氣。自省,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靈魂深處“鬧革命”。有人生怕自己的不足影響仕途,對錯誤拒不承認;有人甘當鴕鳥,對問題視而不見。在他們心中,面子、身份遠重于黨和人民。但是真正的革命者從不畏懼自我反省。魯迅先生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瞿秋白同志犧牲之前,還要在監獄中寫作《多余的話》來解剖自己的靈魂,反省自己身上始終潛伏著的紳士階級意識、中國式的士大夫意識、后來蛻變出來的小資產階級或者市儈式的意識。毛澤東同志在七千人大會上主動總結“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使七千人大會不僅以其空前的規模載入黨的史冊,更以其通過上下通氣和上下互動的討論來解決現實難題、總結工作經驗而啟示后人。
揭開舊日的傷疤,撕開因時間而忘卻疼痛的傷口,勢必會產生暫時的疼痛,但長痛不如短痛,今天的痛正是為了明天的不痛。合格的黨員更應做直面問題的強者,而不是逃避問題的懦夫。只有敢于放下思想包袱,敢于“照鏡子”面對真實的自己,敢于針砭自己的靈魂,才能頭腦清明、排毒治病、升華思想、保持黨性。
古人就非常重視修養,“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范文正公嘗曰:“吾每夜就寢,必計一日奉養之費,及所為之事。若相稱,則熟寐;不然,終夜不能安枕,明日必求以稱之者。”古人尚且“吾日三省吾身”,以“一日之所為”“一日之功過”來校準、對照和檢查自己,我們共產黨人更應該時刻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像每天“洗臉”和“掃地”一樣,隨時除去“灰塵”。
經常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想一想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經常問問自己:是否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事、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是否愛崗敬業,把工作當成一項事業?是否遇到困難迎難而上,把解決矛盾問題當成基本要求?是否堅守崗位、遵守紀律,把紀律和規矩當成硬約束?唯有勤自省、嚴要求,才能及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在頭腦里筑起拒腐防變的鋼鐵長城;才能盡早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發展我們的事業。
“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自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但這只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有些人明知有錯,卻知錯不改、一錯再錯,那自省又有何用呢?古人云“有過勿憚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重要的是對缺點和不足的態度。怕只怕明知有錯,還諱疾忌醫,怙惡不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并不怕有缺點和錯誤,只要我們勇敢地拿起自省的武器,及時發現問題,認真對待問題,全力解決問題,就能不斷修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使自己的內在修養得到凈化和升華。
新時期的領導干部只要做到了善于自省、嚴于自省、勇于自省、勤于自省、知過即改,便可稱為一個能夠自省之人。唯有自省,才能讓人清楚自己的得失,認識自己;唯有自省,才能讓人明確前面的方向,不致迷失。自省,是領導干部必須做好的功課,更是智慧人生不可缺少的隨身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