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芙蓮 張海
邯鄲市漳滏河灌溉供水管理處 河北邯鄲 056001
水利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先后發放通知,對當前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等工作做出重要部署[1]。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建設完善的工程體系、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是國家糧食安全、鄉村振興和實現灌區高質量發展最堅實的水利保障。
灌區業務應用平臺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系統:①灌區運行綜合監控系統灌區監測與控制系統采用分級控制,分別在灌區管理中心與管理分中心建立監測控制系統。管理中心實現對整個灌區范圍數據的監測與控制;分中心系統主要完成對管理范圍的監測與控制,并充分考慮已建與待建信息化系統融合,預留訪問接口,最終實現覆蓋整個灌區的自動化監測與控制系統。②灌區量測水管理系統量測水管理系統通過對水位、流量等數據進行分析,借助大規模深度算法,實時計算獲得管渠高精度流量信息,實現對監測點水量實時監測、渠道用水量查詢匯總,為灌區水資源科學合理調度、配置好農業、工業和生態用水,從而改善灌區經濟狀況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③灌區水費計收管理系統建立一套支持刷卡、微信、支付寶、銀聯等多途徑繳費的水費計收管理軟件,提升灌區社會公眾服務能力。
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應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建設“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用水高效、生態良好”的現代化、智慧化灌區。①用現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引領灌區發展,采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設備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灌排基礎設施等,解決灌區農業用水粗放和結構性缺水問題,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2]。②加快灌區水源工程除險加固、骨干工程升級改造等,優化總體布局,配套完善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同步配套改造田間工程、道路等附屬設施,為灌區水資源高效利用、田間整潔美觀、農業機械化操作方便奠定基礎。③圍繞灌區管理和發展需求,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加速推進灌區運行管理信息化、智慧化系統建設,構建灌區河渠溝水系、工程設施體系、工程運行體系三位一體的網絡平臺,建設灌區大數據,構建業務支撐、決策支持、公共服務系統,引領灌區現代化發展。④加強灌區水環境系統治理和水生態保護修復,以維護灌區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基點,通過對灌區水系和河湖溝塘系統整治、農村廢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排污口清理整治、溝渠生態襯砌等措施,推進灌區水資源的全面節約、高效利用、綜合治理,推動灌區走上綠色發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
灌排體系是否完善,通常要考慮配套設施能否滿足現代化、機械化與集約化生產所提出要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關人員可以酌情將灌排標準進行提高,例如:①加大灌溉面積的控制力度,確保大型灌區滿足旱澇保收的標準。②結合灌區供水要求,對水源工程進行建設,以工程狀況符合預期為前提,確保水質得到明顯優化。③具備健全的排水工程,可以使農田水分得到有效控制,減少發生澇漬災害的可能性,避免鹽堿化問題出現。如果條件允許,有關人員還可以引入水質凈化設備,確保農田排水及退水,均不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④綜合考慮多方因素,調整田間工程布局,確保設施齊全且布局合理。充分利用現有灌溉技術,適時適量向種植作物提供水分,真正做到穩產高產。⑤配備完善的管理及控制設施,借助先進技術,使分水和排水工程,長期處于遠程控制狀態下。
大型灌區應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與體系,通過群管結合專管的方式,提升管理效率,將水費和灌溉服務完全公開,凸顯供水的可靠性及公平性。綜上,對灌區進行信息化管理,不僅有利于水資源的科學配置,還能夠通過酌情調整供排水量的方式,使農業生產提出的需求得到滿足。一方面,對群管組織、專管機構的職責進行清晰劃分,真正做到無縫覆蓋灌區。從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的角度出發,對管理條例進行制定,確保所制定條例科學且合理[3]。另一方面,以3S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完成管理灌區的工作,推動管理工作朝著信息化的方向前進,隨著決策支持系統被引入,有關人員可以根據系統所傳達作物需水、氣象變化等信息,通過供水調度的方式,將潛在問題解決。
對現代化灌區而言,安全保障所指代內容,主要是擁有效果突出的除澇及防洪體系,確保防洪工程與設計標準相符,若灌區所在地區的經濟相對集中,有關人員可以酌情提高防洪標準,避免引發不必要的問題:①村鎮的除澇標準,不應低于重現期的10a。②綜合考慮風、洪、旱等自然災害,通過對預警體系進行建立的方式,使灌區擁有可達到防災減災效果的決策及響應系統,以此減弱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所帶來影響。③防洪工程應符合設計要求,具體來說,就是綜合考慮重要程度及保護規模,對防洪工程需求達到的高度進行擬定,供日后所開展各項工作參考。
大中型灌區要充分把握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契機,大力解決灌區工程與管理的短板,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科學的運行管理理念創建“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用水高效、生態良好”現代化、信息化、智慧化灌區,最終實現灌區高效節水、生態健康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