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琪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0090)
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加快,法治教育早已不再拘泥于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的宣講,法治思維和法治精神的培養成為在公民中開展法治教育的最終追求。因此法治教育的方式也需不斷適時調整。法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方式方法以及載體陣地都在不斷探索與創新。
其中,載體陣地方面的創新,就是現代傳媒的運用。一方面,具體剖析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無論把它理解為一種特殊內容的宣傳活動,還是一種教授特殊內容的教育活動,在本質上都可理解為是一種傳播特定內容的傳播活動。而在傳播過程中,傳播媒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且通過不同媒介的應用,可以取得不同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及新型傳媒技術的應用,現代傳媒的種類日益豐富,形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并存的現狀,這就給法治宣傳教育載體的創新提供了機遇[1]。同時,因受網絡媒體的影響,法治宣傳教育受眾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信息獲取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這一定程度上也在倒逼法治宣傳教育載體追求創新。因此探索現代傳媒在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追求宣傳實效。
傳統媒體主要是指報紙、雜志、電視、電影等,在新媒體日益成為主流的當下,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應用價值依然存在,因此在法治宣傳教育中不能盲目依賴新媒體技術,也要善于發掘并運用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我國普法的幾十年里,傳統媒體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主要載體發揮著積極作用,公民法律素養的明顯提高足以證明。在注重開展社會普法教育、培養法治精神和弘揚法治文明的當下,傳統媒體依然可以發揮優勢,產生積極作用。
傳統媒體的政治屬性,使其能承擔社會責任,積極推進法治宣傳并引導輿論。傳統媒體也可以稱作是大眾傳媒,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宣傳工作,被稱作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代表著黨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在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中,大眾傳媒作為重要傳播載體,在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中,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主動反映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所收獲的理論成果、有效方法與優秀經驗;并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力求有效抵御法治進程中錯誤觀點的影響,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律意識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傳統媒體的載體屬性,有效地在全國范圍內傳播法治內容。首先傳統媒體因其政治屬性以及高水準專業化的組織管理保障體制,從而擁有著權威性和公信力,通過借助媒介技術及廣泛分布的各級媒體,使得法律知識及法治理念得以在全國范圍內傳播。其次,電視、電影媒體把法治宣傳內容從抽象轉變為現實,從而創新了內容的表現形式。具體表現在用電視法制節目、公益廣告、法治進程紀錄片等手段把法律知識進行情景化傳播和動態記錄,以一種寓教于樂的形式,把觀眾帶入到法律事件中,親身體驗案件從發生、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的全過程。從而在輕松的娛樂活動中使法律知識得到了傳播,法治意識也在無形中建立。
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它直接監督權力,有利于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的樹立。當下的法治教育工作中,法治宣傳的主要內容中包括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治實踐活動進行宣傳,也包括對法治理念和精神的培育。在傳統媒介引導的社會輿論監督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被社會公眾監督,因此他們務必依法審慎行使權力,并把權力行使的規程和權力行使的過程和結果通過大眾傳媒告知公眾。這樣的良性循環不僅使法治理念在國家的司法機關的工作中滲透體現,也無形中因公眾的自覺監督而培養了法治意識。
所謂新媒體,是指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新的媒體形態,比如網絡、微信、微博、手機等。新媒體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多媒體交互,用多重元素開展互動。且新媒體開放性強、低門檻,更加“親民”,致使基于互聯網的法治宣傳教育具有更強的時效性、覆蓋力、吸引力與互動性,能發揮持續的、重復性的教育、引導、交流等作用。因此致力于開發新媒體的載體建設,將會開創傳統媒體不能到達的領域,有利于打造立體式法治宣傳教育體系,形式多樣且有成效地開展法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拓寬了法治宣傳的渠道,豐富了法治宣傳的方式,促進了法治教育工作的進步。法治宣傳教育可以通過借助傳統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和社交軟件等幾種手段起到教育的功能。具體表現在,新媒體的靈活性及互動交互性取得執法機關和宣傳機關的青睞。在傳統媒體為主的媒介環境下,執法和宣傳機關只能通過文件、宣傳語、電視手段向用戶通知頒布新法律、新政策;而在新媒體興起的媒介環境下,網站和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為法治宣傳的重要載體,微博、微信等成為法治傳播的高效新媒體平臺。借助新媒體平臺,普法活動突破了法治宣傳的時間和空間制約,使公眾能隨時隨地了解到圖文并茂的法律知識、法治新聞、案件進展,還可通過專題的形式,用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的方式向用戶提供各類普法信息,使公眾能全天候學法、守法、用法。
新媒體成為公眾監督公眾權力的新手段,保障了公民知情和言論自由這兩項基本權利[2]。因為新媒體的開放性、低門檻等特點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發布的壟斷,使公眾具有普遍的媒介接近使用權,因此公眾可在網絡平臺上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并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就為公眾監督建立了通暢的溝通環境。公眾可積極、自愿地承擔起輿論監督的主體角色,也就在對國家機關權力運用的監督中慢慢培養了法治精神[3]。
新媒體便于公眾參與到立法、執法、司法過程,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發揮積極作用。新媒體對立法過程產生影響,主要體現在,在某一法案立法前,可以在網絡上及時聽取公眾意見,對法案的不恰當出作出修改;另外公眾通過對媒體熱點事件的關注及參與,可以形成群體性意識,當這些群體性意識能夠引起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及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高度關注時,可能會倒逼立法行為的出現和司法改革[4]。新媒體對執法和司法活動的影響最為直接地體現在新媒體對法律案件的傳播,實現對執法和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個案的公平正義。新媒體通過直播熱點社會案件的審判過程,改變了司法運作模式,使司法機關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主動親民,增強互動,拉近距離,讓更多的人了解法庭的運作模式和法律法規在實際案件中運用,讓法律和司法機關走進公眾生活[5]。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當代媒介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載體,要注重繼續發揮傳統載體的優勢作用,并要積極拓展新媒體平臺。一方面,要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作用。發揮傳統媒體的政治屬性,注重傳統媒體的載體建設,發揮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來強化傳統媒體在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新媒體的應用。形式多樣地開展法治教育工作,抓住大眾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強化法治宣傳教育平臺的受眾的黏性;更要建立相關的規范化管理制度并培養相應的復合型人才,正確引導輿論,以避免公眾濫用新媒體監督權力,影響司法獨立。力求通過綜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打造立體式的法治宣傳教育體系,進一步推進我國法治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