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梅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2020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對新時代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提出了具體要求和實施路徑,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全面貫徹依法治校理念的必然要求,對促進教育公平、公正,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學生成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土壤中的儒家“厭訟”思想,使得一些非制度化的、以儒家價值為標準的商議與調解成為主要糾紛解決形式,傳統法律文化影響一直持續至今。在當代,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在處理矛盾和糾紛中一直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意味著法社會學在中國法律文化土壤中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對于法社會學視野下開展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研究而言,建立中國特色法學研究的方法論體系有助于立足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這種特殊環境,推進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和法律制度完善。
根據法社會學理論,學生管理工作中面臨的是學生管理部門與其他行政管理部門、學生管理工作負責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具有抵觸性、非合作性甚至滋生敵意的互動狀態或者社會關系,其涉及的矛盾、爭執、糾紛、訴訟等都在不同角度印證法社會學的“沖突”“活法”“越軌”“社會控制”等理論[1],這就意味著依法治校確保學生管理工作依法推進的政策內涵與法社會學理論所追求的法治精神不謀而合,依法治校與法社會學理論在實現的內在價值上有著高度的契合性。
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全面覆蓋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事務管理大類,具體包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學班建設、獎勤助貸、保險征兵、處分評優、心理健康、就業指導、新生入學、畢業離校等內容。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一般通過制度建設、管理實踐、自治管理等交叉融合的方式維護管理秩序,學生安全(包括生理與心理)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生命線”。
隨著新時代職教改革進程推進和高職院校招生方式多元,受學生參差不齊、思想文化激蕩、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等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日趨復雜。從依法治校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管理程序、行政管理權威、管理人員法律素養等方面都面臨著這樣那樣的挑戰,學生管理工無法有效實現權利保障和秩序管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程序規范和應有的保障約束機制[2],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被動局面影響管理目標和管理效果實現。
高校法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管理是高職院校管理的主體部分,從《民法典》《教育法》《行政法》等法律來看,高職院校在管理學生工作中有雙重法律地位[3]。作為具有行政和民事主體地位的高職院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規章制度內容并不完善,有些甚至不合理,在規章制度執行時常以命令式處理問題,“為管而管”;同時,盡管高職院校一再強調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但實際管理學生工作中學生并沒有管理的主動權,加之學生做事缺乏法治思維且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參與度較低,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單方強制性特點明顯,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培育存在缺陷。
2020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法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強化依法治校、明確責任定位,全面推進高校依法治教、依法辦學、依法治校,高等教育進入“依法治校”時代。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公民素質提升,社會個體權利意識逐漸覺醒,在法社會學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多領域的復雜性社會問題,法社會學視野下開展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研究,就是要將法治貫穿“三全育人”的全過程,就是要在高職院校學生工作中實現高校管理法制體系完善和法治建設推進。下面,筆者將從立法、執法、司法三個維度探析法社會學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路徑。
一方面,依法治校是高職院校校內外多主體參與的系統工作,在法社會學視野下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律地位、對高職院校內部各權力主體參與學生管理涉及的法律關系作出準確判定是制定有關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規章制度的前提。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必須以不斷變化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內容和要求為依據,以《憲法》《民法典》《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為準繩,建立符合法律法規的同時又具有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特色的規章制度,通過立體多維的制度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并營造公平、公正、和諧的校園環境,培養知行合一、德技雙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
從縱向層面來說,用法治理念與法律方法進行學生管理是高職院校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參與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部門和人員應該將管理理念由“單一治理”模式轉變為高職院校校內外多主體參與、協商、合作的“共同治理”模式,通過多種途徑全面提高參與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的法律素養,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橫向層面而言,高職院校要引領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高職大學生認識法治的價值,樹立正確法治觀;要整合高校法治教育資源,完善高職院校法治教學體系,拓展學生法學知識廣度;健全法治實踐參與機制,提高學生的法治思維能力,增強法治教育實效性,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律信仰,實現大學生法治素養培養全員全方位全過程。
在法治國度,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共同實現方為良法之治。法諺有云“無救濟即無權利”,有效的權利救濟機制是確保依法治校的關鍵。從法社會學意義上來說,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要有一套完整可執行的申訴監督程序,打破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體制機制屏障,構建有序有效的法律認同和信任機制。立足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時代要求,筆者建議可以適當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涉及的師生權益保護、校生糾紛中立處理等問題上引入第三方監督管理機制,在兼顧高校管理制度優化的同時保障師生正當權益,有效發揮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過程中各主體的主動權。
一所學校的法治審美是依法治校最高形式的表達。在法社會學視野下進行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研究,既要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建設,健全高職院校師生權利救濟機制,優化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法治環境,更要有效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過程中各主體法律儲備知識與運用能力。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要“文火慢燉”,激勵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過程中各主體在法治教育中汲取,在法治活動中踐行,在法治文化中浸潤,在法治實踐中堅守,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