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
馬鞍山市市政管理處 安徽馬鞍山 243000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筑工程的數量越來越多,深基坑施工技術運用越來越廣泛,采用基坑降水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降低施工過程中開挖范圍內巖土層的含水量,對土壤起到固結作用,提高深基坑施工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降水施工過程中所提供的作業環境可以滿足當前機械施工的要求,這能夠有效降低勞動強度,促進施工進程的推進和施工質量的提升,實現了工程造價的降低,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功能造價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必然會有所升高,于是在具體的深基坑降水施工中,應采取有效的方法對地下水進行排干,減少巖土層的含水量,提高巖土層的邊坡穩定性。相關技術人員和施工單位需要對現場進行嚴格的勘查,選擇最合適的降水施工辦法以保證建筑工程的施工,保證符合規定,使整個工程的安全質量能夠得到保障。
本文以某城市沿河排澇泵站建設工程為例進行探索,該泵站為自排、抽排結合的泵站,設計抽排流量23.6m3/s,泵站采用堤后式布置,選用4臺1300ZLB-5.5立式軸流泵,單泵流量5.9m3/s,單機配套電機功率450kW。總功率1800kW。泵站主體長25.8米,寬15.6米,其中地上兩層,高11.7米,地下兩層,用于安裝水泵基礎及進水管等設施。基坑規模:82m×26m(長×寬),總面積約1800m2,總周長約200m。基坑開挖深度:擬建工程所在位置自然地面標高約8.20m(絕對標高),基坑坑底標高-1.600m和1.100m(絕對標高),基坑開挖深度為7.10m~9.80m。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重要性系數取1.1。采用鉆孔樁施工圍護、高壓旋噴樁作基底處理[1]。
(1)定位成孔。按照降水方案設計圖紙,確定好具體的位置,采用測量儀器定位控制點,等待鉆機就位后,采用正循環鉆井的工藝處理孔,將成孔設置成600mm,控制井位,誤差在10cm之內,要在鉆井期間妥善控制各項技術參數,以孔段的差異為依據選擇不同的造漿進行護壁,要將成孔垂直度的誤差控制在1%以內,按照孔段差異進行選擇。另外,在鉆井過程中,對于其他參數也要進行有效的控制。
(2)清孔與下管。清孔作業應該在鉆孔達標后立刻進行,這一環節位于深井井管沉放作業之前,先清理后提升,先對泥漿密度進行調配,完成污物清理,去除泥漿內的泥塊,再通過掉筒反復上下取出洗孔。在進行下管作業時,首先將井管垂直安放,將其過濾部分放置于適當的含水層范圍內,之后為了使井管在下管過程中能夠保持垂直狀態,需要通過鐵絲、竹板對其固定。
(3)填礫環節。首先下放鉆桿,當降水井的孔徑為600mm時,所配對的管徑應為273mm,將鉆桿下放至距孔底0.35~0.45mm的位置,利用鉆桿內泵完成泥漿的去除,沖孔過程中要注意泥漿的調節工作,因為孔內的泥漿很有可能會經過濾水管外側的孔壁發生反降的現象,因此要將泥漿的密度調配至1.04左右,這樣就能有效避免該現象的發生。在填沙口那里完成孔內填沙,用防水快投法完成管外填沙,將井口封閉。在井口封閉后,將清水輸送至管內等待水反流,在開始出現水流返回的情況后,可立即向管內均勻地撒入礫料,使雜質細礫能夠通過循環槽排出[2]。
(4)洗井環節。下管填礫完成后應立即以清水進行洗井,從而濾除沉渣,使孔口返漿可保持在17s的速度。而在挖除第一層土前,需要進行水泵抽水,如此才能夠使主樓圍護樁不受降水的影響,在挖除第一層土后,以黏土在孔口1m處進行密實填充,一直保持降水態勢良好。
基坑降水技術的應用,其主要目的是使泵站地下室基坑的干燥度和承載能力能夠得到提升,所以在基坑開挖處理結束后,最好能夠對邊坡支護進行檢測,對位移速度進行控制,將其控制在2mm/d以內。坡頂的總位移也要保持在40mm以內,50mm以內是對地面沉降數值的要求,保證地下室基坑干燥度符合標準,從而為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及地基的穩定性提供有力的保障,提高基坑降水的應用效果[3]。
總而言之,基坑開挖和基坑支護施工中,地下水的影響不可避免,做好地下水疏通與防護至關重要。防水措施最常用的辦法是挖建排水溝或深水井,安排專人進行水位變化監測,制定應急排水方案,最大限度的減少地下水對基坑開挖與基坑支護工程的影響。必要時可增設抽水設備,確定最佳間距和最佳安放位置,是地下水積聚較多的地方,能夠及時迅速的排除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