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趙彥層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的發展定位要服務國家戰略,搶抓新時代機遇,做職業教育的領軍者。《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二十條”首次明確了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新論斷,要求職業教育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
明確的定位對于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發展及有效運行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首先,職業院校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訴求不清晰,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沒有對學分銀行的運作提出明確目標,導致職業院校教師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運用程度有限,影響了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轉換作用的發揮。其次,大部分職業院校限于本校學生的學分互認工作開展,影響了在學習過程中與其他院校的橫向溝通及與高一級學府之間的縱向溝通[1]。
科學統一的學習成果認證標準對于職業院校學分銀行高效的運行具有重要意義。但大部分職業院校在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認證標準上還存在不少分歧。
制定明確的章程及具有普適性的工作原則對于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推廣和運用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大部分職業院校都缺乏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實施原則與標準的詳細說明。首先,大部分職業院校沒有對學分銀行管理模式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的管理內容與管理方式進行明確界定,在實際的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與學生就何種學習成果應該錄入學分系統以及學習成果的量分標準不明確,導致學分銀行管理混亂,影響了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作用的充分發揮,限制了職業院校學生在專業能力上的提升。
針對政府部門,應了解他們對學分銀行的發展期待,了解他們對于學分銀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各級各類教育融通以及提升區域公民素質等方面的深層次需求。
首先,完善與省域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國家層面推進“國家資歷框架法”“終身教育條例”“繼續教育法”等法律條文的制定工作,同時根據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制定省級學分銀行的建設法規,為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和完全學分制的推行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
首先,省域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在發展過程中要考慮本區域已有的學分銀行建設情況,與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和社區教育學分銀行進行協調。不同類別的學分銀行要進行溝通交流,共同探討合作方案,為日后建立國家層面的資歷框架打好基礎。
其次,職業教育學分銀行應成為職業教育學習成果與學歷教育成果之間進行轉換的“立交橋”。學歷教育的學習成果一直要求比較嚴格,對于職業教育類的學習成果有一定的抵觸心態。如何通過構建職業教育資歷框架提升職業教育學習成果質量,打破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之間的壁壘,是職業教育學分銀行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
最后,不同省域之間的學分銀行應開展廣泛合作,以滿足學習者跨省域進行學習成果認證的需求。加強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的資源整合,尤其是在機構設置、學分兌換流程以及實際運營方面,職業教育學分銀行要強化區域間的協同聯系,鼓勵不同省域的學分銀行形成區域聯盟,在互相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中協同發展,共同提升省域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的建設水平。
首先,應強化完全學分制的建設。當前,我國學分互認主要依靠資歷框架和資歷標準,但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內部學分與學分銀行認證的學分之間,缺少互認的機制。這就需要學分銀行與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之間形成學分聯盟,簽訂學分互認的協議,強化完全學分制的建設。
其次,參照區域資歷框架提升課程學分的質量。區域資歷框架從知識、技能和能力三個維度對每個級別的資歷應達到的學分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因此區域資歷框架是學分互認和轉換的基礎。為了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學分銀行需要根據區域資歷框架的標準來制定一系列的課程,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并通過提升每門課程的質量來提升學分的質量和社會認可度[2]。
最后,學分互認機制的實施需要完善相關的質量保障機制。當前,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保障體系各具特色,質量保障標準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學分互認較為困難。只有將質量保障標準進行統一,才能更好地實現學分互認。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建設與實施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分階段穩步推進,充分總結試點階段的經驗,要全社會和相關的機構共同參與,深入研究與實踐,結合當前人才需求的結構,不斷創新理論,完善標準體系的建設,優化認證標準,統一操作規程,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宣傳與引導,利用區塊鏈技術逐步建立起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社會公信力,真正實現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讓廣大學習者的需求通過學分銀行得以實現,促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