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陽昱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河南新鄭 451100
大學生創業是時代的召喚,是時代對大學生提出的新使命、新擔當。大學生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筑牢自身基底,夯實自身基本功。在進入創業領域之前,審視自身特點,并就未來職場領域中應需的技能進行補充,比如攻堅克難的勇氣、敢拼敢搏的魄力、察言觀色的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在拿到創業入場券之前練就過硬的本領,確保在日后的創業場上穩操勝券。
人才是創業板塊中的主力軍,人才素質高低關乎著創業行業質量的優劣。高素質的人才對創業行業的標準、創業行業所誕生的產品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創業水準。當然,也有利于推動市場環境朝著質量優、產品性能好等方向發展,以高品質、高格調的服務水平回饋消費者,提高創業板塊的韌性,增強其核心競爭力[1]。
從當前發展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大學生在創業階段選擇“摸著石頭過河”的發展路徑,究其原因則在于學校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創業理論知識內容未完全走進課堂,即使開設相關課程,基本上以完成教學任務或應對校級考核為目標,忽視了創業理論和指導思想對學生創業期的引領性作用,學生不得已自己尋找資料進行分析,降低了創業效率,增加錯失時代紅利的風險性。
從當前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傳統行業市場基本飽和,作為新一代大學生,要想在市場浪潮中開辟一片天地,互聯網行業市場尚具星辰大海。互聯網行業前期耗資大、節奏快、人力物力投入成本高,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不甚合理。大學生面臨創業平臺少、資金不足、經驗不足等困境,阻礙創業項目的落地。
創業分為前期準備、中期堅持、后期發展等階段。大學作為創業路上的前期階段,是學生積累知識、選擇行業、塑造創業體系的“主陣地”,大學教師是學生創業路上至關重要的引路人。大學生創業路徑的開展,不能僅僅依托校內教師,也需要聘請校外經驗豐富的創業人士,確保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擴充學生創業知識面,拓寬思維高度,增強創業綜合素質[2]。然而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絕大多數高校基本上以理論教學為主,具備創業經驗的教師寥寥無幾,自身創業經驗的缺乏難以支撐教學工作的開展。師資隊伍素質不足,不利于創業工作推進。
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促進大學生自身素質和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為有效解決我國大學生創業中面臨的課程教學體系不健全不完善這一問題,學校領導要予以高度重視。可以結合學生創業中需要應用的專業知識開設相應的課程,比如人際交往課、社會心理學、市場營銷學、公司運營戰略等,通過構建健全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為學生創業打造立體化、全方位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理論素養,為學生創業提供知識和技能的通行證。
為有效解決學生在創業時期缺乏創業平臺這一問題,學校領導可以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以及現有的人脈,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增加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性,構建“校企搭臺,學生唱戲”的創業教育模式,通過幫教傳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發展模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并在實踐中摸索出自身獨特的創業見解,在困難與挫折中錘煉學生對創業體系的認知度,磨煉自身的韌性,以創業教育直接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當然,學校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業杯”、“創青春”等創業節目,在以模塊為支撐的試手平臺上積累創業經驗,為日后創業工作開展奠定基礎[3]。
我國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工作的開展,需要教師和學生、社會共同發力。學校作為學生創業前期的“主戰場”、培養的“主陣地”,理應扛起教育使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定期的對教師進行培訓,并通過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提高教師的重視度,于潛移默化中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合理協調創新與創業的關系,科學評價創新創業能力以及協調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間的關系,增加創業與專業知識之間的融合度。除此之外,也應邀請創業內人士、創業導師等進校園,開展創業講座,鼓勵創業人士結合自身的創業經驗向學生講述其在創業中走過的“坑”、踩過的“雷”,降低學生后期創業風險,以接地氣、便于操作的模式推動創業工作開展。
我國大學生創業是時代發展對其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大學生要不辱使命、不負重托,扛起自身的責任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然,大學生創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在實踐中摸索,在挫折中成長。學校、社會、政府應營造良好的氛圍,發揮正向引導性作用,激發學生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潛力,鼓勵大學生爭做時代的“弄潮兒”,以創業之路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經濟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