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菁
武漢鐵路橋梁職業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下,大學生的數量每年都在上升,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在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迫狀態。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最薄弱的部分所面臨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這使得我國的教育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需要學校改變人才培養的方式,以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在國家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的背景下,各個學校需要發現教育的問題所在以及找出方法解決問題。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不斷的快速發展,面對越來越多的人才資源,高職人才的供給與社會的需求呈現出了不對等的現象,許多的人才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分配。高職大學生在其他各大高職學生的對比下也會受到就業的不公平對待,所以高職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是比較大的。因此,高職院校可以把創新創業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讓高職院校的學生供給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下,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還是以專業知識和技能作為主要的課程,這種模式嚴重忽略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思維意識,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且容易造成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畢業后安安分分的找一個能養活自己的普通工作就行了,很少有想要自己創業當老板的想法。要想打破這種固有思維,高職院校就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內容放在教學首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創業是一個綜合能力相結合的過程,特別強調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要學生把知識與技能很好地運用到市場需求上,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在創業的過程中,學生經過艱苦奮斗最終創業成功,是自我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例如馬云,他也是從一個小人物,通過自己的努力創業,最終形成了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自己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迅速增長,進而實現了自身的價值。高職大學生要努力的提高創新創業能力,使自己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中,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建設做出貢獻,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有效的體現。
因為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較晚,所以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還稍顯薄弱,培養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如對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保障力度不夠,支持力度也比較有限,大學生在沒有較好的政策與資金的支持下是很難創業成功的。還有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有待革新,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學生就業創業的優勢發揮不出來等。
國家政府應該要改善對人才市場化的固有觀念,更加看重工作的業績和經驗,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認定標準。完善好人才管理、使用和服務等方面的措施,創造更多層次化和多元化的創業方式。政府還要把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切實履行好,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里把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相適應,以此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政府要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如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投入,激發出學生創業的想法。
高職院校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建新的教育理念。高職院校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下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努力培養具有知識、技能和創業為一體的高素質人才,及時的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建設提供更多的創業創新型人才,使得高職院校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好。高職院校的培養模式可以應用“專業教育+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的方式,增強創新創業教育規模,使得人才的培養結構類型更加的完善。高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與校外的企業進行合作,以此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有效的與社會需求相對接。從而使高職學生就業困難的現象有效得到緩解。
高職大學生想要成為一個創新創業型的人才,就要改變家庭和學校傳統的就業觀。首先,學生在家庭教育里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家庭教育對學生就業理念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家庭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以順應社會時代的發展趨勢。父母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在學習基本的專業同時,在校外也要嘗試一些創業機會,豐富自己的實踐經歷,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
高職大學生想要解決就業難的現狀就要更新就業觀念,將自己處于就業被動的位置轉換到主動創業。一個人的成功最終都是要靠自己發揮主觀能動性來實現的,創業也是如此,創新創業的實現需要學生的創新思維來激發出創業的點子,平時也需要仔細的觀察和思考別人創業成功的因素。好的創業點子是創業成功的前提,要想真正的創業成功,還需要足夠強大的敢于挑戰的勇氣和不怕失敗的精神,堅持自我,不輕易放棄,創業最終會取得成功的。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要培養的人才最終要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學校要完善教學模式,使創新創業教育得到強化,使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優化,使得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不斷地得到有效提升,就業創業的綜合能力也不斷的加強。雖然還有許多的教育問題在等著所有人去不斷地探索和完善,最終去實現人才供給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狀態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