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工程中心 遼寧沈陽 110168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是江蘇省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集聚創新資源、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支撐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宗旨,以應用技術研發為重點,組織開展產業技術研究和集成攻關,創新體制機制,形成了需求引導、多元共建、體系開放、接軌國際的高水平研發組織,成為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發轉化的先導中心、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由總院和專業性研究所組成。總院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為省屬事業單位身份,主要負責研究所遴選、業務指導、績效考評、前瞻性科研資助以及重大項目組織、產業技術發展研究等工作。專業性研究所由江蘇境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申請,經審定確認后,與總院簽署加盟協議。建立后原有機構性質、隸屬關系等保持不變,主要開展產業核心技術、重大戰略性前瞻性技術、共性關鍵技術等研究與開發,儲備產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性前瞻性技術和目標產品[1]。
江蘇產研院成立至今,充分發揮了對江蘇創新發展的催化和推動作用,集聚創新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培育布局了一批極具成長性的創新種子,建設成效顯著,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著眼技術轉化的關鍵環節,重點解決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梗阻”問題,著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為產業發展持續提供技術。堅持課題來自市場需求,成果交由市場檢驗,績效通過市場評估,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創新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資源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
二是集聚各行業領軍人物100 余人,國內外高端研發人才6000 多人,選擇,并在硅谷、洛杉磯、哥本哈根、多倫多、斯圖加特、波士頓、休斯敦、倫敦等創新資源集聚度高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多個海外平臺。
三是從結構、管理、運作等方面大膽突破,探索出”項目經理”、”一所兩制”、”合同科研”等一系列科技創新的改革舉措,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釋放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激發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潛力[2]。
四是分支機構和孵化衍生企業覆蓋全省,產業涉及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能源環保、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等,為江蘇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及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集中突破共性、關鍵性和前瞻性技術,引領產業向高端前端攀升。
江蘇產研院本身是科技體制改革的時代產物,體制機制創新是其成功的關鍵。盡管經濟環境、產業環境、創新環境都有所不同,但江蘇產研院的經驗做法仍給其他省市產研院的建設提供了寶貴借鑒。
產研院的發展一定要在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具體指導下開展。江蘇省委省政府強力推動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溝通機制和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鮮明的聯動機制是打破改革探索過程中的各類條條框框,推動產研院快速發展的組織保障。歷任江蘇省委書記都高度重視產研院建設,多次赴江蘇產研院調研,多次就產研院建設做出重要指示。江蘇省成立了由常務副省長任組長,分管科技副省長任副組長的研究院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由分管科技副省長任理事長,省直部門、重點企業和金融機構廣泛參與的江蘇產研院理事會,為江蘇產研院體制體制創新給予有力保障。
江蘇省為產研院設立了每年5 億元規模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專項資金,省財政廳將年度資金一次性撥付至產研院,用于保障省產研院組建研發機構、組織創新項目、集聚高層次和專業化人才工資及日常運行經費等。以專項資金為引導,江蘇各地方財政和投融資機構在科研項目基本建設、設備采購、項目資助和股權投資等方面,對江蘇產研院各專業研究所的跟投資金達40 億元以上,產研院與社會投入的比例是1:9。
產研院充分釋放科技創新的活力和科研人員的熱情。江蘇省委、省政府將江蘇產研院定位為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鼓勵從結構、管理、運作等方面進行大膽突破,允許諸多法無定規的創新舉措在產研院先行先試、容錯試錯。目前已經探索出“項目經理”、“一所兩制”、“合同科研”、“股權激勵”、“人事管理特區”等一系列引領全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新舉措。江蘇產研院作為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無行政級別,未使用事業編制,實行市場化薪酬。下屬專業研究所普遍為企業化的獨立法人,按照產業需求和自身科研規律開展研發和轉化活動,總院根據各專業研究所績效給予相應的支持。
江蘇產研院提出“研發作為產業、技術作為商品”的發展理念,結合江蘇產業發展需求著力打造研發產業。廣泛遴選領軍型科技創新人才擔任項目經理,圍繞江蘇各地區、園區的產業需求開展調研,從產業需求出發組建多方共建、多元投入的專業研究所,確保創新活動始終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此外,江蘇產研院將自身定位為江蘇對接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的橋梁紐帶,始終堅持走國際化路線,選擇創新資源集聚度高的國家和地區,建立海外平臺招攬人才和國際先進技術,成立了若干國際科技合作投資基金。江蘇產研院現有的科研項目經理和重點研發成果普遍具有國際背景[3]。
產研院體制機制創新的前提是思想上的解放。江蘇產研院作為江蘇產業轉型升級的探索者和破冰者,面對科技創新帶來的新變化、新特征、新趨勢,努力做到解放思想,擔當作為。他們堅持比企業、產業領先一步的理念,根據需求來配置全球創新資源,始終引領企業、產業的技術創新。他們堅持去行政化的定位,專注于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做政府不適合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業無力做的事,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科技創新體制難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研院創新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