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照如
(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 廣州 510120)
根據《民法典》相關內容可知,商業銀行保理業務涉及保理人、債權人以及債務人等三方民事主體和保理合同與基礎交易合同等合同關系。要想形成保理法律關系,需要有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基礎交易合同,且核心為債權人與保理人的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由應收賬款的作用可知,個別債權人為了不受保理法律關系的限制,提供存在瑕疵或虛假的應收賬款,無法將應收賬款的可轉讓性體現出來。在多種因素的限制下,保理人或債權人未向債務人通知債權轉讓,且應收賬款有多筆保理合同,這增加了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的法律風險,需要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推動保理業務的正常開展。
由《民法典》763條規定可知,債權人與債務人為轉讓標的虛構應收賬款,與保理人形成保理合同的情況,債務人不能通過應收賬款不存在與其對抗,當然不包括保理人知道虛構事實的情況。如果存在債權人與債務人虛構轉讓債權的情況,則不存在保理合同關系,并認定成“名為保理,實為借貸”。此外,若債權人未向保理人轉讓應收賬款,保理法律關系也作同樣的認定,保理人不具備向債權人索要保理款的權利,只能要求其支付保理款本金與利息。
例如,在(2016)湘民終152號案中,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后認為,保理人與債權人、債權人與債務人簽訂的協議雖然滿足保理合同法律關系成立的形式要件,但是結合事實可知,基礎交易合同為虛假合同,債務人與債權人缺乏真實債權債務關系,雙方的保理合同法律關系并不存在。虛假基礎貿易合同的簽訂,并非是為了開展保理業務,而是為了獲得銀行貸款,應當認定為金融借款法律關系,并據此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
如果應收賬款無法體現可轉讓性特點,則會增加保理人有效追償的難度。由《民法典》第545條規定可知,債權無法轉讓的情況包括以下三種:第一,債權性質導致的無法轉讓的情況;第二,根據雙方約定不能轉讓的情況;第三,法律規定的不能轉讓的情況。分析保理法律體系得出,應收債權應具備可轉讓性特點,債務人也能據此與債權人抗辯,不需要對相關清償義務進行履行。
例如,在星展銀行與博西華公司的債權轉讓合同糾紛一案中,由于星展銀行不服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判決,因此向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審理后認為,保理人主張所受讓之債權為債權人與債務人買賣合同項下的應收賬款,但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在買賣合同中作出了“未經債務人書面同意,任何應收賬款均不得轉讓”的約定[1]。保理人無法舉證債務人出具有書面同意,同時因為應收賬款債權為雙方特別約定,故不能對相關債權進行轉讓。法院認為,債務人以買賣合同項下債權約定不能轉讓為由進行抗辯,事實清楚,法律依據充分,故采信。
由《民法典》第764條規定可知,保理人向債務人通知應收賬款轉讓時,需要直接表明保理人身份,并提供相應憑證。由第546條規定可知,債權人在進行債權轉讓的過程中,若沒有通知債務人,則對債務人不產生效力。通過這些規定能夠發現,在轉讓應收賬款的時候,需要先向債務人發出通知,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效力,且通知主體包括債權人和保理人等。
對同一應收賬款來說,經常出現債權人與多個保理人簽訂保理合同的情況,導致多個保理人向同一債權人就同一應收賬款主張權利,這樣很難為保理人的權利提供可靠保障。由《民法典》第768條規定可知,應收賬款債權人有權就同一應收賬款訂立多個保理合同,并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完成登記[2]。這樣的登記具有公示效果,并不是對抗作用,容易出現多個保理人就同一應收賬款主張權利的情況。如果應收債權金額較大,那么可以對每個保理人的債權進行償付;如果應收債權金額不大,登記時間順位較后,則很難完成對保理人債權金額的清償,且經常出現不能清償的法律風險。
開展基礎交易審查工作,是保證應收賬款真實性、有效性和可轉讓性的重要手段,既要有形式方面的審查,又要有實質上的審查。形式審查的主要審查內容有基礎交易合同用印,債權人的基礎交易合同必須是交易主體加蓋公章的原件,并審查合同條款,包括描述交易相關商品、合同金融、付款方式、付款日期和交貨時間等方面的規定,發票必須真實等[3]。實質審查重點從七個方面開展:一是核查交易模式,防止試用交易、回購交易等特殊交易模式風險;二是核查合同是否嚴格履行,是否存在違約;三是核查基礎商務合同中債務人的單方變更、單方解除條款;四是核查商務合同中是否有附條件、附期限條款;五是核查商務合同中債務人可能使用的各種具體抗辯條款;六是核查商務合同履行是否有糾紛;七是審查應收賬款附帶的保證合同是否有禁止轉讓的約定。
轉讓應收賬款以后,需要第一時間向債務人通知相關情況,讓債權轉讓發揮出應有的效力。對保理人與債權人的保理合同來說,若是存在由保理人通知債務人的約定,在通知債權轉讓的過程中,需要表明保理人的身份,提供相應的憑證。若保理人或債權人與債務人在債權轉讓通知形式方面有約定,則需要根據約定形式向債務人發出通知。例如,約定通過電子簽名、數據電文,利用各種電子交易平臺線上選擇電子簽名的方式等形式通知債權轉讓,必須在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的基礎上,債權轉讓才能對債務人產生效力。保理人與債權人應該將通知債權人轉讓的書面文件與其他憑證保留下來,確保未來各方出現爭議后能提供相關材料證明。
對商業銀行保理業務來說,無論是否具有追索權,增加債權人或債務人,債權人都能提供多種擔保方法,且擔保手續也比較完善。這樣一來,在應收賬款轉讓存在瑕疵或無效,導致債權人與債務人不能將債務償還給保理人,或者是同一應收賬款出現多筆保理款時,保理人將享有對擔保財產進行處置的權利,確保自身債權的能力得以實現[4]。若保理人與債權人或債務人存在爭議,要及時請法務人員或專業律師介入,提前作好準備,讓保理人可以獲得法律方面的意見,并提前進行法律風險防范。即使今后出現爭議,保理人也能夠在法律程序中占據主動地位,讓自身的合法利益得到有力保障。
由《民法典》相關規定可知,當債務人行使合法抗辯權阻卻清償或行使抵銷權阻卻清償時,保理人應收賬款無法獲得清償。要想解決這些情況帶來的法律風險問題,商業銀行向債務人發出應收賬款轉讓通知后,還要讓債務人提供一份放棄抗辯權以及抵銷權承諾書。由于抗辯權與抵銷權是債務人享有的一項權利,放棄權利不會與法律強制性規定相違背。放棄上述兩種權利后,債務人由合同形成的實體權利不會受到影響,能夠繼續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債務人放棄抗辯權和抵銷權,能夠對應收賬款流通產生促進作用,為保理業務的正常開展創造條件。
隨著我國市場的發展,保理業務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大。保理交易環節比較復雜,引發法律風險的概率較高,商業銀行開展保理業務,在應收賬款真實性、權屬、轉讓、清償等方面都面臨一定的法律風險。商業銀行保理業務中的應收賬款轉讓屬于核心內容,《民法典》實施以后,要注重對信用風險的控制,有效應對保理業務開展中出現的各種法律風險,真正滿足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