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婷
遼寧建筑職業學院 遼寧遼陽 111000
語言是人際交往的固定聲音符號,與人類發展歷史緊密相連。漢語言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語言,在發展過程中傳承了中國歷史文化,蘊含著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價值觀念。語言和意境分析能力是學生學習漢語言關鍵能力,直接影響其口語表達能力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對學生的語言和意境分析能力進行培養。
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語感和語言能力。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基礎,給學生未來社會職業發展帶來重要支撐。語言自古以來就是一門藝術學科,而語言表達能力是人們的基礎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人的教育和素養。社會文明在不斷進步和發展,這就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現如今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專業技術優異、道德素養高的復合型人才。學生在道德素養方面的外顯方式就是語言的表達,教師在語言表達方面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讓學生通過語言能力來表達自己的優勢,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學會與人交流,對學生未來的職業和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1]。
朗讀是通過有聲閱讀的方式體會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內容與情感,朗讀的過程也就是感受作品的過程。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朗讀的方式帶領學生走入作品,感知其中的語言藝術魅力。例如,教師在開展漢語言文學朗讀訓練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讓學生在富有節奏美、語言美、音律美的朗讀中逐漸融入作品。
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一個會思考的人,其口語表達水平,一定也是十分出色、超出常人的。所以,在課堂上,我非常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我常常對學生說:積極的思考成就精彩的人生,我們一定要提升我們的思維品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在教學中,處理課后習題時,我常常要求學生分點進行回答,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在平常的考試中,我也要求學生碰到詩歌簡答題或現代文閱讀題時先不要急著答題,要看清楚問題的分值是多少,學會因分設點,六分題一般分三點作答,四分題分兩點作答,少數情況下是分成四點進行有條理的回答。通過這樣的形式,我在有形或無形之中便把這種邏輯思維的方法傳授給了學生,學生在這種思維的熏陶之下,在與他人交流時自然會不知不覺地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大學教育階段的學生,正是青春年少時期,叛逆心理比較嚴重,通常表現為不服管教、態度散漫。針對學生的這一態度,許多教師和家長往往采用批評的教育方式,在無意識間就會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不滿的態度。大學學生心理發育還不夠成熟,有的學生內心比較敏感,很在意家長和教師的態度,錯誤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自信。久而久之,以前較為活潑開朗的學生也會變得沉默寡言。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的時候,學生不敢說話,表現的非常拘謹,明明會回答的問題,也不敢張嘴。所以,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采取鼓勵的教學方式,發揮教師引導、學生主體的作用[2]。
語言文字是一個人表達思想、與人溝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獨特的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石,使用人數多、延續時間長、語音或詞匯等十分獨特的語言文字,更是國家發展的命脈和根基。教育部門應從促進文化強國建設入手,規范語言文字的使用,增強宣傳力度,拓展漢語影響力。各級各類學校在語言文字規范應用層面應提出明確要求與相關考核標準,在文明建立先進集體評優評選活動中增加語言文字規范使用的比重。
閱讀對大學生口語表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只有通過充分的閱讀吸收,學生才有可能達到出口成章的境界。閱讀對于表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許多語文老師的一個共識,也很好地體現了大學語文核心素養中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這一要求。何為“語言的構建與運用”? 它是口語表達的基礎,是指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通過對詞匯的主動積累,并梳理整合成語言的過程。解釋得通俗一點:兩三歲的小孩,只會支言片語,是因為他們掌握的詞匯量少;初中以后,隨著詞匯量的積累增加,學生雖不能出口成章,但卻能順利與他人進行言語溝通;到了大學階段,學生說出的話卻比初中生更加的有邏輯、有美感,可以說達到了對語言的熟練精準地運用的地步,語言表達的邏輯性也更加嚴密。我們在教學中也時常發現,平時喜歡閱讀的學生,其語言優勢表現得極為明顯[3]。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幫助學生更好的提升自身職業素養的關鍵策略就是,做好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中的培養和鍛煉。教師除了給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外,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有效的進行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讓學生在語言的課堂上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勇敢發言;也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職業環境語言交流,培養學生適應職場、適應社會的能力。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成為對社會有用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