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唐馬鎮人民政府 山東濟寧 272300
顧名思義可持續農業,就是通過一系列的管理和保護手段,確保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實施技術變革,在確保當代農業需求和產出的同時,不能影響到土地、水、動植物資源,不能造成環境退化,而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肥料的使用是在所難免且廣泛普及的,化學肥料對于土壤、水資源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要想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肥料的最優化使用問題。
土壤是一切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基礎,土壤肥力決定著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以及產量和質量。因此,土壤肥料利用率在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農民的種植效益方面,以及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物質含量,增加土壤養分含量,降低農業生產中病蟲草害發生,增加農作物莖稈直徑,達到抗倒伏效果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
在農業生產環節中,有些肥料在特定使用時期存在化肥與有機肥比例失調的問題,這種情況會給農業生產帶來一系列問題。在使用氮肥、磷肥、鉀肥時,各種肥的應用比例不夠均勻,鉀肥的占比偏少。在給農作物進行施肥時,通常會施用濃度比較低或者是單質的化肥。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復種指數都得到了提高。在這種背景下,有機肥的應用越來越不常見。有些農戶在農業生產期間,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會施用大量的化肥,這種行為會導致土壤質量的持續下降,進一步加劇土壤污染的問題,加大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難度,長此以往,農作物的產量會逐漸減少,無法滿足下一代的糧食需求[1]。
首先要從意識層面解決問題,需要加強宣傳,促進人們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土壤肥料利用的認識。這樣一來,在實際操作實踐中才能夠改變以往的一些陋習,真正達到合理利用土壤、科學使用肥料。除了提升人們的意識,另一方面國家還可以從法律法規層面上加以完善,使土壤、肥料利用有法可依有規可循。例如耕地保護相關法律就是很好的載體,國家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它更好的完善土壤肥料利用的有關規定,制定約束性的條款,對土壤、肥料使用提出硬性要求。
定期組織知識教育活動,介紹農民對農用肥料的知識,促進他們對農用肥料的了解和認識,結合微生物等技術,優化現階段肥料的利用方法,提高土壤肥力的蓄養水平。比方說可以適量提高對氮肥的用量,促進根瘤菌和固氮菌的生長和繁殖,提高土壤內部的氮素指標。擴大有機磷菌肥和無機磷菌肥的用量,在播種的時候和有機肥一同使用,同時搭配抗生素的使用提高農作物抵御病蟲害的能力,促進農作物的營養吸收,令土壤的肥力明顯提升,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2]。
與常規肥料相比,新型肥料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肥料利用率高、用量減少、環境污染率低、使用方便等方面。現有的新型肥料如微生物肥料、水溶性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含腐植酸(氨基酸)肥料、有機肥料等,應當加大推廣力度,積極推動新型肥料的廣泛應用,對傳統施肥方式加以改進。
有機肥是指含有碳的肥料,由樹葉、水果、肉類、生活垃圾、動物糞便等有機物生產而成,經過腐熟發酵后生產出來的肥料。它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激活土壤中的其他微生物,可以提升土壤的質量,滿足農作物的健康生長需要,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在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要想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提高對土壤肥料的重視,提升農產品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3]。
受過度開墾、重復利用和忽視耕作、掠奪性管理和不合理耕作方式的影響,土壤障礙突出。耕地基礎肥力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逐年下降,耕地質量下降已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農業生態安全的突出短板。加強耕地質量監測,防止水土流失和風蝕沙化、防止次生鹽漬化、防止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土壤基礎肥力和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用投入品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耕地質量監測保護能力。建設長期定位監測點,對反映耕地質量的各項指標、作物墑情、旱情、苗情、災情等內容開展全面監測,及時掌握耕地質量動態變化,適時調整土壤改良措施,從而達到實現農業用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總之,無論是從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還是從農業發展本身來看,研究和探討土壤和肥料利用的相關情況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指導實際農業生產,另一方面也是對土壤、肥料的深入研究。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當積極探索、總結,完善自身理論水平并將相關理論運用于農業生產實際當中,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一份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