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娜
富源縣文化館 云南富源 6555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自信的來源和底氣,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我國文化活動的基礎保障。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壓和社會文化的變革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仍不到位,文化的傳承力度還不夠,作為民間自然傳承的方式,民間活動是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活動形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口口相傳的重要作用。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的智慧結晶,是社會進步的支撐,凝聚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和精神層次等。其活態性和可傳承性得到了較高的滲透。對于某一民族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發展的根基,是血脈,自覺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責任,在傳承中促進了民族團結,提升了民族的素質。
民間傳統文化是區別于精英文化的大眾文化形式,更接近生活,更有利于文化的社會化傳承。精英文化主要是指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的稀缺資源,在思想潮流上比較前衛和具有代表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積淀,是具有歷史性的,與前衛的思潮是存在差異的,因此精英文化在非遺的傳承中起到的是革新的推動性作用。而民間傳統文化活動主要遵循了非遺的原始性和本質,適當結合時代進行了創新,在保證文化的真實性和歷史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民間傳統文化活動作為文化題材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是重要的文化符號,另外,當下組織的文化活動通過新聞報道以文字、視頻等形式進行傳播一方面是對文化的還原另一方面也為后來對非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參考。因此,民間傳統活動對于豐富民俗學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民俗學又圍繞“普通人”、“日常生活”、“當代學”三個關鍵詞進行了學科定位的基礎理論建設,完成了由人文學科向社會科學的轉型,有進一步推動了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開展,為非遺文化賦予現代意義[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被定義為: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和發揚上是具有群眾基礎的,其存在形式是適合于傳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所處的環境是相適應的,并且在民間傳統活動的基礎上,非遺文化實現了再創造,增強了活動群體對于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從而保證了文化傳承的持續感。
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政策的主導下,再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盲目篡改,這是對歷史的褻瀆,對文化的不尊重,比如民間曲目中篡改歷史或者戲唱歷史人物等。為此,民間傳統活動如果想要發揮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文化的作用,采取相應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民間活動盡管是以群眾自發組織為主,但是必要的政府干預是必不可少的。政府規范干預有利活動的開展符合主流文化的需要,符合統戰需求。政府要主動承擔起民間傳統活動的監管工作,并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在當地經濟發展規劃中,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涵蓋在其中,在活動策劃上要加入本地非遺文化元素,引導群眾正確認識非遺文化[3]。
必要時,政府應該成立專項行動小組,建立健全民間傳統活動普查機制,其主要作用就是摸清民間文化傳承的情況,了解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掌握本地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進展情況等,并針對情況對具有偏見的、錯誤的、低俗的民間活動進行整改,對文明的、積極的、高尚的民間活動加以規范,另外,針對民眾了解程度不夠保護的夠的非遺文化進行拯救。
民間傳統活動大多數是由口口相傳或者技藝傳承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在市場化經濟的浪潮下,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愿意傳承藝術,一旦失傳就是歷史的遺憾。民間傳統文化活動是對于歷史的再現,做好記錄和宣傳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政府應該加強資金扶持,在經費上重視宣傳經費的投入,要明確傳承的目的,在成果展示上下大力度,發揮出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4]。具體來說,在宣傳力度方面,要注重公眾參與意識的提升,要由專業的媒體參與制作,如現場直播形式的場景記錄,紀錄片形式的文化記錄等,總之,現代技術發展如此迅猛,文化的宣傳要結合時代,擴大影響范圍和影響力,提高大眾自覺接受、傳承非遺文化的行動自覺。
非遺文化是幾千年歷史的積淀,承載著先人的智慧,是沉甸甸的財富。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更離不開民間的自發行動,任何形式的傳承都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應該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的。因此本文在重點剖析了民間傳統活動對于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要價值的同時,落腳于政府與民間力量的協同發力,以求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