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盟
大連城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遼寧大連 116021
在經濟社會高速的發展背景下,人們對于生活居住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成為人們最大的向往。而居住區綠地植物景觀設計,在改善居住區小氣候,美化環境,防災避難,創造安全、衛生、舒適、優美的城市生活環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僅是城市綠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改善和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如何合理地利用植物生理和生態功能,營造居住區綠地植物景觀,為人們創造和諧舒適的自然居住環境,是居住區綠地植物景觀設計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在經濟社會高速的發展背景下,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也獲得了極大地發展,居住區綠地中的植物種類和數量有了明顯的提升[1]。然而,在對居住區植物美化和植物群落的穩定性發展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植物群落在單位面積內過大密度的栽植,雖然色彩與形式上變得越來越豐富,但是在美感度上還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居住區綠化中常用樹種占園林綠化樹種的比例較小,且部分樹種出現頻率極高,居住區綠化在樹種組成上雷同現象較為嚴重,缺少豐富的組合和變化。②居住區綠化的單位面積上喬灌比例過高,群落密度過大以及對鄉土樹種、野生觀賞植物的開發利用率過低。③居住區植物景觀自然化程度不高、色彩不夠豐富,不同綠地類型植物景觀形式變化單一、缺乏特色性與吸引力。④道路綠地由于在居住區中所占的空間比例少,綠化面積受限等原因,物種多樣性指標最低,其景觀功能、生態功能得不到重視,以致植物種類較為單調,且分布集中、優勢度高,尤其是灌木層的物種搭配較少,影響其整體群落生態功能的有效性與穩定性。⑤藤本類植物種類嚴重缺乏,垂直綠化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難以提高小區的綠化覆蓋率。⑥冬季植物景觀嚴重缺乏,冬季大部分的樹木只剩下光禿的枝干,呈現出一片灰暗的景象,使人感到冷清而單調。因此在設計居住區植物景觀時,應結合不同類型植物景觀有針對性改造[2]。
設計環節所強調的雨洪與景觀的整合,主要體現在雨洪管理措施的布局、內部空間的功能復合設計、植物選型優化設計、服務設施與小品設計四個方面。①雨洪管理措施協同布局:以雨洪管理空間落位為位置依據,以場地水文負荷為規模依據,結合景觀審美需要進行相關雨洪管理措施的平面布局。②雨洪空間與景觀空間的功能復合設計:由于城市居住區用地緊湊,將雨洪管理空間與景觀功能空間進行功能復合的疊加設計,有助于集約用地、優化戶外空間并創造具有親和力的水文景觀體驗,如在雨水花園中設置架空平臺,既能提供戶外交流、休閑游憩等開放場地,又不影響雨洪管理空間中雨水處理功能的運行;在綠色屋頂中通過將屋頂花園與活動平臺等相結合,有利于在削減屋面降雨徑流的同時創造別樣戶外觀光與休閑場地[3]。③雨洪管理空間的植物栽植設計:雨洪管理空間的植物栽植需統籌考慮特殊水土環境、不同位置的徑流沖刷強度、水淹深度及時間等,結合耐旱抗澇要求與根系特點進行植物品類的合理選型,如優選短期耐澇、長期抗旱的觀賞草植物等,并可搭配景石、雕塑小品進行景觀效果提升。④服務設施與景觀小品設計:服務設施主要包括戶外家具、標識標牌及垃圾箱等內容,可結合雨水景觀自然野趣的特點,在形式、材料等方面進行設計呼應,使兩者和諧統一。景觀小品設計可利用雨水徑流所具有的物理特性展開設計,利用其可塑性,可通過不同容器或噴淋管道,塑造出多種形態并彰顯雨水靜謐性或活潑性的景觀小品;利用雨水從高處自然流至低處的位移變化或雨水徑流的的運動狀態可創造動態的雨水景觀或參與性雨水景觀小品(裝置)設計。綜合以上內容與成果,形成城市居住區集雨型綠地設計方案。重合理經濟,美觀,生態,節約資源,合理利用居住區內原本的生態景觀,節約成本,降低能耗。不再強行設置高能耗的景觀,如大面積的硬質鋪裝廣場,大型噴泉等,景觀材料盡可能生態、環保和可回收利用,如用當地成本低廉的木材、石材、竹類、茅草、磚類等材料營建園林小品、鋪筑園林道路廣場等會讓人感覺樸素自然,節約成本,同時又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4]。
居住區綠地景觀是城市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中分布最廣、最接近市民、最常使用的環境空間。它在生態、美學、心理和經濟利益方面起著明顯的作用。因此,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不僅影響小區內的環境質量,而且影響到整個城市環境和景觀的質量。同時能夠使居住區環境具有良好的層次感和序列感,增加居民的歸屬感,給予居民更多心理上的滿足,更好的形成和諧的社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