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仙洪
(云南省第四公路橋梁工程有限公司,云南 楚雄 675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企業遺屬生活困難補助制度(以下簡稱“補助制度”)已不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一些弊端和矛盾,本文對補助制度進行思考和探索,希望為有關企業提供參考。
補助制度的提出最早來自國務院1951年2月26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政秘字134號命令),但該條例僅規定了供養直系親屬撫恤費、救濟費,而未出現“遺屬生活困難補助費”的表述,與現行的補助制度不相同。1995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規定了“遺屬依法享受遺屬津貼”,但遺屬津貼是否包含“遺屬生活困難補助”并不明確。2011年7月1日起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沒有有關“遺屬生活困難補助”的規定,只有“撫恤金”的規定。因此,在國家層面,補助制度處于一種缺少明確法律法規依據的狀況。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各自的補助制度,但許多地方具有依據不充分、不明確的情況。比如云南省補助制度的依據是1955年《云南省企業職工保險福利待遇暫行辦法》(云勞〔1995〕118號),其中第六條規定“供養遺屬生活困難補助標準”。但2007年1月23日云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在《關于企業在職人員死亡后有關費支付問題的復函》中指出:“根據《集體合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22號)的規定,企業在職人員因病和非因工死亡后的喪葬補助費、一次性撫恤費、遺屬生活困難補助等福利待遇的支付,應由用人單位與本單位職工通過集體協商簽訂書面協議的形式來確定;原省勞動廳《關于印發<云南省企業職工保險福利待遇暫行辦法>的通知》(云勞〔1995〕118號)第六條至第九條的規定不再執行。”因此,在云南省,用人單位普遍未與職工通過集體協商簽訂書面協議的情況下,執行依據不充分、不明確。其他各省市的情況與云南差不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充分、不明確的情況,都處于難以納入社保基金支付,要企業支付從而加大企業負擔有失公平的尷尬境地。
由于國家層面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依據,地區層面的執行依據也不充分、不明確,造成各企業在執行上十分混亂,比如,在同一地級市范圍內,各企業在補助對象范圍、符合供養條件認定、補助標準、遺屬供養條件發生變化時的處理以及遺屬補助分擔問題的處理不統一,而且在補助標準上差別較大,這種情況造成“同工不同福利”的不公平。有關企業的遺屬生活補助費上訪量、信訪量大,影響了職工和職工家屬的公平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影響了社會穩定和公平。
現行國企改革的重要精神之一是“為國有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而當前補助制度的執行上只有國企執行,其他企業不執行,這對國企參與市場競爭是不公平的。另外,中辦、國辦于2019年3月6日印發的《關于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的指導意見》(廳字〔2019〕19號)對國企的改革提出兩點要求。一是對統籌外費用實行過渡期,原則上過渡期不超過3年,新辦退休人員的統籌外費用逐步減少;二是在過渡期滿后,新辦理的退休人員,國企一次性支付其所在地設區的市級以上政府有關規定應享受的待遇,國企不再發放統籌外費用。這里的統籌外費用應包含“遺屬生活困難補助費”。從以上指導意見可看出,補助制度將逐漸從企業退出,將由政府和社會承擔的責任歸還原位,在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方面為國企創造更好的條件。因此,補助制度的存續無疑與國企改革的精神相沖突,不利于國企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向全世界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2018年央廣網發布稱:“我國有9.33億人投保了基本養老保險,13.5億人投保了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民參保;有2億人左右均投保了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實現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的覆蓋。”以上成就為取消企業遺屬生活困難補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1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實施后,國家對新農保進行改革完善,補助制度得到完善。截至2012年12月底,新農保參保人數達到4.6億人,符合條件的農村戶籍老人可按月領取養老金。2016年,通過醫保改革對城鎮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的新農保進行全面整合,使城鎮居民和農村人員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得到了統一。改革增強了公平性,城鄉居民按照統一的政策參保繳費、享受待遇,城鄉戶籍人員在看病報銷方面實現了統一。醫保整合改革使醫保待遇得到了提升,醫保待遇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則進行,使參保的農村居民的看病負擔得以減輕,使得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上述情況說明補助制度的存續基礎逐步消亡。
補助制度的合法性、公平性、基礎性存在缺陷,對補助制度進行改革成為必然的趨勢,只是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進行。為了使補助制度改革減少不必要的問題,當前可先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我國的企業遺屬生活困難補助制度源于國務院1951年2月26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和1953年1月26日發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在補助制度產生后,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了一些政策,如1955年的《云南省企業職工保險福利待遇暫行辦法》(云勞〔1995〕118號)。相關法規和政策在當時的時代發揮了重要的保障和鼓勵勞動的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國企改革不斷深化,補助制度已不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現狀,出現了難以落實、違背公平、阻礙改革等問題。所以,在沒有明確廢止補助制度的情況下,必須面對制度理論上應發揮有效作用,但實際上無法落實、違背公平、阻礙改革的問題。因此,可以明確廢止不適合當前社會的發揮、政策。
國家層面出臺有關補助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在一定期限為補助制度的過渡期,并明確過渡期前及過渡期間產生的補助對象全部移交社會化管理,通過費用測算,將相關費用由企業一次性移交政府社保部門或通過股權劃轉等方式進行處理。
雖然目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但仍然可能存在個別生活困難的遺屬。在遺屬生活困難補助制度逐步退出后,需要為困難人群找到出路,而這個出路就是進一步完善民政救助機制,通過民政救助渠道解決這部分困難人群的生活問題。
為充實民政救助資金,為民政救助渠道提供資金保障,提高民政救助能力,壟斷性國企在享受壟斷性資源的同時,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可提高壟斷性國企的國有資本收益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收益。
在補助制度進行設立過渡期、逐步從企業退出、暢通其他救助渠道等改革的同時,也要對行政機關、事業單位遺屬生活困難補助制度進行相應的改革,使遺屬生活困難救助制度形成統一的制度,讓改革彰顯公平,防止出現新的不公。
每一項社會改革都會有陣痛,補助制度逐步退出的改革也必將引起一些陣痛,但補助制度逐步退出的改革是一次有益的選擇,采取相關改革措施能為國企的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