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權
(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初中 226503)
俗話說:“滴水不成海,獨木不成林”,班級作為一個小小的群體,合作共生是生態現象的表征.讓學生在課堂中形成一種情感上的互動與共識,是實現生態課堂的根本.學生在合作中能學會與同伴和諧共處,取長補短,并妥善地表達自身的想法,提高學習效率.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這不僅是一種教學形式,更需體現出為人師者的責任.
1.流于形式
當前,合作學習模式開展得風聲水起、熱鬧非凡.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仔細分析,其中有一部分教師,只是在追求這種學習模式的形式上下功夫,并沒有獲得合作學習的真正精髓,從而致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用來合作學習的主題過于膚淺,無需思考就能獲得答案,更不需要大費周章地進行合作交流;②偏離初衷,任務太過繁雜,超越了學生的認知范圍,學生毫無頭緒,即使合作學習,也是枉費工夫;③分組不合理,有時為了圖方便,直接前后桌為一組,沒有照顧到組間與組內成員的綜合水平問題;④留給學生探討交流的時間不合理,有時為了課堂進度,硬生生地將學生拽回課堂等.
2.矯枉過正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有些教師充分認識到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占據的主體性地位,遂在提出合作主題的基礎上,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這種方式看似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卻因缺乏教師的引導而出現各種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組長主導了所有意見,成員只能被迫接受,而無表現的機會,根本談不上合作共生;②一些不愿思考的學生,抱著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心態,等待別人討論完畢,自己坐享其成等.
1.組織者
合作學習的第一步需要創建小組,而小組的建立,必然離不開一位有力的組織者.教師首先對班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因素、性格與性別等分別進行分析,在小組成員搭配時可考慮到學生的綜合因素,將擁有不同能力的學生組建到一個小組內,達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目的.如此,可讓具有不同特長與優勢的學生在合作中“各顯其能”,同時又能保證各個小組之間的競爭處于公平、公正的狀態.
如圖1,一個48人的班集體,教師可將班級學生按照學生的綜合水平進行排序,1-12號的學生任命為組長,13-24號分別為組內2號,依次類推,組成12個小組,每個小組4人.當然,根據合作內容的差異,組內成員數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分組過程中,教師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做到合理排序與分配.同時,合作問題的提出也需經過精挑細選,只有符合學生認知或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才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興趣.
2.引導者
“以生為本”是新課標提出的教育理念,它雖強調了學生的重要地位,但并不代表著教師可以放任自流,完全不管或不進行指導.相反,新課標的踐行,教師的“舵手”角色不容小覷.這種指導并非傳統的“注入式”傳授,而是恰到好處的引導.合作學習中教師的引導或點撥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它對提高課堂效率具有重要影響.
案例1:“菱形的判定”的教學
教材中有一個問題為:如果一個四邊形具有四條邊都相等的特征,請判斷它是不是菱形?說明理由.
這是一個抽象的數學問題,學生憑空想象,總覺得缺少點什么.為此,筆者將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改編,讓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與分析,以獲得更為深刻的認識.
合作任務:將四根長度一樣的塑料棒搭成一個四邊形,說說它是一個怎樣的圖形?為什么?
這是一個比較容易操作的小實驗,改編后的問題非常適合小組的合作.每個組內成員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過程,并在操作、觀察、思考與交流中獲得對菱形的認識.
學生初步認識菱形后,筆者提出讓每組拿一張長方形的紙張,按照圖2的指示進行對折、裁剪、展開,獲得一個菱形.根據這個菱形進行交流:①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有哪些對稱軸?對稱軸間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②一個菱形中相等的線段有哪些?

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巡視與觀察發現各組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巡視中發現有部分學生折紙過程是正確的,但剪紙的位置卻不準確,此時可適當地指導.各組討論結論時,教師也需多加關注與指導.在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后,教師可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菱形性質的邏輯證明,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合作者
師生在教學中的角色定位,已被廣大教育者所理解并接納.然而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除了具有引導與點撥的作用以外,還具備合作者的身份.新課標引領下的合作,并不是單純地生生合作,還包括師生的雙邊互動合作.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充當合作者的身份能有效地拉近師生的距離,體現民主的教學環境,這種氛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表達與展示自己.
案例2:“小小建筑師”綜合實踐課的教學
合作任務:(1)每組派一名成員擺放小正方體,要求疊合時做到面與面之間完全重合,其他組員繪畫三視圖,組內評價.
(2)組間交換三視圖,并根據圖紙擺放小正方體,組間評價.
學生接到任務后,著手操作、畫圖,有的組操作有序,合作愉快,看來完成這項任務并不存在問題.但也發現個別組雖然會擺放,但三視圖的繪畫出現了障礙.
此時,筆者搬來一張凳子,坐下來和該組學生一起探討.先耐心傾聽組內成員的意見,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與分析三視圖的畫法,必要時發表自己的看法.也有學生對教師的看法提出質疑,此時筆者并沒有顯示出教師的威嚴,而是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流,使得學生真正體會到合作的力量.
4.評價者
合作學習結束后,一些教師會特別關注學生所呈現出的結論,卻忽視了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的參與性、行為以及能力的生成等.實踐證明,教師合理的評價是保證合作學習質量的強化劑,我們常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評價:
(1)學生個體表現
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是這種學習模式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師應著重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如討論過程如何?討論中有沒有遇到障礙?如何突破障礙的?是不是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了討論等.這些問題都是教師在評價中應該思考的問題,但學生眾多,教師逐一關注,也不切實際.為此,可利用表格、競賽或練習等多種形式進行反饋,以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從而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
(2)合作狀況的評價
教師除了關注學生個體的參與度之外,還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合作情況.對合作情況的評價包括組內成員之間的合作與組間之間的合作情況.具體為:①組內成員是否責任清晰,任務明確;②成員之間能否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務;③組間之間是否能互相汲取對方的優缺點,在合作中獲得進一步的成功等.
(3)合作成效的評價
合作成效的評價主要是關注任務完成情況與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狀態.首先要評價學生有沒有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觀點,其次要關注學生在合作的整個過程有沒有在互助中實現創新.
總之,如今的數學合作學習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只要我們教師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在合作過程中充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評價者等角色,就能將這種教學模式落到實處,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