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林清玄寫過一篇文章《生命的接榫》,里面講到了一個關于清代窗子的故事。
林清玄裝修房子的時候,在古董店買了一扇清代的窗子,請工匠把它裝在自己書房的窗框上。臺北一位手藝高超的師傅看到這扇窗子,面對繁復的結構與華美的形式也忍不住贊嘆起來,充滿了敬佩。
林清玄好奇地對他說:“你是臺北有名的師傅,如果讓你造出一模一樣的窗子,不用釘子和膠水,你能辦得到嗎?”師傅深思了一會說:“可以,我甚至可以比它做得還好,只是不能做和不愿做。”
林清玄很詫異。師傅慢慢說出了自己的道理:“‘不能做是指成本。如果要用手工,不借助任何現代的機器,做出這樣一扇窗子,至少要花一個半月的時間。以一天工資3000元計算,加上材料,一扇窗子至少要用十五萬元,可是一扇真正的古董窗子也就是五六千元。有誰愿意在裝修房子時,用一個半月的時間讓工匠只做一扇這樣的窗子呢?‘不愿做是心情。古代人蓋房子、做門窗,都是為了后代。現代人很少在一間房子里住上十年,何況對待一扇窗子呢?”

師傅的“不能做”與“不愿做”,大體描繪出了現代人的集體群像。殊不知,好東西是需要時間的,比如煲湯,不能一味猛火,不能心急。經過大火、中火、小火,食材中不同分子在高溫中不斷沖撞組合,最后才會成就一鍋香味撲鼻的湯,其中關鍵便是長時間的耐心等候。
樊錦詩被譽為“敦煌的女兒”。在她的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中,樊錦詩用八個字形容自己:“簡單相信,傻傻堅持。”敦煌是她的宿命,“一畫入眼中,萬事離心頭”。自從進入敦煌,她就與敦煌生死相依,從未離開,烈烈西風,大漠落日,從青絲到華發。她說:“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心靈的召喚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那個自我。所以,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護人。”201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辭無論何時讀起來,都令人動容:“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敦煌。”
經歷50余年的風霜,樊錦詩成了英雄。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虛靜”。陳鼓應教授對此大為贊賞,稱其對我們的現代生活極具“批評性與啟示性”。虛靜與聒噪相對,只有虛靜的生活才能讓心靈創造巨大的能量。反觀現代生活,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難免變得心浮氣躁,難以培養出具有深度的思想。在今天飛速發展的大舞臺上,厚重與堅持難得一見,很多人經常行色匆匆,不能容忍片刻的等待。沒有悠然,少了淡定,不懂欣賞,看似風風火火,卻把生活變成了一地雞毛。不然,心智和經驗都遠勝古人的現代人,為什么造不出一扇清代的窗子?
速生則速朽,真正美好的東西都有著長久的積淀。經常讓自己面對一扇清代的窗子,同時問問自己:這樣一扇窗子,我是“不能做”還是“不愿做”?今天的我們如何做出一扇超過清代的窗子?其實,樊錦詩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回答。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