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鴻逸,蔣 柯
(1新澤西州潘寧頓學校,新澤西州,美國;2溫州醫(yī)科大學精神醫(yī)學學院,溫州325035)
《時代》周刊曾經評選過100位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科學家,其中心理學家只有皮亞杰和弗洛伊德。他們之所以能當選,因為他們的學說契合了這個時代的兩大精神訴求:一是現(xiàn)代人的精神健康;二是現(xiàn)代人的認識與創(chuàng)造力。
1980年的9月16日,皮亞杰去世。
2020年12月,河南大學出版社隆重推出十卷本的《皮亞杰文集》,這是對這位心理學巨擎逝世40周年最好的紀念方式。
皮亞杰的著作汗牛充棟,就連日內瓦的“皮亞杰檔案館”也難以整理匯編皮亞杰的所有著作。然而,這項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兩位總主編李其維教授和趙國祥教授率領的130多人的翻譯和審校團隊,以及出版社的編輯團隊的精誠協(xié)作下,終于付梓。
《皮亞杰文集》從最初策劃到出版,歷時近8年。趙國祥教授為《皮亞杰文集》所作“后記”,記敘了這一段翻譯與出版歷程,其中既有欣然期待,也有艱苦困頓,既有山重水復,也有豁然開朗。可喜的是,2018年《皮亞杰文集》出版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重大項目立項,不但從經費上獲得了近400萬元的支持,更是對這個項目的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的重要評判。
李其維教授曾回憶道,左任俠教授從國外留學歸來,1932~1935年期間在河南大學工作了三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他不僅向教育系的學生講授皮亞杰心理學理論,而且還與其他幾位從國外回國的學者一起建立了心理學實驗室,是河南大學心理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他曾動情地說過:“我作為左先生的及門弟子,是先生把我引入到皮亞杰心理學理論殿堂,并使我對皮亞杰心理學理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從此我把學習研究皮亞杰心理學理論作為我學術研究的追求。我要在老師起步的地方劃上一個圓點,了卻師徒的學術情緣。”
在趙國祥教授的心底,一直珍藏著一份關于皮亞杰的情懷。按照趙國祥教授的回憶,在本科學習期間,便聆聽了皮亞杰最重要的學生和合作者英海爾德的現(xiàn)場報告“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基本觀點”,這是他與皮亞杰的“第一次接觸”;1999年,他以教授身份考入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攻讀博士學位,得到時任心理系主任李其維教授的“特別的關切”,再次激發(fā)起關于皮亞杰的研究熱情。這份持存多年的情懷都被傾注到了這次文集的主編和翻譯工作中。
整套文集按照皮亞杰理論的內在邏輯和研究主題,分別編排成十卷,共19冊。每一卷開篇俱有本卷主編或主編邀請的專家撰寫的導讀,以幫助讀者更清晰地把握本卷主旨。
第一卷:皮亞杰自傳、訪談及皮亞杰理論自述,分上中下三冊,近三百萬字,涉及(皮亞杰)個人的一般性陳述,以“皮亞杰自傳”為開篇敘事。自傳包含概略性的綱要和一些強有力的論述。本卷的重點是建立一個總體綱要,介紹皮亞杰研究體系的基本主題。其中三卷本的《發(fā)生認識論導論》全面呈現(xiàn)了皮亞杰理論的宏旨,闡明了發(fā)生認識論對科學史的歷史性重構,以及對數(shù)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結構性整合,并提前介紹了皮亞杰的跨學科方法。
第二卷:皮亞杰思想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主要探討兩個主題,皮亞杰與哲學的關系,以及他的生物學哲學。在《哲學的洞察與錯覺》一書中,皮亞杰解釋了一位生物學者是怎樣變成了一位心理學、認識論學者;《生物學與知識》則探討了常規(guī)的科學的問題。這是一部生物學哲學的偉大著作,它是將發(fā)展心理學成果與進化生物學成果進行比較的書。第二卷還包含兩本極其重要的方法論著作,一本是《結構論》,另一本是《辯證法的基本形式》。通過這兩本書,皮亞杰闡述了發(fā)生認識論的認識論的核心思想。
第三卷:心理發(fā)生及兒童思維與智慧的發(fā)展,所收錄著作的來源和發(fā)表時間跨度很大。包括20世紀20年代初皮亞杰的早期著作《兒童的語言與思維》及《兒童的判斷與推理》,以及30年代直到6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和文章。在這一系列著作中,皮亞杰探討了兒童的自我中心意識,以及通過結伴合作——去中心化的社會形式——實現(xiàn)超越,而達到可逆性和守恒的發(fā)展。
第四卷:從動作到覺知——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及個體意識發(fā)展,包含一組皮亞杰在不同時期的著作,闡明了與意識以及動作相關的議題。皮亞杰闡述了把握意識的核心是動作格式,概括化的趨勢也因此而得以實現(xiàn)。意識的把握,因此被解釋為一種重構機制,它促進了動作向更高水平的轉換,尤其在沖突和不平衡的反應中,動作也因此獲得了概念的意義。就這樣,一個具體的動作,通過概念轉變得到增強,參與到整體系統(tǒng)當中。
第五卷:知覺與符號功能的發(fā)展,其主題指向了運算性和對比:知覺、心理表象、記憶、模仿、游戲、符號功能等,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和智慧相對的主題。皮亞杰將知覺規(guī)律形式化。知覺機制的理論即是:動作,以及結構的建構,信息過程等,都被囊括在知覺之中;表象不是存在于主體中的靜態(tài)對象,同許多其他心理現(xiàn)象的元素一樣,表象受到建構的約束;記憶,是皮亞杰和傳統(tǒng)心理學處理方法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對象。
第六卷:智慧操作的建構過程,中心議題是一個基本概念——平衡,它是運算建構過程的核心,也是概括化知識實現(xiàn)的前提。皮亞杰還界定了各種形式的平衡,有簡單平衡,也有高階平衡。后者實現(xiàn)一個系統(tǒng)的再平衡,從而達到更穩(wěn)定的平衡,以此揭示出心理建構的層級性特征。
第七卷:皮亞杰心理邏輯學,內容涉及皮亞杰的邏輯,及其與心理學的關系,收錄了三部皮亞杰的邏輯著作:《運算邏輯試論》《論邏輯運算的轉換》和《邏輯學與心理學》。這幾部書圍繞相關問題開辟出一塊新領域,以抗衡同一時期的符號邏輯和新實證主義。皮亞杰在自然邏輯方面的著作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心理-邏輯學”。
第八卷:數(shù)、因果性范疇及時間與某些物理概念的個體發(fā)生,皮亞杰研究了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的轉換機制,以及下一個階段的起源和發(fā)展中思維結構的形式化過程。本卷涉及多個議題,如差異、階段、可逆性、時間和速度等,也涉及沖突的問題。
第九卷:可能性、必然性范疇及空間、幾何(學)和概率概念的個體發(fā)生,作為第八卷的后繼,繼續(xù)解析了發(fā)生結構論時期皮亞杰的研究。在《兒童的空間概念》書中,皮亞杰和另外兩位作者的合作研究證實了,空間表征的基礎是運動和知覺,空間表征依靠動作在表征和運算層面上得以重構。皮亞杰還研究了仿射的、連續(xù)的幾何轉換群的問題,他嘗試揭示布爾巴基集合論的母結構與空間表征建構之間的平行性,并考察了一系列幾何問題的起源。
第十卷:皮亞杰理論的應用——教育及其他,也是《皮亞杰文集》的最后一卷,突出了兩個特征。一方面介紹皮亞杰理論的應用,另一方面集結皮亞杰以外學者的部分文章,他們中的一些人是日內瓦學派的擁躉。本卷主要介紹了皮亞杰理論在臨床實踐和情感心理學中的應用,探討了皮亞杰用來界定認知觀念發(fā)展階段的類型學標準,以及發(fā)展階段與觀念差異之間的關系。
中國學界整理、翻譯并出版中文版《皮亞杰文集》一事,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與期待。當前國際上皮亞杰研究的代表人物《劍橋皮亞杰手冊》的主編之一斯密斯(L.Smith)教授、日內瓦大學皮亞杰基金會主席拉特克里夫(M.Ratcliff)博士等人,都應邀為文集作序,對文集的形式和內容做了仔細的品評。
皮亞杰基金會主席拉特克里夫博士為《皮亞杰文集》所作的序言中寫道:
《皮亞杰文集》全新漢譯本的出版是一次值得喝彩的盛事,它讓我們得以通過審慎的態(tài)度來重新認識皮亞杰的作品,認識其作為批判性思考,在心理學和一般認識論領域所具有的根本重要意義。
此外,文集總主編李其維教授專門為整套文集撰寫了長達十余萬字的序言,對皮亞杰的理論體系、內在邏輯進行了詳細的解析,列數(shù)了皮亞杰理論未來研究的十大領域。參閱皮亞杰研究的前輩所撰寫的序言,可以幫助年輕學人更好地領會皮亞杰的思想。
世界心理學史的頂級期刊History of Psychology于2019年發(fā)布了《皮亞杰文集》中文版出版的新聞報道。
皮亞杰的成就并不單單屬于某個國家、某個學術群體,而是屬于全世界的寶貴財富。《皮亞杰文集》無論以什么語言出版,都是世界心理學史上一件盛事。
經典理論從來不會過時,如同深邃夜空中閃爍的星星。
你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