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瑞昕
(西安郵電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1)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已經成為今年的一個熱點話題。本文從紅寺堡區當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出發,分析兩者有效銜接存在的現實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一些建議。
紅寺堡區地處寧夏中部,是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從1998年開發建設以來,搬遷安置寧夏南部山區移民23萬人。從山大溝深的南部山區搬出來,群眾對新家園的期盼自然是路寬地平、日子興旺。一批又一批在紅寺堡安家創業的移民,都是這里從荒漠旱塬變為錦繡通途的見證人。2020年3月,紅寺堡區經過多年艱苦攻堅,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近年來,為了推動該區域的發展,當地政府逐漸提出了“以產業富民,以產業惠民”的口號。該區經過多年努力發展后,農產業已經達到一定規模,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居民的實際需求,創設出了“53211”發展思路,即每一戶人家當中,平均養殖5頭肉牛,或養殖30只羊,種植2畝地的枸杞,蓋起1棟蔬菜種植大棚,有1人進入城市打工。在這一發展模式的引導下,該區近幾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截至2019年,建立牲畜養殖圈棚214座,肉牛養殖864頭,羊將近4000只,飼養量較2018年同期翻了三番。當地以高效節水政策為基礎,在百瑞源的幫助下,擴大枸杞種植規模,已達到了2380余畝,且在當地干部與百瑞源溝通下,兩者已經簽訂了銷售協議,為農戶吃下了定心丸。政府重視外出務工人員的管理,自行培養或外界引入了8名勞務經紀人,為其他地區輸送了128名勞務人員,在周邊一些種植或養殖基地,還有1200余名該區出去的人員,兩者共為該區創收1000余萬元。
紅寺堡區用水主要來源為黃河,為了在使用黃河水的同時加強對黃河水的保護,在當地各類產業發展過程中,國家共提供了7.3億元資金,用于當地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葡萄、枸杞、草畜+黃花菜等“3+X”高效節水產業的發展,使得這些節水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度提升,其中,葡萄園共計10.6萬畝,枸杞園共計5.6萬畝,黃花菜園共計8.02萬畝,90%以上建檔立卡戶有了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1]當地還積極促進產業融合。在永新村中,建立了多家枸杞烘干作坊,以此為中心,加強枸杞種植,并帶動養蜂業的發展,使該地區產業向著更好的發展方向轉變。從1998年開始,該區一直將枸杞當作主要作物,在多屆領導干部的帶動下,枸杞種植面積不斷增加,逐漸提升到5.6萬畝,還開發出更多的枸杞康養產品,由傳統的枸杞銷售,慢慢發展出枸杞面膜、枸杞籽油等多類產品。這些產品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廣受好評,每年為當地創收1.4億元。此外,在每年6—10月份的枸杞采摘季節,也可為當地創收1000萬元。
除此之外,當地的黃花菜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提升,成為當地主要種植作物之一,總面積為8萬畝。此外,在葡萄種植過程中,一直遵循“全產業鏈”的原則,早在2007年,當地就以葡萄種植為中心,建立了一條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截至2020年,當地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共計10.6萬畝,酒廠18家,其他與此相關的企業共計28家,每年可生產3.5萬噸的葡萄酒,為當地創收4億元。
現代民宿旅游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紅寺堡區利用這一機遇,大力開發民宿資源,打造出良好的民宿旅游基地。
1.民宿旅游+移民文化
利用移民文化包容、和諧的特征,加強對游客的引導,帶領游客體驗刺繡、剪紙等傳統手工藝,不僅會增加居民收入,而且還有利于文化的傳承。
2.民宿旅游+果樹認領
游客來當地旅游時,均可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種植屬于自己的果樹,并由農戶代為管理,當水果成熟后,游客可來此采摘,即豐富了旅游項目的趣味性,又為村民帶來了收入。
3.民宿旅游+土特產銷售
紅寺堡區有很多土特產,如枸杞、蜂蜜等,游客在游玩的同時,可花費少量資金購買土特產。以永新村為例,經過多年發展,由之前的幾家民宿,增加到了20余家,每年接待7000多名游客,可為每戶帶來20000余元的收入。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當前,紅寺堡區的發展理念出現了巨大改變,逐漸對教育產生了更高的重視程度,積極促進了當地教育事業發展,不斷夯實了教育發展根基,解決了阻礙教育快速發展瓶頸難題,深入推進了教育扶貧工作,使所有學生均能夠跟上步伐。紅寺堡區作為寧夏貧苦較為集中的區域,率先成立了教育扶貧基金,通過雨露計劃等方式,每年可籌措1000余萬元的扶貧資金,并有效將其發放到學生手中,幫助數萬名學生正常入學;在周邊區域中,該區的教學效果一直名列前茅,大量移民子弟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當地還將教育當作民生問題看待,一是不斷增加資金的投入量,共計達到3.67億元,用于破舊學校的改造及其他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教育教學設備全面達標;二是招聘教師903人,實施校長、名師、骨干教師、領軍人才“四項人才”培養工程,不斷提升校長教師專業水平;三是落實“雙線管控”和“三包三保”機制,注重所有學生的扶持,確保每一名學生不因貧失學。在20多年的扶貧開發中,紅寺堡區始終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通過實施城區直屬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捆綁式”一體化發展模式,組建了九大教研共同體,開展學校管理捆綁、教師結隊捆綁、教育教學捆綁、總務工作捆綁、少隊工作捆綁,促進城鄉學校共同提高、共同發展,切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紅寺堡區在脫貧攻堅中注重補精神之“鈣”,重視文化建設,每個村落,均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標志,如文化大院等。利用文化扶貧的手段,從精神上給予農戶鼓勵,使農戶產生更強的內生動力,有利于精神、物質雙脫貧。
近年來,紅寺堡區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底線任務和全區中心工作,形成全民參與扶貧、決勝脫貧的濃厚氛圍,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4年至今,該區貧困村共有4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812戶50464人。在多年努力下,所有貧困村均脫貧成功;其中,脫貧人數為12437戶的49198人,僅有375戶的1266人依然處于貧困范圍內,貧困率大大降低,由數年前的33.46%,逐漸降低至當前的0.76%。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會上共表彰了1982名個人,1501個集體,而在這其中,紅寺堡區有2名先進個人、1個先進集體受到國家表彰。紅寺堡區住房城鄉建設和交通局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紅寺堡區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呂振中,紅寺堡區紅寺堡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白占玉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
據國務院扶貧辦有關研究估算,截至2016年,我國脫貧攻堅資金投入已累計3萬億元。除了直接消耗外,這些資金形成了龐大的資產。這些扶貧資金所形成的資產折舊時間長,除了服務于脫貧攻堅,還將在鄉村振興中存續相當長時間。在紅寺堡區中,以光伏扶貧為例,大部分項目的運行時間超過10年,且只有在10年后才會創造收益,甚至還有部分項目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是在項目建設階段,會從多個渠道籌資,投資機構較多,很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資金管理問題。對于不同的扶貧方式來說,所構建出的資產路徑也存在一定差異,很難確定出權利的歸屬,進而引發了“管不了”的問題。此外,資金使用時,部分項目未能有效進行規劃,執行主體選擇時,為遵循相應的市場標準,收益分配時,易受外界干擾等,進而誘發“即便管不好,但還是想管”的問題。
1.產業扶貧亟待可持續發展,產業興旺的長效機制還需完善
當前,紅寺堡區部分鄉村還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產業鏈,還在依賴財政投入,尤其是一些地區,為了盡快擺脫貧困,未能對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多個地區選擇相同的產業形式,使得市場內的產品數量大幅度提升,出現了嚴重的供過于求的局面,導致農產品價格下跌,進而大大降低了農戶收入,最后恐價賤傷農。
2.部分貧困地區的生產發展缺乏生態考量,生態宜居需加強
在脫貧攻堅中,一些地方存在“環保讓路”的現象。例如,部分地區以超常規的手段提高貧困地區的人民收入,沒有有效地考慮區域環境承載能力,引進超大型畜禽養殖場,發展畜牧產業,提高農戶收入。誠然,這些扶貧手段在脫貧攻堅中能夠達到很好的脫貧效果,但是不排除在鄉村振興階段積累的環境隱患爆發的可能性。
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直接關系到鄉村建設效果,但在紅寺堡區,受到環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無法留住人才,嚴重影響鄉村振興步伐。
1.鄉村人才數量不足
在常住人口當中,人才占比不是很高,雖然一些人參加過培訓,但時間較短,未能真正掌握培訓內容,以現有的人才隊伍規模難以帶動鄉村振興全局。
2.鄉村人才流失嚴重
越來越多的居民外出務工,而每年返回的人員逐漸減少。
3.高素質人才短缺
部分管理人才未接受過專業培訓,基層人才工作量大,缺少進一步深造的機會,人才價值體現不充分。
為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紅寺堡區發展過程中,應加強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視程度,并以此為基礎,逐漸開發出更加良好的經濟模式,以挖掘出新動力。
該地區需要繼續堅持“3+X”的發展理念,鞏固提升產業結構調整先行區,利用政策、機制、服務等多種手段,加強產業融合效率,持續抓好特色產業種植和養殖,使農村三產有效構成一個整體,盡量在2021年構建出較為完整的產業融合體系,進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步伐。[3]
重視生態資源保護,抓實森林草原防火、禁牧封育工作,嚴防偷牧、濫砍等現象,以免林木資源丟失,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推進“河長制”,繼續開展污染防治行動,推進區域內溝道、河系綜合治理,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建設目標;加大村莊環境衛生清理整治力度,全面清理“三堆”頑疾,推進農村衛生廁所改造項目,不斷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和人居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宜居新農村。
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服務水平的強化,知名品牌的構建,經營模式的創新,產業改造的引領,形成餐飲服務、休閑旅游和土特產銷售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鏈。加強民宿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提升民宿旅游整體服務水平和消費者旅游體驗,助力民宿成為易地扶貧移民搬遷的產業示范典型。以民宿旅游為龍頭,帶動鄉村旅游項目發展,形成全區民宿旅游精品化發展新局面。
紅寺堡區將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與鄉村振興有效融合,扎實推進黨建示范先行區和脫貧攻堅高質量摘帽先行區工作落實,建立健全低收入人群幫扶機制,構建完善的返貧監測體系,打造合理的農村救助制度,對缺乏發展能力的困難個人的兜底保障,努力提高個人和區域造血、發展能力,增強群眾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