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寒杰 朱立華
(天津商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天津 300134)
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各國都秉持著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理念,境外旅游的觀念也在不斷加強。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國,一直致力于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升自身的國際話語權。而作為旅游業的一部分,紅色旅游不僅具有經濟效益,更具有特殊的革命意義,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中國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態度向疫情全面宣戰,堅持全國一盤棋,因此受到海外人民的高度關注。更重要的是,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多次以物資、人力、技術等形式向多個國家提供幫助,展現出大國風度,得到海外人民的贊譽。因此,疫情過后,我國旅游業海外市場必將大大得到拓寬,中國的赤色精神也會收到進一步關注,那么紅色旅游翻譯文本將在世界溝通中充當著至關重要的橋梁角色。
縱觀國內現有成就,雖已有一定數量的旅游翻譯研究,但涉及紅色旅游文本翻譯的研究寥寥可數,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在這些研究中,以文化缺省為著力點的研究更為鮮見。因此,文章將首先概述翻譯中文化缺省的概念,繼而選取部分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其譯本中的文化缺省現象,并在以目標讀者為中心的基礎之上給出相應的補償策略,以期促進更多優質譯文,更好地弘揚中國血色革命精神。
翻譯不僅僅涉及語言,還關聯文化問題。譯者與目標讀者所處的文化環境不盡相同,那么在翻譯過程中,也就難免出現文化缺省現象,繼而譯文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翻譯過程中文化元素的處理成為翻譯界的一大難題。在國外,語言學家布朗(Brown)和尤爾(Yule)首先在《話語分析》一書中談及這種現象。他們指出,文化缺省是某些情況下慣常的一種知識。在書中對它的描述如下:在特定的情境中,例如在餐館里,作者雖沒有特意向目標受眾說明餐館里有桌椅,或諸如用餐后需要付款之類的信息,但由于讀者對餐廳的了解是已知的,因此無須過多地再陳述這些讀者已經知道的知識和信息。那么餐廳中的椅子和餐桌、吃飯需付款之類的信息可被視為大家共同默認的部分。[1]
而在中國,學者王東風首先提到了譯界中的文化缺省概念,并從語用學的角度為其界定。他指出在交際中,依據語用的經濟原則,如果沒有特殊目的,他們在運用概念時,一般不會把跟圖中相關的信息全部輸出,而經常只是根據交際需要,擇重點或典型而用。對交際者們來說,那些不用言明就可了解的部分則常被省去。這種被交際雙方視為共享的背景信息而又加以省略的內容叫作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若被省略的內容跟語篇內信息有關,則稱為語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與語篇外的文化信息相關的,則為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2]
“文化缺省”概念問世以來,國內學者將其運用到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研究,涉及文學、醫學等領域的文本翻譯。例如,王卓在其文章中提到了文學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象,并通過注釋法處理該問題[3],紀蘭芬分析了彩色詞的文化缺失,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補償策略[4],姚欣闡述了中醫文本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和補償策略[5],周艷鮮研究了廣西壯族歌曲英譯中的文化缺省和補償策略[6],楊海娟探討影視文學劇《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象[7],邱君在對茶文化的翻譯中發現文化現象,并給出了解決提議等[8]。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和翻譯技巧,還應著重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關注文化缺省問題。
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理論,接受美學關注的是文本及其接受者的感受,而不是作者和作品本身。自19世紀80年代以來,“接受美學”已應用于漢語翻譯實踐中,為翻譯人員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創造性的理論指導。接受美學在翻譯中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翻譯的發展。楊武能是中國第一個接受翻譯美學的人。在他的翻譯研究中,他主張譯者應該關注讀者。[9]通過對讀者的關注和其他相關因素,他為譯者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即譯者開始關注讀者。喬國強探討了讀者在文學翻譯中的作用,研究了接受美學在文學翻譯發展中的作用,并強調了讀者閱讀和理解作品后翻譯文本的價值。[10]吳持哲從文學翻譯者的角度探討了翻譯中使用的接受美學,并認為翻譯者應掌握文學作品所使用的原始語言和文化背景,以及目標讀者的審美情趣。[11]隨后,接受美學被應用于更為具體和多樣化的翻譯領域。穆雷用美學的關鍵概念解決了習語翻譯中隱藏的文化差異,并要求譯者采用靈活的翻譯策略。[12]自21世紀以來,接受美學在翻譯中已被廣泛使用。謝華闡述了接受美學對廣告翻譯的積極影響,并認為譯者在翻譯廣告時應注意主動性和接受性。[13]王思思通過應用讀者的角色和地位、讀者的期望視野和空白的實現來解釋與他人翻譯之間的區別。[14]
旅游景點的英文翻譯材料是具有召喚功能的文本。它旨在吸引游客,也就是在翻譯過程中應以讀者,即游客為中心。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把讀者及其接受度放在首位。而在翻譯過程中,譯文即使以文化為著力點,又因多種內部因素,導致文化缺省現象,如同種物質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色彩的象征;某物質只存于某國家,而非普遍現象,等等。以下選取部分案例進行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文化缺省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補償策略。
原文:江西歷史悠久,有著深厚黨的文化積淀,加上地處南方,處處山清水秀,是一個典型的“魚米之鄉”。
譯文:Jiangxi,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China with picturesque scenery.Thus it has been aptly termed"the land of rice and fish".
該例句中的“魚米之鄉”直接將“魚”和“米”兩種文化意象翻譯到英譯文本中,也即目的語文本中。江西,地處我國南方,受氣候地形等客觀條件的影響,這里盛產稻米和海鮮魚類等食品。因此,將江西稱作“魚米之鄉”是我們都可理解的,并也能聯想到其熱鬧的場景,以及能夠體會到蘊含其中的贊美之情。但是,英譯版本的主要讀者,也就是國外的游客,受飲食習慣等的影響,并不能跟我們一樣對這兩種意象有同樣的情懷。因此,這種譯法并不能讓國外游客體會到其所蘊含的真正意義。
實際上,我們可采取“a land of honey and milk”的英文表達可與“魚米之鄉”的意思相對應。這種譯本借助了目標讀者所熟知的意象,即“牛奶”和“蜂蜜”,這樣更利于外國游客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咀嚼源語言中的情感。此外,我們也可采取意譯的方法,將其譯為“a place of beauty and abundance”。筆者更傾向于第一種提議譯法。一則該詞匯中的意象本身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并不具有某種特殊含義;二則借助目標受眾所熟知的意象,能夠使讀者更深層次理解其所描述的景象,從而更好地表達江西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原文:他(林則徐)秉公而斷,平反冤案,在民間有“林青天”的美譽。
譯文:He handled cases with justice and sought out miscarriages of justice.His integrity earned him the name of "Lin Qingtian".
這個例子在英譯過程中采用了音譯的方法直接將“青天”一詞翻譯了過來。但是,“青天”一詞在我國具有特定的文化含義。當人們看到這個詞匯時,很容易聯想到歷史上鐵面無私的包拯,并意識到該詞匯所代表的是剛正不阿的清官。但是,境外游客并不清楚中國歷史,更不能領會這個詞匯的隱含意義。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若只是譯音而不加以解釋其內涵的話,很難達到理想的傳達效果。“Lin Qingtian(the fair judge)”的譯本將音譯和加注法相結合,既保留了源語言的文化特色,又進一步向國外游客展示了該詞匯所代表的意義,更利于國外游客更好地理解林則徐的形象,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原文: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譯文:Nanchang August 1st Uprising Memorial Hall.
“八一”是個典型的紅色文化詞匯。國內讀者對“八一”這個詞匯的來源以及所代表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面對這樣的紅色文字,他們內心產生的是對先烈們的敬仰之情與滿滿的正能量,思想境界也會得到一定的升華。但是,外國游客看完這樣的翻譯,會有什么樣的感想?他們對中國的南昌起義并不了解,看到這種翻譯可能不禁納悶,何為“八一”?對于他們來說,這只是簡單的兩個數字,并不能聯想到其他內容。
此外,有些地鐵站將“八一紀念館”英譯為“Bayi Memorial”。這種譯法雖比較簡潔,但“八一”畢竟是中國語境下帶有政治文化的專有名詞,因此需要專門解釋,可加注解加以解釋:“also known as Baiyi Memorial for short,Bayi means August 1st,in Chinese,and also the anniversary of Army Day in China”。譯與釋相結合,既統一了譯文表達,彌補了文化缺省,也很好地傳播了“八一”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紅色旅游文本的宣傳旨在吸引讀者和傳播中國赤色精神。筆者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若只為保留源語,而不顧目標受眾的理解和感悟,則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試想若我們是目標讀者,當面對一個只知其本名,而對其存在的原因、過程、情感等一無所知的事物時,只會產生冰山一角的感覺,對其也不再有過多的留戀。這樣的旅游也便不再有意義,不能吸引讀者再次前往相關的景點,帶動相關經濟的發展。如此,一則未達到傳播中國故事、赤色文化的效果;二則旅游本身的經濟意義失去了光澤。因此,應該少用直譯或者音譯的方式,多采用改譯、音譯與加注等方式加以解釋其內在的情感與意義。
翻譯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過程,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而在這場交際活動中,文化缺省現象常見而又難攻。它承載著某種特有的文化內涵,涉及生態文化、物質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等各個方面。在翻譯過程中,在一種文化里,有些內容對于本土的讀者來說,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另外一種文化國度里,這些內容是否存在或者具有的感情色彩都不盡相同。一旦譯者忽視目標語讀者所缺失的文化背景,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補償,目標語讀者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所表達的意義。因此,為了更好地讓讀者感受豐富的文化意義,譯者有責任對其進行補償,可采取加注、改譯、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等方法去彌補紅色旅游文本英譯過程中文化缺省所帶來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提高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增強文化軟實力,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