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弋珍 魏紫勤 王 婕
(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5)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包含了許多寶貴的農業經驗。在推進國際交流與文化傳播的潮流中,中國農耕文化傳播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
農諺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部分,彰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涉及養殖、種植、園藝、氣象等各個方面,在農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農耕文化傳播必然涉及中國農業的對外傳播。然而,學術界對中國農諺傳播的相關研究并不多。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農諺特點及其對農業指導作用的分析和農業文化產物(如織耕圖、二十四節氣等)的文化價值的探討上。[1-5]而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諺語特點的分析及其社會價值的探討。[6-7]總的來說,國內外研究者雖然對農諺本身有所認識,并能意識到其巨大價值,但幾乎沒有關注到其在文化傳播上的效用,更缺乏具體的傳播實踐。
非洲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非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和自然延伸,是重要參與方。非洲擁有廣袤而未開發的土地,而中國擁有豐富的實用農業技術,這樣農業資源互補的背景促成了中非農業長期深入的合作。其中,中國對非洲農業技術的傳遞是中非農業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技術的傳播要融入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中,與地方性情境中復雜的文化結構相融合,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播。研究如何更好地傳播農業文化,就是在為傳遞農業技術而服務。
為了了解中國農諺在非洲傳播的平臺、傳播者及其相關翻譯研究情況,研究問題如下:
第一,微信公眾平臺是否能作為農諺對外傳播的平臺。
第二,農諺傳播者素養是否足以承擔農諺對外傳播職責。
第三,中國農諺的相關英譯研究如何。
研究對象主要為非洲留學生、中國本科生和中國農諺英譯本《農諺精選——漢英對照》(A Selected Colle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verbs)。
非洲留學生方面,為了便于面對面溝通,并保證其滿足項目的時間跨度需求,研究篩選了1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中國本科生方面,為了更能反映潛在傳播者的素養水平,研究選擇了筆者所在學校的50名學生,其中大多數是相關知識儲備較多的農業類專業學生和更可能扮演文化傳播者角色的外國語專業學生。
1.微信公眾平臺搭建與非洲留學生調查與結果
項目前期,課題組搭建了名為“Agricultural Proverbs”的微信公眾平臺,兩周一次推送農諺相關知識。與此同時,課題組通過平臺對15位非洲留學生進行具體傳播實踐,并通過問卷調查傳播效果。2019年7月,第一次發放問卷,為調查對象的初步情況了解,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如姓名、已在中國停留的時間等、中國農諺基礎知識測驗、對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情況及態度調查。第二次調查問卷同年9月發放,用以檢測學習情況和收集反饋意見,內容包括兩個月內推送過的農諺知識測驗和調查對象對平臺推送頻率、信息量的接受程度及相關建議的調查。第一次調查回收到15份有效問卷,初步了解到非洲留學生的農諺掌握程度和不常使用微信公眾平臺但愿意借此媒介學習中國農諺的情況。第二次調查回收到4份有效問卷,數據分析顯示,只有1人在農諺知識掌握程度上有所提高。針對傳播效果不佳、研究對象大量流失的情況,課題組暫停微信推送,進行問題反思。
2.中國本科生作為傳播者的調查與結果
項目后期,課題組擴大研究范圍,展開了傳播者方向的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對非洲農業和中國農諺的知識儲備測試以及傳播中國農業文化的意愿和態度調查。最后收集了共50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在傳播中國農諺文化上有積極態度,但對非洲農業情況所知甚少,對中國農諺也只有基本認識,并不了解其內涵。
3.平臺運營與農諺英譯本學習中關注到的翻譯問題和教材缺乏問題
微信平臺推送內容以《農諺精選——漢英對照》(A Selected Colle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verbs)為主要參考資料。學習過程中,課題組注意到書本上對中國農業諺語中的修辭格、文化負載詞等的翻譯上都采取了一定的策略,但不乏部分諺語翻譯還有待提高。在尋找更佳的翻譯過程中發現,國內缺乏可參照的平行文本以及農諺翻譯策略指導。
根據調查與研究的結果可見,中國農諺對外傳播面臨重重困境。首先,微信公眾平臺無法起到良好傳播效果,適宜對外傳播的媒介平臺還有待探究;其次,大多數文化傳播者素養不高,不足以承擔起文化傳播的重任;最后,現有的農諺英譯本十分稀少,目前的農業翻譯研究程度也遠遠不夠。
媒介是傳播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文化作為歷史沉淀的精神紐帶,是給予時代信念與力量的重要源泉。媒介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助推力,借助傳媒思維的整合,推動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尋求文化最理想的存在樣式。以受眾為核心,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充分利用技術的傳感化和智能化,是智能媒體時代的重要標志。”[8]
微信公眾平臺于2012年8月推出,廣受歡迎,成為繼微博之后又一重要的運營平臺。本課題小組在此次向15位非洲留學生傳播農諺的實踐中,使用了微信公眾平臺這一媒介,運營一段時間后總結分析出其在具體對外傳播實踐中的優勢:第一,公眾平臺提供了多樣的內容呈現形式以及紛繁的呈現效果,使得傳播內容更加生動有趣;第二,作為線上傳播媒介,它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內容易于保存和檢索;第三,公眾平臺設置的互動和留言板便于交流探討。但其弊端也在運營中不斷顯現:第一,推送大部分以文字和圖片形式體現,受眾接觸到的只是二維文化知識,沒辦法通過切身實踐體驗到農諺背后的實踐意義,印象不深刻;第二,微信公眾平臺并不是外國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課題組調查的15名非洲留學生中,有10人表示他們并沒有閱讀微信公眾號的習慣,而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每次推文的閱讀量也是寥寥無幾。對于非洲留學生來說,微信更多是被當作與中國群眾交流的便捷工具,而不像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
總的來說,微信公眾平臺在國內的應用更為普遍,不適用于對外傳播,需要選擇更加適合的媒介。
中國青年學生和來華留學生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文化傳播者,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是其不可或缺的條件。另外,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媒介素養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素養包括對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挖掘其現代價值以及在社會實踐中正確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三個方面;媒介素養則是指對信息具有判斷與把關能力,同時能夠掌握媒體運行機制,引導受眾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此次實踐中,課題組調查了南京農業大學[9]50名中國學生,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只對耳熟能詳的中國農諺有所認識,并且對部分農諺在內涵的了解上還存在一定誤區。南京農業大學作為農業類院校,學生在農業方面的學習研究應該是比非農業學校的學生要多的,但對農諺的了解情況并不樂觀,這也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現階段中國大學生對于農諺的知識儲備是比較少的。另外,從與部分非洲留學生的交流中發現,雖然大多數人對農諺知識是很感興趣的,但由于語言障礙,缺乏合適的學習材料,他們對漢語農諺的了解也非常有限。這使得農諺文化的對外傳播面臨極大的阻礙。
我國目前可用于傳播中國農諺的教材十分稀缺,比較流行的有兩本:一本為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組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農諺800句》(2014年10月)的英譯本。另一本是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農諺精選——漢英對照》(A Selected Colle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verbs)(2017年12月)。對外傳播材料的提供主要依賴于我國的翻譯人才。“中國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事業的發展呼喚翻譯事業的勃興,特別是要加強中譯外工作,提高中譯外翻譯質量,讓世界共享中華文明成果。”[10]
中國農諺翻譯的相關研究集中在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研究生及本科生以《農諺800句》的英譯本為考察對象做出的翻譯研究。卞琦峰提出了農諺中隱喻翻譯的兩條原則:譯文在語言結構方面使用英語諺語常用句型;譯文在文化內涵方面要保持喻體特征及其文化內涵。[11]張黎指出,中國農諺中大量使用修辭格,并將其分為相對可譯修辭格和相對不可譯修辭格,在此基礎上對《農諺800句》中的修辭格英譯實踐做了總結反思,提出相應的翻譯方法。[12]汪夢元所在的創新項目團隊將農諺中的數詞分為確指數詞、虛指數詞和時節類數詞,提出確指數詞普遍以直譯為翻譯策略從而達到良好的翻譯效果;虛指數詞若有加深程度之效,則盡可能保留修辭效果,若為文化負載詞,則選擇直譯或文化轉譯;時節類數詞若指陰歷月份,則可用季節名詞進行替換,若有特殊含義,則應盡力保留文化內涵。[13]劉恒霞利用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總結出農諺中文化負載詞翻譯的六種方法,其中包括意譯法、替換法、直譯法、直譯加注法、音譯法、音譯加注法等。[14]可以看出,現有研究成果僅僅局限于對某些翻譯實例的總結性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研究視野的拓寬;另外,研究文本多集中在對《農諺800句》英譯本的討論研究,不免出現重復性闡述。總之,現有研究源文本選擇過于局限,不能滿足浩大源語庫的翻譯需求,也不能滿足時代發展需求。
目前國已有的農諺英譯本是非常稀少的,且對農諺英譯的研究也非常有限,不足以支撐中國農諺走向國際社會,這使得農諺文化的對外傳播非常困難。
針對以上中國農諺在對外傳播所遭遇的困境,以下建議供中國農諺文化對外傳播的相關研究人員和部門參考。
在傳播媒介方面,需要選用不受網絡限制的紙質媒介或國際普遍使用的網絡平臺作為對外傳播媒介。紙質書作為基本的信息載體,不受網絡等外部因素限制,不失為對外文化傳播的媒介選擇。2017年,肖明慧所在的南京農業大學團隊就將二十四節氣出版雙語課本投入到肯尼亞艾格頓大學孔子學院試用。此外,可以利用國際較為普及網絡平臺,如Youtube視頻,利用多元而生動的案例,增加文本的親近性和對話性,在傳遞信息、知識的同時,利用超越文化圈層的情感性力量獲得他國受眾的共鳴。李子柒的視頻在海外的成功可以作為重要參考。[15]
在傳播者素養方面,要提高中國學生和在華留學生兩方的文化傳播素養。一方面,要培養中國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媒介素養。各高校尤其是農業類院校可以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加強學生對農諺知識的系統化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農諺作為農耕文化瑰寶在現代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價值,積累農諺文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踐,不斷探索其現代價值。另外,在信息高速發展的21世紀,要學會利用發達的網絡技術平臺傳播農諺文化。另一方面,為了幫助來華留學生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要通過提供豐富的文化學習材料、舉辦有趣多樣的文化體驗活動等方式,將中國農諺文化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消除語言障礙帶來的不便,更好地將中國文化“帶出去”。
在翻譯研究方面,加大系統性研究并擴展研究范圍。首先在理論指導方面,可以更多地借鑒中西方已有的翻譯理論成果,從而實現農諺翻譯研究的系統性突破。其次,要拓寬研究視野,選擇更為豐富的源文本。同時,在翻譯時要結合時代特點,舍去對已經失去指導意義或被證實存在不準確性的農諺,對科技發展帶來的新諺語及時補充翻譯。譯員作為實現多元文化交流的橋梁,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針對農諺傳播材料稀缺和其英譯研究的較大缺口,需要更多的翻譯人才著手于對農諺外譯的研究,農業院校的外國語專業學生尤其需要依靠院校特色和專業優勢,加大對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