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雙博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北京 100081)
高校是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場所,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是有顯著正外部性的。高等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作用使高校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主體。高校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逐漸形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職能,推動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無疑是高校為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治理的顯著特征是多主體、多目標、多途徑,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不可能置身事外。本文基于治理理論,結合各高校具體實踐,分主體探討高校參與精準扶貧的現狀、問題,提出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高校精準扶貧體系。
治理的出現經歷了從統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過程,統治強調的是地位保護功能,之后行政權力執行政治意志的功能逐漸加強,管理就出現了。政治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管理則是執行方式。治理是指有許多不具有明確等級關系的主體合作解決沖突的工作方式。從統治到管理,是由依靠強制力發揮作用到利用組織規章制度對成員進行約束的過程,而治理則是在國家主導之下,各主體平等地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強調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各主體之間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治理強調多元,即多主體參與、多途徑實現多種目標。高校治理能力是包括高校的政策制定與執行能力、資源利用能力、教育體系規范能力等多種能力,現代化則是要努力實現教育治理的民主化、規范化、高效化,滿足新時代人民的要求。
圍繞“誰來扶”“扶持誰”“怎么扶”三個問題,我們可以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對高校參與精準扶貧的具體做法進行分類:一是教育。對口支援,合作辦學,以支教的形式建設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設立優質生源基地擴大錄取比例。二是人才。為貧困地區培養青年干部。三是產業。利用高校學科優勢幫助當地發現、發展特色產業,尤其是幫助當地產業打造電商平臺。四是科技。將農作物科研成果向地方轉化。五是文化。派遣師生宣講黨的理論與政策,舉辦文藝演出,挖掘、豐富當地文化內涵。
1.高校學生
學生是高等教育的對象,他們在精準扶貧中發揮的作用,一是教育幫扶。主要方式是支教及“一對一”幫扶;二是文化扶貧。宣講理論政策和組織開展文藝下鄉活動;三是專業優勢。科技興農、“送醫下鄉”、生態保護宣傳、產業電子化平臺構建;四是智庫建設。開展實踐研究,提供政策咨詢。上述論述明確了高校精準扶貧的學生主體的作用,未來研究可以探索本科、碩士、博士等不同學段大學生在高校精準扶貧中的不同作用,實現幫扶主體的精準。
2.掛職干部
將高校掛職干部精準扶貧機制概括為有“述、管、識、幫、治、考、獎”七大舉措,[1]一是宣傳扶貧政策;二是統籌協調,完善監督問責機制,進行追蹤檢查;三是前期調研。高校干部往往遠離農村生活,需要進行前期調研了解群眾困難;四是全面參與各項事務,與村干部權責平等;五是在資金幫扶基礎上重點加強智力幫扶;六是引入第三方考核、多目標考核機制;七是完善表彰與激勵機制,并與評優評獎掛鉤。與學生主體不同,高校掛職干部在精準扶貧中發揮的作用更強調其管理職能及發揮效果;同時,掛職干部參與高校精準扶貧需要充分發揮高校駐村黨組織的作用。[2]掛職干部以黨員為主,且黨外掛職干部也是納入黨的統戰工作中來的,黨的各級組織要做到“總領全局、協調各方”,這對于高校精準扶貧功能的發揮至關重要。
3.民主黨派
民主黨派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的主要組成成員如教師、管理人員、教學輔助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中都有民主黨派存在,高校統戰工作也日益重要,高校黨建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民主黨派成員有著廣泛聯系社會各界的優勢,可以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出謀劃策,如開展高校黨外干部到幫扶地區掛職的活動;鼓勵和引導各民主黨派組織及成員結合自身專業特長,深入扶貧一線輸出適銷對路的扶貧助困服務。是高校民主黨派參與精準扶貧的一大亮點,真正發揮了民主黨派的專業特長及聯系社會各界的優勢,并且有針對性地輸出扶貧服務更加符合“精準”的個性化、多樣化的要求,能夠應對扶貧工作面臨的不確定因素。
4.圖書館工作人員
圖書館是高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按職能劃分,圖書館工作人員屬于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參與精準扶貧的具體措施:一是捐贈。包括直接的經費捐贈及書籍和館藏資源的捐贈。二是資源共享。分享借閱服務、匯編材料,發放科普手冊。三是人才支持。開展知識科普、心理咨詢、人生勵志活動,優化服務;四是設施援建和對口扶貧。與貧困地區圖書館、文化站形成對接,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3]此外,還可以從高校圖書館智庫建設入手,從智庫實現“定位精確、幫扶精心和管理精益”的角度,分析參與文化精準扶貧過程中出現的意識理念局限、目標受眾模糊、方式傳統保守和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提出文化精準扶貧視域的高校圖書館創新智庫服務的策略。[4]
一般而言,高校由教師、管理人員、教學輔助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教師組成,要分析高校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就要細化到不同主體的具體作用上來。從現有研究可以看出,高校內部參與精準扶貧的主體有大學生、掛職干部(即高校管理人員的一部分)、民主黨派、圖書館(專業技術人員)。分主體研究高校精準扶貧作用有利于明確各主體的分工及責任,有助于各司其職、各盡其才地致力于精準扶貧事業;同時,要根據學校類型、地區特點、主體職責來具體分析和探索真正適合幫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精準扶貧策略。
高校參與精準扶貧固然是以高校為主要活動主體的,但是精準扶貧也是一個治理的過程,即多主體參與,通過多途徑達到多重目標,需要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有學者認為,高校應當充分發揮自身聯系社會各界的資源優勢,構建高校一元主體為主,以幫扶地區為中心,整合社會各種資源的高校參與扶貧模式。
當下,我國高等教育公立教育主辦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則以民辦教育為主,長期以來形成了民辦高等教育對公辦高等教育的依附狀態,造成民辦高等教育對社會各項事務參與度不夠,自身發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國內對于高校精準扶貧的研究也往往把高校等同于一般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忽略了民辦高等教育這一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貧困地區缺少的往往是技術性、應用性知識,這是職業教育更為擅長的。
此外,高校內部也存在貧困主體,即貧困生。扶貧不僅對外,還要對內,高校幫扶貧困生的具體措施包括:利用電子檔案精準識別及預警;為貧困生開設心理、求職等特色課程;設立專門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崗位等。目前,針對高校貧困生的精準扶貧的研究仍然很少,甚至被忽略。貧困生既是高校精準扶貧的主體,也是精準扶貧的對象,高校要考慮到貧困生在接受幫扶時的自尊與他尊的需求問題,因此,應重視對高校內部主體貧困生精準扶貧的研究。
從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高校參與精準扶貧的幾種典型模式:一是內生型模式。主要依靠高校主體內部資源發揮作用。二是系統型模式。二級學院進行結對幫扶,依靠掛職干部實現目標。三是因地制宜型模式。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通過高校的相關學科提供技術支持發展當地產業,特別是針對民族地區由民族類院校進行對口支援,充分考慮地方差異。發揮的作用對應現代高校的四項職能主要有:人才培養者、科技研發者、信息傳遞者、文化傳播者和成效監督者(即防止返貧的作用)。高校精準扶貧的參與主體包括內部與外部兩個部分,內部主要包括學生、掛職干部、技術人員(圖書館工作人員)、民主黨派;外部包括政府、企業、社會三個部分。治理理論是我國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理論基礎,由此構建的多主體共同參與的高校精準扶貧模式,很好地適應了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也充分體現了“精準”的要求。
高校參與精準扶貧不是高校單一主體的活動,以貧困地區為中心,高校、政府、企業、社會各主體都廣泛參與其中;同時,貧困地區既是高等教育精準扶貧的對象也是一個主體,各主體既單獨履行職責也相互影響,在特定的職能發揮上需要兩個及以上的主體的配合。從一元主體高校來看,高校內部主體學生、技術人員、掛職干部、民主黨派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又相互合作、共同助力某一職能的實現,如精準扶貧人員構成上是由上述各主體共同參與的,而宣傳活動則是由學生、技術人員、民主黨派共同參與的。學生主要通過赴貧困地區支教、進行科普宣傳、組織文藝下鄉等活動發揮宣傳作用,而技術人員如高校圖書館管理人員則通過捐贈相關書籍、編制一系列扶貧知識手冊來進行宣傳,民主黨派則重點發揮其聯絡社會各界的優勢,宣傳精準扶貧政策、鼓勵各界力量參與。
從二元主體的互動上看,貧困地區脫貧目標及計劃的設定需要政府與高校兩個主體共同參與。高校主要發揮其專業人才優勢,在政府既定的扶貧方針及目標下制定可行性較強的計劃,并探索實現途徑,即由高校建言獻策,由政府把握大的政策導向。而了解貧困地區的基本情況,則需要高校與貧困地區共同參與,高校派出掛職干部進行前期調研,師生深入當地調查了解當地情況,作為扶貧目標及規劃制訂的現實依據。
多元主體方面,依據前文的“五力模型”,將多主體作用的主要領域分為教育、科技、文化、產業、人才五個方面,每一領域都有兩個以上主體參與其中,而無論哪方面職能都需要扶貧對象貧困主體的參與。以產業扶貧為例,高校、政府、企業、社會、貧困地區主體都有參與,高校主要提供智力支持,幫助當地發展電商平臺,通過相關專業輔助當地優勢產業,或發掘當地特殊文化產業。政府則因勢利導,對相關產業給予誘因政策支持。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特殊資源,幫助其實現產業化,同時獲得一定的盈利。社會各方則可以廣泛參與其中,通過智力支持建言獻策,或直接設立基金會進行捐助等形式助力貧困地區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