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雨思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重慶 401524)
社區矯正作為一項非監禁式的行刑方式,其同時是基于對我國過往非監禁刑罰執行制度的全面總結,研究構建的集教育矯正、監督管理及社會適應性幫扶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非監禁刑罰執行制度。社區矯正的形成發展為建立我國監禁刑罰執行與非監禁刑罰執行相互補充、相互支撐的新型刑罰執行體系打下了良好基礎[1]。
自社區矯正在我國推行以來,已經歷經了將近二十年,伴隨《社區矯正法》的頒布實施,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社區矯正的重視。檢察機關作為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必須要肩負起社區矯正工作的法律監督職責。
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是檢察機關基于自身檢察職能,參與和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一項重要方式,在人權保障、權力制衡、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顯得尤為必要。首先,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可促進人權保障。作為一種非監禁式行刑方式,社區矯正重要體現了刑罰人道主義精神。而為切實實現社區矯正功能,必須要注重實現社區矯正人員權利。為此,在社區矯正執法環節應注重保障服刑人員的合法權益。而對社區矯正執法過程采取法律監督,即是保障人權的一項有效手段。因此,檢察機關開展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一個重要目的便在于保障服刑人員的基本權益,防止服刑人員受到過度干預。
其次,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可促進權力制衡。社區矯正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涉及多個不同權力機關,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權、法院的審判權、司法行政機關的行政權等各司其職、相互協調是保證社區矯正功能有效實現的重要前提,而為切實達成該項目標,參與社區矯正的各權力機關相互間的有效制約同樣至關重要。而通過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檢察機關不僅可對審判機關的司法程序予以監督,還可對司法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合法與否進行監督,進一步有效防范社區矯正中各公權力不作為或者濫用職權等現象的出現[2]。
受傳統觀念影響,使得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創新意識薄弱,進一步造成了社區矯正檢察監督難以突破常規,實現開拓創新。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創新的激勵機制,創新工作沒有被納入進檢察業務綜合考核范疇,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創新的積極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盡管近年來地方不斷加強了對相關信息軟件的開發利用,然而各部門的數據仍未實現有效連接,由此制約了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全程、動態開展。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主要為事后監督、程序性監督,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則相對不足,必然會影響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效果。
檢察機關轄區內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任務繁重,而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專職人員十分有限。特別是《社區矯正法》實行以來,對社區矯正相關職責進行了更詳細的規定,受法律監督的主體也明顯增多,這無疑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力量提出了更嚴格的考驗。另外,因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屬于一項新型工作,檢察人員唯有一邊學習專業知識一邊開展工作,這便造成了檢察監督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
由于缺乏健全的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機制,現階段一些地區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仍采用事后監督模式,由此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檢察機關對社區矯正情況的有效及時掌握。在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實踐中,對交付執行的法律文書多由審判機關寄送,同時涉及交付執行檢察、實地走訪調查等方面,通常為書面檢查。該種監督模式耗時長,將很大程度影響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最終效果。
為提升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實效性,必須要推進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方式創新。首先,革新觀念,增強創新意識。在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實踐中,應不斷開拓創新,積極嘗試新方法、新模式,秉持不怕犯錯的精神,在不斷探索中找到新方法、新模式。
其次,提升巡回檢察次數。近年來,一些地方在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中采用交叉巡回檢察的方式,收獲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也表現出一定不足,比如交叉巡回檢察需要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為此,可通過建立市級范圍交叉巡回檢察制度及相鄰市級巡回檢察制度,適當縮小交叉巡回檢察范圍,并提升巡回檢察次數,促進收獲更理想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效果[3]。
最后,打造信息互聯平臺。數據聯通不論是對社區矯正還是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都尤為重要,為此,應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推進對社區矯正數據連接平臺的研發打造。
以重慶市檢察院第一分院為例,近年來通過在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方式上的創新,收獲了顯著的效果。首先,檢察院推進了機制創新,通過雙向簽名機制,對社區矯正人員怠于監管等問題進行了有效遏制,同時通過構建全程跟蹤催辦機制,使監管督促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其次,創新分類管理方法,確保司法部門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高效監督管理。將分類管理工作融入檢查監督工作中,與監外執行工作情況評分相聯系。如將社區矯正對象分為重點矯正人員、一般矯正人員與相對方向矯正人員,運用GPS定位手機,使得司法工作人員與社區矯正對象的聯系更加便捷,進一步提升了社區矯正日常監督工作的質量。
針對現階段檢察機關專職人員監督力量薄弱問題,地方應加強對其他國家、地區發展經驗的學習吸納,設立專門的職能機構,以促進社區矯正執法活動的規范化發展[4]。首先,設置專門的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結構,做到專人專責,有效保證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時間、力量。其次,在沒有監管場所的地方,檢察院設立社區矯正檢察辦公室,并配備相應專職人員開展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切實提升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實效性。
檢察機關應建立動態監督機制,以實現對社區矯正工作情況的有效掌握,并做到及時監督。首先,監督各基層司法所依據法律程序及相關規定,秉持一人一檔要求為矯正對象建檔,全面詳細記錄矯正對象基本情況、刑罰類型、犯罪性質,及執行期間的改造表現、思想動態等,并構建個性化教育改造、管理檔案庫,為檢察機關開展動態檢察監督創造便利[5]。
其次,監督各社區矯正組織在工作實踐中定期談話、定期走訪、定期了解矯正對象生活狀況及思想動態等的開展情況,切實為社區矯正對象提供幫助,并開展好談話及走訪記錄。如重慶市第一人民檢察院會定期了解司法機關的工作流程,抽查社區矯正對象檔案,核對社區矯正人員信息,了解司法機構對社區矯正人員集中教育的具體情況,實時掌握社區矯正工作的開展。通過定期監督檢查,檢察干警會就進一步高效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向司法機構提出建議,針對社區矯正的實際情況來優化社區矯正工作的開展。
總而言之,社區矯正的健康有序運行,需要得到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有效發揮。面對現階段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中存在的一系列困境,檢察機關應從創新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方式、增強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力量、建立動態檢察監督機制等方面入手,積極促進社區矯正及其法律監督工作的不斷完善,收獲更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