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林林
(河北省三河市公證處,河北 三河 065200)
社會經濟發展使得實用和功利思潮洶涌澎湃,人們輕視道德價值,重視利益與權力。但民法的制定與實施,始終堅持用制度、理念規范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其中的“誠實信用”便是最為典型的民法原則。在《民法典》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笨梢?,誠實信用原則對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影響,該原則的本質便是道德觀念法律化的充分體現。
《民法典》針對民事活動的開展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事實上,誠信本身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正如孔子所言“仁者愛人”,需要惠及他人,同樣也無損他人。根據民法有關規定,可知,要求民事法律行為的主體要按照誠實信用原則行使相應的權利、履行義務,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護相關人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不僅僅是守法的原則,同樣也隸屬于司法原則。在我國公證制度中,司法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國家行使證明權的重要機構之一,公證機構在實物實踐中,需要嚴格遵照誠實信用原則,明確其指導思想地位,從而保證業務順利開展[1]。
所謂的公證,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主要指的就是,對民事法律行為、事實、法律文書是否真實進行證明的過程。公信力體現的正是一種公共權威的真實表達,而參與主體則是社會公眾。作為公證機構,其公信力指的就是,其本身具備的帶有法律效應的公共權威,而后借助這種權威從公眾處獲取相應的信任和尊重。而立足公眾視角,主要就是對公證機構及其行為,按照道義、思想層面上給予的認同和信服。
公證和信用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正是因為信用的需要,所以才會產生公證,目前,我國已經明確的公證制度,其本質與誠實信用相符合,二者之間具有非常高的契合度。一方面,公證機構以及公證人員,在實踐工作中需要堅持誠實信用原則,如果缺乏誠信,會導致公證制度的存在失去意義,也難以繼續生存和發展。所以,無論是公正機構還是公證人員,需要依照誠實信用制度,履行“誠實信用”職業道德,只有這樣,才可以進一步提升公證公信力[2]。另一方面,從當前我國公證業務內容看,主要是以公證民事法律行為為主,在公證過程中,公證人員需要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判定、裁量民事法律行為的當事人活動的依據,確保公證行為的公信力。這就要求公證機構在具體公證實踐中,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開展各項公證活動,并建立在誠實信用原則基礎上,做到客觀、公正、真實、合法,從而有效保證公證公信力,合理踐行誠實信用原則??偟膩碚f,公證機構需要在公證證明活動中,牢牢把控好公證質量,認真履行審核、核實、告知的義務,保障公證公信力的同時,也可以在真正意義上發揮出誠實信用原則對民事活動的重要指導作用。
所謂的公證,主要就是收到申請人的申請,而后公證機構按照實際情況介入到民事活動中,主要的目的是為民事主體提供法律服務,此種服務具有一定的預防性。而公證機構則是依據相關的規范,指導、引導民事法律行為主體在具體行為中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確保民事法律行為合法、合理、真實。如果民事主體間發生矛盾、糾紛,通過公證行為的實施,進而為司法機關處理實際問題提供有效、可靠的證據[3]。
基于公證實務視域下,在《公證法》有關規定中,明確提出并規定了公證機構的責任和義務,要求公證機構要依法辦理公證事項事務,與此同時,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有關內容及要求。當公證機構收到申請人的公證申請后,要針對申請人提出的情況實施審查、核實,最后出具公證書。在整個過程中,公證機構都要始終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執行各項工作,確保出具的公證書合法有效,幫助公證申請人降低甚至達到規避各類交易風險的目的。具體體現為:首先,公證制度作為決定公證事業的重要準則,要做到真實性、合法性,這是最為基本的要求。根據《公證法》有關規定,在公證程序部分,突出強調并明確規定了公證事項審查、核實要保證真實、合法,與此同時,也詳細規定了公證機構不予辦理公證的幾種情況:申請人虛報、隱瞞事實真相;或者申請人無法提供真實有效的證明材料;申請人所提供的證明材料不充分,要求申請人補充證明材料時,當事人拒絕[4];當事人提出的公證申請事項,違背道德、不合法、不真實的。以上這幾種情況,公證機構有權不予以受理申請。其次,由上述情況進行引申,在公證程序中,為達到貫徹誠實信用原則的目的,需要通過審查、核實程序進行落實,而這也是作為司法證明機構的公證機構的基本義務,只有保證審查、核查真實有效,才可以開展后繼公證實務。
在這里需要提出的是,當事人申請的不同公證事項,對應的真實性、合法性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涉及遺囑的公證,作為公證機構公證人,需要嚴格審查、核查,確保立遺囑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實,證明遺囑內容具有法律效應;而合同公證、繼承權公證等,應當確保合同本身真實性、合法性,才能夠進行公證。所以說,公證事項不同,對具體內涵要求并不同,因此,對應的審查、核實責任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5]。
下面主要以委托公證為例進行分析,作為公證事項之一,對公證員的審查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比如,在房屋委托公證中,其中包含了賣房、抵押擔保等內容,這就需要公證員在具體實踐中,提高警惕,要慎之又慎。例如,在某地公證機構發生的一件委托公證案件,某公眾人物張某的司機在公證處采取不正當的手段,騙過了臉部識別儀,假借張某身份,非法簽署出售張某名下房產的委托書。這一事件的發生,使得大眾對公證產生了質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類案例并不少,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委托公證在辦理過程中,公證員能否做到真實、客觀、合法、公正,還需要審視[6]。作為公證員,本身應當極盡審慎核實和告知義務,主要指的就是,在委托人提出委托公證申請時,應當親臨公證處,在公證員的面前親筆簽名、按下指印,而公證員應當認真、嚴格、仔細地審核委托人的身份,確保委托人身份屬實。針對上述案件存在的情況,公證員需要審查核實委托人是否有充分的物權處分權,同時,也要查實房產權屬證書真實性,此外,還要針對委托人其他情況進行審核,比如,是否出現被抵押、查封、扣押等情形,主要的目的在于確保委托人以及委托公證的事項合法、合理、真實,這樣才可以保證公信力作用發揮。
總而言之,基于當前社會不斷發展下,人們對公證的意識逐步增強,利用公證維護社會信用平衡的行為也逐漸增多。通過本文對公證實務中如何踐行誠實信用原則的分析,可知,公證機構以及公證員在開展業務活動中,應當保證真實、公正、合法地進行辦證,保證審核程序嚴格、規范性,從而保障公證公信力,維護民事法律行為各方當事人權利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