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筱蘇
(鄭州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5)
當前正處于法治環境下,所有的合法權益都應得到保護,知識產權便是其中之一。專利聯營形式的引入和應用,使專利權人可以在簽署相關合約的前提下,合法地將自己擁有的權利授予他人。但與此同時也隨之引發了壟斷現象,為了能夠對專利聯營中的壟斷現象進行法律約束、整治,在反壟斷法中提出了相關規定,促進知識產權的合理合法授予、許可。
專利聯營中的橫向壟斷協議就是指,兩方及多方存在競爭關系的專利權擁有者在達成共識后形成專利聯營形式,目的是獲得更大利益。主要體現在價格、生產量限制、聯合抵制等方面。對專利價格進行壟斷是實現收益最大化的主要手段,在發展過程中利潤和盈利是主要目的。為了能夠在市場中獲得更多利益,經營者就會以非常高昂的價格進行市場壟斷,根據自己滿意的價格來定義專利產品價格,以此來滿足最短時間內獲得最高收益的目的。價格壟斷行為不僅會破壞專利市場價格機制,還會直接導致專利權擁有者的利益遭到損壞。
除了在價格上進行壟斷之外,也會在專利產品的生產數量上進行限制。在絕對公平的市場中,任何一種產品的數量和價格都取決于供求關系。如果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較大,那么生產數量就會隨之提高,避免產生供不應求的局面。但如果一種產品的需求量較大、產量較少,就會引起消費者哄搶,此時的價格也比平時高出幾倍或幾十倍[1]。
將這種思維放在專利市場來看也是相同的道理。專利權擁有者為了能夠將專利價格進行提高,在實施對外專利許可的過程中便會使生產數量遭到限制。聯合抵制則是指兩個及以上競爭者聯手在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對第三方的交易進行抵制,其中自然會使用一些不正當手段,導致原本和諧公平的市場秩序遭到破壞。在市場運作中有時表現為老專利權擁有者之間相互聯合,一同來抵制新的專利權擁有者,從而阻礙新專利產品到達市場;有時則表現為專利權擁有者聯手一同抵制對外許可。這種壟斷行為在所有國家都是嚴令禁止的,在國內的反壟斷法中也明確將其納入了禁止行列中。
在專利市場中縱向壟斷協議的參與者通常是被許可者和專利權擁有者,雙方之間會簽署縱向壟斷協議。主要表現在排他性許可和轉售價格限制兩方面。前者是指,專利權擁有者如果要將其許可給他人,許可的對象必須是專利聯營內部的,堅決不能許可給聯營之外的對象。這也說明專利產品或技術的涉及范圍十分有限,只能在聯營范疇內活動,無法加強與外界之間的交流。這對于專利而言是極大程度上的限制、制約。
后者則是指,在專利進入市場后購買方必須根據相關價格對其進行轉售。專利聯營內部成員可以通過專利制造的產品進行轉售,并在此過程中對其價格進行限制,或者在內部成員把專利許可給他人后,需對被許可者通過專利制造的產品轉售價格進行限制。這種壟斷行為賦予了專利聯營成員太大權利,甚至可以對整個專利市場價格進行調節。雖然購買方在轉售產品時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回收先前支付的金額,但最終的承擔者是消費者,會損害消費者權益[2]。
在反壟斷法中和專利聯營有關的條例內容比較分散,分散的內容自然缺乏系統性,在司法實踐中很難發揮作用,甚至有時會導致法律制度間的沖突出現。例如,和專利技術許可有關的回授條款。如果根據《民法典》等法律制度來處理的話,就會按照本身違法原則來認定,使回授條款具備的削弱許可費用優勢遭到忽視。
在《對外貿易法》中,雖然有考慮到該優勢,但實際的應用范疇比較狹窄,不利于展開司法實踐。國內是于2008年正式頒布并實行反壟斷法的,雖然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與實踐,但在相關配套立法上依然欠缺健全性。即使每年都有兩項左右的制度出臺,但制定部門基本上都是各個反壟斷機構,從整體來看,制度執行效率并不高。工商總局在國內反壟斷工作中占據核心地位,其日常工作職責除了對知識產權濫用現象進行監督之外,還會對一些和知識產權價格無關的壟斷現象進行監督。在2015年頒布的知識產權濫用相關規定中就能夠得以體現[3]。在反壟斷法中也涵蓋了價格壟斷內容,這就使與專利聯營有關的規制內容相重復,雖然可以拓展部門的監督管轄覆蓋面,但卻不利于發揮反壟斷法的專利聯營約束作用。
在反壟斷法中和專利聯營內部人員濫用行為有關的規章制度比較缺乏,在搭售、許可費用等問題上就有所體現。在市場中被許可方為了能夠得到與需求相符的專利,會因此購買一些完全與需求不符的產品或服務,這是比較普遍的限制手法,在專利聯營中非常常見。在專利權許可過程中,被許可方應當向許可方支付相關費用,具體支付的費用在專利聯營許可中是最容易產生糾紛的環節。許可費用并不是根據專利使用情況來計算的,也沒有結合相關協議中的專利數量來計算,而且在反壟斷法中還沒有制定具體的許可費用計算標準,這就使在市場運行中無法得到標準支持,不能界定被許可方支付的費用是否過高或過低。
和專利聯營有關的規制內容在《民法典》《對外貿易法》等法律制度中都有被提到,但也有一些重合或不足的地方,為了使各法律制度之間的關系能夠得到均衡,必須對競合關系予以調整。可以把各法律制度中和專利聯營有關的條例內容進行提出予以比較,看誰的約束和監督效果更強。針對一些引起較嚴重后果的專利聯營行為,則適合使用反壟斷法規制,如果影響不是很大,那么便可以合理使用其他法律規制[3]。
針對一部分司法適用范疇比較狹窄的法律規制,則可以適當擴大范疇。在使用反壟斷法進行司法實踐時,應遵循法律規制的執法結論。如果在該法律規制中已經認定了專利聯營行為涉嫌違法,那么其余的法律規制就必須分別從公平、公正維護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對具體的專利聯營行為予以客觀評價。無論在任何時候,反壟斷法規制都要占據主導地位。
對于專利聯營中的搭售、許可費用問題,司法部門必須加快相關規章制度的制定,促進專利市場合法合理運作;必須結合國情和專利聯營的真實情況,判斷專利聯營中的搭售情況是否能夠促進和保護國內產業發展。若兩項專利在市場中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那么便可將其認定成是搭售行為;若兩項專利已經加以融合,便不認定為搭售行為。
在專利聯營搭售行為中,搭售的產品或服務對被許可人的重要程度還需得到進一步考慮。如果搭售的產品或服務對于被許可人不太重要或完全不重要,那么就可將該行為判斷為已經違反了反壟斷法。在對許可費用進行規制上需要統一計算標準,確保向被許可方收取的費用是合理、滿足市場規則的。待反壟斷法中得到完善后,勢必會削弱專利聯營內部人員的權利。許可雙方可以先進行協商,在協商一致后向許可方支付對應費用,如果協商未能達成共識,那么便可以進一步向法律請求確定。法院對許可費用進行確定時,應充分考慮到所有因素,如許可條件、地位、專利領域、性質等[4]。可將FRAND原則作為認可費用計算標準,該原則在國際上有著較高認可度,我國反壟斷法可以將該原則的法定義務予以明確,并在計算許可費用時充分應用,在根本上避免經濟費用糾紛產生。
綜上所述,專利聯營是一種專利許可方式,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壟斷現象,主要體現在橫、縱向壟斷協議上,具體表現為價格、生產量限制、聯合抵制、排他性許可及轉售價格限制等。反壟斷法規制可以對壟斷現象予以調整,但在規制司法實踐中還存在條例內容較為分散、濫用行為規制較為缺失的不足,司法部門需調整好各個法律之間的競合關系,加強濫用行為規制制定,嚴格監督專利聯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