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博 畢 聰 包宇飛
(新疆農業大學中國語言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近年來,時政文獻中出現了很多修辭格,其中“引經據典”即“用典”修辭手法的運用尤為頻繁。我們閱讀學習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的時政文獻(均為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時期發表的講話稿、演講稿等),發現其中幾乎每一篇時政文章都采用了“用典”的修辭手法。這種“引經據典”修辭手法的運用為這些時政文獻增加了魅力,讓整個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用典”即引用典故,引用古代典籍、名言佳句或民諺俗語來闡發、佐證自己的思想觀點,這種手法在修辭學上叫“用典”。
我們通過搜集整理時政文獻中“用典”手法200條,概括出時政文獻中的“用典”具有以下特點:
時政文獻用典范圍廣泛,涉及諸子百家經典,從我們搜集整理的200篇時政文獻中,可以歸納出有些篇目引用了《孟子》《大學》《論語》等儒家經典,有些篇目引用了《莊子》等道家經典,還有些篇目引用了《管子》等法家經典以及《墨子》等墨家經典。例如:
(1)古人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黨作為世界第一大黨,沒有什么外力能夠打倒我們,能夠打倒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選自《習近平2019年6月24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例(1)句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儒家經典《孟子》,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運用這一“典故”,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生”的價值,典故中用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的八個字闡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習主席信手拈來的這一典故,既朗朗上口,又給人警策。
(2)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選自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的重要講話》)
例(2)句中引用的典故“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出自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學記》,其含義是學生只有和老師親近了,才會信任老師,相信老師所說的,接受老師的教育。習近平主席將這一典故運用于講話中,闡明“有人格,才有吸引力”的道理,指出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深刻地說明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作用,引人深思。
(3)“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敢于直面問題、勇于修正錯誤,是我們黨的顯著特點和優勢。(選自《習近平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例(3)句中的“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出自儒家經典《論語》,意思是:“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習近平主席在大會上運用這一典故,突出地說明了黨的顯著優勢和特點。
(4)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禮記?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今中外,關于教育和辦學,思想流派繁多,理論觀點各異,但在教育必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選自《習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例(4)句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出自西漢戴圣的《禮記?大學》,意思是:大學教人的道理,主要在于彰顯人人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要做到讓整個社會都能達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且保持不變。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運用這一典故,講述的是“大學”的宗旨,大學的任務在于道德的提升,并對社會起到示范作用,推進整個社會使之達到一種完美的道德之境。
在我們所搜集的時政文獻中,被引用作為典故最多的還有古詩詞,例如: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曾何等壯觀,如今要花費很大力氣才能保持黃河不斷流。(選自《習近平2019年9月18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例(5)句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引用唐朝偉大的詩人李白《將進酒》中的詩句,意思是:你看啊!那滔滔黃河之水就好像從天上傾瀉而來,翻滾著波濤直奔向東海,從來不再會往回流。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運用李白詩歌中的名句,深刻地闡明了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性,倡導把黃河打造成為人民造福的幸福河。
(6)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批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好的人才,講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選自《習近平2020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調研時的講話》)
例(6)句中“飛入尋常百姓家”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歌《烏衣巷》中的一句詩。習近平主席在云南考察調研時選用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詩詞,既有內涵又通俗易懂,顯示了講話者高超的語言表達藝術。
從我們搜集整理的時政文獻典故中還可以發現,這些時政文獻所引用的典籍亦是包羅萬象,古今貫通,既有《資治通鑒》《古今賢文》,也有《史記》《漢書》;既有《毛澤東選集》,也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既有選自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集,也有選自韓愈、王安石、歐陽修的文集。這些時政文獻中所引用的典故辯證地結合了“古”與“今”,“中”與“外”的有機聯系,深刻地揭示出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優秀的傳統智慧以及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從而巧妙地展示出典故與現實之間的本質聯系,使舊典故煥發出新的強大的思想力量。
通過認真研讀,我們發現時政文章中所有的“用典”之處,都結合了當時國際國內的社會生活狀況,結合了中外時事、時情,“典故”中的明喻、隱喻等不僅能反映現實,反映國情,還密切貼合大眾,貼近生活,通俗易懂。例如:
(7)新的一年,我們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將變為現實。(選自《習近平2020年1月23日在2020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
例(7)句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是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詩經·大雅·民勞》中的詩句,其含義是說老百姓太辛苦太勞累了,也該稍稍休息得到安樂了。習近平總書記貼近人民群眾生活,在新春伊始的團拜會上就表達了帶領人民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實現小康,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的決心和信心。
(8)各國應該堅持包容普惠,推動各國共同發展。“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選自《習近平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例(8)句中“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出自《古今賢文》,意思就是:一枝花盛開了不能說明春天到了,但是如果各種各樣的花都爭相盛開,那么很明顯,春天將要來了。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用這一典故比喻追求幸福的生活不只是一國人民的愿望,世界各國人民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應該堅持包容普惠,各國共同發展。
(9)“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中盧兩國雖然相距遙遠,國家大小、制度、文化不盡相同,但兩國人民有著深厚傳統友誼。(2018年7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盧旺達《新時代報》發表題為《中盧友誼情比山高》的署名文章)
例(9)句中“用典”語句“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是唐朝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中的名句,其含義為:相互了解相互友好往來不應該有遠近的距離之分,即使相隔千里萬里,也可以像親近的鄰居一樣建立深厚的感情。習近平主席在此用典比喻國家與國家的交往,重在相互了解而非距離遠近。
(10)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知識是每個人成才的基石,在學習階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選自《習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例(10)句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一典故出自西漢戴圣的《禮記?學記》,其含義是: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例句中習近平主席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用此通俗易懂的典故以比喻人不經過培養、鍛煉,不能成才的道理。
縱觀搜集到的200篇時政文獻,我們發現在時政文獻中“用典”可以增加文章的理論深度。在時政文獻中結合當下時代、結合國情區情社情,采用“引經據典”的語言修辭手法,可以使“典故”作為“已知語言”自然而然地融入“硬道理”中,將“引經據典”的內容作為時政文章的有力論據,把“新內涵”寓于“舊典故”中,既可以增加時政文獻的理論依據,又可以體現出便于受眾理解吸收的現代語感。
我們在時政文獻中發現,大多數的典故語言簡短有力,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有些典故只由幾個字組成,卻可以闡述一些深刻的道理,有些典故運用得恰到好處,常常與現在的中國國情相匹配。“引經據典”可以突出文章的表現力,使文章有了更強勁的“生命力”。引用名家名句同時可以視作一種有力的論據,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如果在時政文章的寫作中經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就會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考察這200篇時政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利用“典故”的修辭手法非常頻繁,作者在寫文章或講話時如果運用一個恰到好處的“典故”可以起到一個非常不一樣的效果。時政文章中引用的內容貫穿古今中外的歷史名家,“引經據典”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其所想表達的意義,“用典”修辭手法的廣泛運用能體現出作者的個人文化修養以及作者本人對新時代中國的社會社情的深入了解。
在時政文獻中恰當使用傳統文化元素,援引典籍中的思想觀點、歷史事實、書面語料來表達思想、抒發情懷,也就是引用典故,可以體現中華民族尊重歷史、敬仰圣賢、珍視文化典籍的“崇古”意識,彰顯文化自信。
我們通過研究,初步探索出“用典”修辭手法對時政文獻的語言表達非常重要。時政文獻中的“用典”修辭帶給我們的啟示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首先,在時政文獻中“用典”,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既能使文章不失莊重,又有深化說理的作用。而人們在閱讀和學習時政文獻時,也會被“典故”中生動的故事打動或被喚醒了深層意識里記憶過的言語表達,從而更加透徹地理解文獻內涵。
其次,在時政文獻中“用典”,可以大大增加文章的辭采美,還可以站在國家的高度,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時政文獻中“引經據典”,既能彰顯文獻作者的思想能力和文化素養,又能展現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
第三,在時政文獻中“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還可以使文章樸實而又大氣,既突顯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又能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中國社會社情聯系起來,內蘊豐富,貼近生活。
總之,“用典”修辭是寫好時政文獻的語言表達技巧之一,如何恰當地“引經據典”,將“用典”說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以增強時政文獻的語言表達效果是一個初具雛形的課題,理應受到重視和更深層次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