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俊
(南陽農業職業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回顧歷史發展足跡,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內涵一直在發生變化,緊跟各個時期的社會發展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看似彼此獨立,實則存在復雜的內部關聯。探究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內在關聯性,是為了更全面地解讀這兩種法律,促進這兩種法律的合理應用、合法應用,充分彰顯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社會價值。
勞動法指的是協調勞動關系,并與勞動關系相關聯的一切法律法規的總稱,主要包含勞動保險制度、勞動合同法、女工特殊保護制度、勞動就業法、勞動薪資制度、標準勞動時間制度、勞動法監督制度、禁止童工制度等。現階段,結合勞動法內容和性質來分析,我國勞動法具有兩項基本特征:(1)保護勞動者;(2)管理勞動者。
我國勞動法總共歷經三個發展階段,到第三個階段,我國勞動法已經可以很好地保障弱勢群體權益,并帶動我國整體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我國勞動法不斷完善,不僅包含勞動關系相關的一切法律,還涵蓋勞動關系延伸出來的其他法律。基于新時期勞動法內涵,我國勞動法具有普遍適用性,可以很好地服務企業、服務人民生活,服務社會建設[1]。具體來說,我國新時期勞動法的優勢表現在:一是新時期勞動法以“程序性”“主體性”為基本保障,根據社會勞動關系中的多種性質而制定,可以推動勞動關系健康、持續、和諧地向前發展。二是新時期勞動法主要包含勞動標準法、勞動關系協調法,是這兩種法律的協調統一體。現階段,我國相關部門、相關企業可以按照勞動標準法,客觀評估勞動關系,并高效處理由勞動關系產生的各種矛盾、糾紛,合理維護勞動者基本權益,保證各個企業正常生產,促進整個社會有序發展。三是新時期勞動法既可以保護廣大勞動者,也可以有效管理勞動者。從保護的角度來說,我國勞動法更傾向于弱勢群體,遇到勞動糾紛時,會更多地考慮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勞動法對企業員工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可以規范企業員工的日常言行,督促企業員工堅守崗位、勤奮工作,配合企業各項工作安排。
社會保障法指的是協調社會保障事宜時,對產生的各種經濟關系進行規定的所有法律。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法主要涵蓋社會福利法、社會保險法、社會優撫法、社會救助法等。社會保障法處于動態發展中,會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調整具體法律內容。在調整過程中,社會保障法關注的重點在于:(1)確保社會安全;(2)尊重公民人權;(3)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保障法是社會文明的一種反映,可以綜合反映社會經濟水平、社會教育水平、社會政治水平、社會醫療水平、社會管理水平等[2]。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保障法的進步,可以體現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
進入新時期,我國社會保障法的進步可以體現在:第一,面對新時期經濟形式,企業和員工都需要承擔經濟壓力。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和員工之間的摩擦會越來越多,很容易出現矛盾。為了保障全體公民合法權益,新時期社會保障法已經通過立法渠道,提供一系列協調企業與員工之間矛盾的法律。第二,新時期社會保障法不僅涉及協調企業與員工之間矛盾的法律,還涉及與社會保障相關的其他法律,包括法律實施標準、實施原則,便于社會保障法的具體落實[3]。第三,新時期社會保障法應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已經幫助眾多企業和員工高效解決內部矛盾。
關于新時期社會保障法的特點,可以從這些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權威特點。社會保障法的產生,是基于法定性質,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任何企業或者個人,都不能擅自更改、詆毀社會保障法。另一方面,社會特點。如何理解社會保障法的社會特點?具體來說,一是從目標上來說,社會保障法的目標層次帶有很強的社會特點,強調深入社會、深入群眾,竭力保護群眾利益、維系社會和諧[4],以促進整個社會有序運行。二是從主體上來說,社會保障法的保障主體也帶有很強的社會特點,主要指向每一位社會范圍內的公民。而且,關于社會保障法的責任、義務也帶有鮮明的社會特點,是基于全體公民通過。
勞動法的產生,主要基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初級階段,勞動法已經形成,但其內涵還比較模糊,涉及的領域也很有限,例如: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條例。這些條例主要用于處理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糾紛、矛盾。由此可見,在社會保障法還沒有形成的時期,我國勞動法已經包含“社會保障”相關內容。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已經各自獨立,分別建立部門,進行各自領域的管理。但不可否認的是,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還是存在諸多聯系。比如說,新時期的“社會保險”就屬于勞動法范疇[5]。從長遠發展來看,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之間的聯系還會更密切、更復雜。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這些方面:第一,在后果上的區別。社會保障法屬于“公立性質”,主要用于處理行政訴訟程序,而勞動法屬于“私有性質”,一般用于處理民事程序。第二,在主體上的區別。社會保障法適用范圍很廣,除了處理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還可以處理與勞動雙方相關的其他問題。而勞動法則不同,在社會生活中,勞動法一般只處理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內部關系,比如說:拖欠員工薪資、強行辭退員工、剝奪婦女產假、要求無償加班……適用范圍相對較小。第三,在性質上的區別[6]。社會保障法重點關注勞動關系中的“保護問題”,而勞動法主要突出勞動過程,聚焦的是勞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從勞動法的產生來說,勞動法是跟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出現的一種法律,主要用于協調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勞動關系。從社會保障法的產生來說,社會保障法是基于勞動關系,但核心并不是勞動關系,其核心主要是“社會保險”。由此可見,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屬于兩個獨立體系,分別劃屬于不同部門。在實際應用中,雖然我國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之間存在多樣化復雜關系,但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包括性”。我國相關部門、相關人士應用這兩種法律時[7],要充分理解這種不“包括性”。
綜上所述,通過研究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之間的內部關系,我國相關部門、相關人士可以獲得多方面啟示:一是正確應用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兼顧兩種法律的獨立性特點、關聯性特點。二是通過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內部關系,相關司法人員要從“為人民服務”角度,不斷優化具體工作細節。三是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是嚴肅的、不可侵犯的,但司法部門應該是有溫度的、可以協調的,我國司法部門人員在處理人民群眾的問題時,要多為人民群眾著想,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提供便民服務、惠民服務,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大家庭中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