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英 劉曉晴
(廣東法制盛邦(東莞)律師事務所,廣東 東莞 523000)
債權人會議是根據法律規定設立的,審議決定破產案件重大事項的臨時機構,債權人會議是由依法申報債權的債權人組成的,以維護債權人共同利益為目的,在法院的監督下,通過一定的程序,統一債權人的意志,對法律規定的表決事項進行討論并作出決議,并對管理人執行債權人會議決議進行監督,是一種自治機構。
債權人會議的設立是破產案件審理的需要,也是保護債權人利益,完善破產監督機制的需要。破產企業被宣告破產后,其破產財產性質上屬于所有債權人集體的財產,在扣除破產費用及共益債務后,全部用于清償債權人的債權,破產財產的管理和處分等管理工作的結果,都直接影響著全體債權人的受償率,與各債權人的利益休戚相關。因此,設立債權人會議這個自治機構,顯得尤為重要,債權人通過債權人會議可以決定破產財產的管理、處分、分配等重要事項,也可以通過債權人會議監督管理人對債權人會議決議的執行情況,從而達到對破產財產的管理目的。另一方面,管理人在履行管理職責時,通過將重要事項提交債權人會議審議,并按照債權人會議決議履行管理職責,不但可以達到有效管理破產財產的目的,也可以有效避免管理人因自身認知的局限性而帶來的履職風險。同時,債權人可以通過債權人會議,與管理人就其關注的問題進行溝通、詢問,并發表意見,通過與管理人進行有效溝通,切實維護債權人的實體權益,加強對管理人工作的監督,減少債權人對管理人的管理工作可能存在的不滿和抵觸的心理,有效推進破產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并不是所有依法申報債權的債權人都享有表決權,只有依法申報債權且債權已被確定或人民法院能夠臨時確定債權額的債權人才享有表決權,擔保債權人因其在擔保數額范圍內對擔保財產享有優先受償權的特殊性,僅對部分表決事項有表決權。
上述為對財產債權人表決權的規定。那么,職工債權人是否屬于債權人會議的成員,享有表決權?對于職工債權人是否屬于債權人會議成員,能否行使表決權,實踐中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上述需申報的債權為擔保債權、稅款債權、普通債權等財產債權,并不包括職工債權。職工債權人的債權無需申報,由管理人調查、統計后列出清單并予以公示,如有異議,可要求管理人更正[1]。故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職工債權人不是債權人會議的成員,職工代表參加債權人會議也僅能對有關事項發表意見,不享有表決權。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職工債權人無需債權申報環節,即可獲得債權人的身份,也是債權人會議的成員,雖然《企業破產法》第五十九條看似排除了職工債權人的表決權,但第八十二條在對重整計劃草案分組表決中對職工債權人行使表決權的情形作出了規定,補充說明了職工債權人享有表決權的主體身份。
對于上述兩種觀點,筆者認同第一種觀點。筆者認為,職工債權人能夠對重整計劃行使表決權,應該為破產重整程序中的特別規定,破產企業如重整成功,意味著破產企業保留經營主體,繼續存續,所以重整計劃可能會對原有職工進行安排。因此,為保障職工債權人的權益,在重整程序中特別給予職工債權人表決權。但對于一般破產案件,還是應適用《企業破產法》第五十九條規定。
根據《企業破產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債權人會議的決議采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表決機制。決議對全體債權人均具有約束力,包括投反對票及棄權的債權人。
破產財產是全體債權人的財產,因此,為保護所有債權人的利益,法律規定設立債權人會議行使管理、處分破產財產的職權。此處所強調的是所有債權人的利益,而不是某一個債權人的自身利益。而且,每個債權人在發表意見時,會因個體身份的不同及考慮問題的角度、深度和目的有所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表決意見。因此,債權人之間也會存在利益上的沖突和矛盾。如每一個表決事項都要求全體債權人一致表決通過,那債權人會議不但無法實現有效管理的作用,反而會大大拖慢破產案件的審理程序,無法達到立法目的,成為破產案件審理的阻礙。為避免出現上述情況,需要設定一定的表決規則來促使債權人會議形成決議,這樣才能達到法律規定設立債權人會議的目的。因此,法律在規定設立債權人會議的同時也規定了表決規則。
上述為法律規定的債權人會議的表決規則,在實踐操作中,會遇到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即當某一債權人的個體利益與全體債權人的利益相沖突,且該債權人的表決意見將可能影響最終的表決結果,從而影響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對于該種情況,如機械地適用上述規定,將可能因個別債權人的利益而影響大部分債權人的利益。因此,針對該種情況,是否可以以存在利益沖突為由,排除該債權人的表決權?
舉個實踐中發生的事例:A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不抵債,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其破產清算,并指定破產管理人負責清理A公司債權債務關系,B公司在債權申報期內向管理人申報了其對A公司享有的債權。同時,管理人調查到A公司在受理破產申請前已提起買賣合同糾紛訴訟案件,請求B公司歸還貨款。
依照法律規定,依法申報債權的債權人為債權人會議的成員,其有權參加債權人會議,享有表決權。但在上述案例中,B公司是破產案件債權人會議成員的同時,也是訴訟案件的對方當事人,如管理人就該訴訟案件中的具體事項提請債權人會議審議,則B公司因其作為該訴訟案件的被告身份,與該表決事項存在利益沖突,其身份的特殊性顯然不同于一般債權人,其發表的意見,也很難保證會從全體債權人的利益角度考慮。在這種情況下,B公司是否應對該表決事項進行回避?
一種觀點認為,當債權人與表決事項存在利益沖突或特別利害關系時,其行使表決權可能會影響其他債權人的利益,這時,可以參照《公司法》關于股東表決權排除的規定,即當某一股東與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討論表決的事項存在特別利害關系時,該股東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決權[2]。這是為了避免影響決議的公平性,也是為了防止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同理,在破產程序中,為了避免個別債權人濫用表決權,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債權人與表決事項有利益沖突或特別利害關系的,也應予以回避。
另一種觀點認為,債權人即使與表決事項存在利益沖突或特別利害關系,也無需表決回避。首先,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定在破產程序中需要表決回避的具體情形,不能超出法律的規定限制債權人的權利。其次,一般來說,破產案件中的債權人均與破產企業有著一定的利害關系,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僅僅因為債權人與表決事項存在利益沖突或特別利害關系而排斥其表決權,則該債權人的權益不能得到保障。
對于上述兩種觀點,筆者認同第一種觀點。當某一債權人的自身利益與全體債權人的共同利益存在沖突時,應適用公司法中的回避制度,以求讓債權人會議的決議盡可能地代表全體債權人的利益,這與破產法讓所有債權人公平、公正地獲得清償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但實踐中,因破產法并沒有對該種情形作特別的規定,如何合法、合理地引用該回避制度還需根據個案尋求解決方案。期待后續的法律、法規能對該問題作進一步明確的規定。
債權人以參加債權人會議、行使表決權的方式來參與破產程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在實踐中,債權人會議的表決機制仍然存在一些頗具爭議、亟需完善的地方。本文就職工是否屬于債權人會議成員,能否行使表決權,當債權人與表決事項存在利益沖突時,是否需要進行表決回避等問題進行了簡單分析,并就該問題發表了看法,但未能提出最終的解決思路,這些問題需要通過完善具體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來進一步釋明,以便于管理人在處理有關問題時能夠于法有據、于理正當,從而推動破產程序的有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