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燕
(廣東清豪律師事務所,廣東 清遠 513000)
要研究一種刑罰制度,首先我們要弄懂它是什么?社會服務令,就是法院以刑事判決的方式,判處罪行較輕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數量的時間內必須為社會提供一定的無償勞動。通過此種方式,達到服務社會,矯正犯罪心理,改過自新的目的,完成罪犯改造之任務。[1]目前在各國實踐中,對社會服務令的稱謂并不統一,但基本性質均是以為社會提供無償勞動來進行改造,稱謂上也是圍繞這一基本性質來確定,例如稱為“社區服務”“社會服務”“社會服務令”等。在各國實踐中,社會服務令既可以作為主刑單獨適用,也可以作為附加刑附加適用,根據罪行的輕重程度決定服務時間的長短。法院在適用社會服務令之前需要先行進行評估,根據犯人的罪行、個人情況確定是否適于判處社會服務令,而且所在村社區也有其可以從事的勞動。
社會服務令在各國所采用的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其法律屬性也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作為獨立刑罰種類的社會服務。第二、作為非刑罰處罰方法來代替其他刑罰的社會服務。第三、作為刑罰執行方法的社會服務。第四、作為審查起訴考察手段的社會服務。[2]
第一、引入社會服務令有利于我國的刑法體系逐步與世界刑罰制度接軌。當今世界,輕刑主義、行刑人道主義、教育性的刑罰制度已經成為世界刑罰制度的主流趨勢。[3]但在我國現行的刑罰體系以及司法實踐中,有期徒刑特別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所占比例非常之高,重刑比重過大,而以緩刑、管制、拘役、罰金刑等輕刑在實踐中則適用較少,這與國際社會的輕刑化和非刑罰化潮流相比,有明顯的差距。而社會服務令這一制度是使犯人在社會中勞動來進行改造的,不用對犯人進行監禁,而且服務期限也不會過長,明顯符合國際社會的輕刑化潮流。
第二、有利于完善我國的非監禁刑罰制度,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刑罰體系。管制刑是一種較輕的非監禁主刑,是與社會服務令最相似的一種刑種,本應大量適用,但是我國近年來適用管制刑的案例是少之又少。而緩刑、罰金刑等非監禁刑的適用比例也較低。造成這種不合理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具體的執行措施。而引入社會服務令后,必然會在社區建立一套完善的執行體系,而這一套完善的執行體系必然會有利于管制、緩刑、罰金刑等的執行,從而促進司法機關對非監禁刑的適用。同時,將社會服務令與管制、緩刑、罰金等刑罰并用,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充分發揮非監禁刑的優勢,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刑罰體系。
第三、可以使我國在司法實踐中更好地實現罪刑相適應的原則,適用于特殊的群體可以更好地達成刑罰的目的,同時達到緩解監獄的壓力,降低刑法執行的成本。在我國,由于監禁刑在我國刑罰制度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我國的犯人大部分適用的是監禁刑,各種不同性質的犯人被關在一起,嚴重的刑事犯罪分子和過失犯罪分子被關在一起,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過失犯罪分子的不公平,同時也容易造成監獄內的交叉感染。因此社會服務令的引入則可以對那些人身危險性和主觀惡意小的人適用,真正做到罪刑相適應。同時那些人身危險性和主觀惡意小的人被適用了社會服務令,就可以減少監獄資源的使用,緩解監獄壓力。也可以使執行機關把主要精力用在一些主觀惡意較大的犯罪分子身上,從而更好地進行刑罰改造的目的,又可以節約刑罰執行的成本。
第四、更利于對我國未成年犯人的改造。在我國,由于我國的少年司法制度尚不健全,過去基本上對未成年犯人也主要實行監禁制度,忽略了對未成年犯人的教育改造。未成年犯人由于具有其特殊性,年齡較小,社會閱歷不足,認知能力較弱,未形成成熟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很多都是初犯、偶犯。特別是有一部分的未成年犯人還處于在校學習的階段,對他們進行監禁,也不利于他們完成學業。而且,未成年犯人的可塑性很大,對他們適用制度的好壞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特別是對他們適用監禁刑容易導致他們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關押導致與不同類型的犯人形成交叉感染,不利于對他們的教育改造。為了更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矯正和身心健康成長,對于未成年犯人,應該秉承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盡量對他們適用非監禁刑。我國現行刑法有必要建立專門適用于未成年罪犯的非刑罰處理方法,改變目前對他們只適用刑罰的單一刑事處理模式。而對他們實行社會服務令,讓他們在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中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從而積極改造,建立一個健康的世界觀。并且,對他們適用社會服務令還可以消除監禁刑的副作用,社會服務令可以作為一種附條件不起訴的措施,從而降低未成年犯人被定罪和判刑后給他們將來的人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所以說,對未成年犯人實行特殊的社會服務令可以更好地保護未成年犯人,更好地對他們進行教育改造,使他們擁有一個更健康的世界觀,得到一個更幸福的人生。
社會服務令要真正在我國實行,尚有許多問題,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在刑法體系中增設社會服務令,調整部分刑罰種類。增設可以單處或并處的社會服務令,社會服務令既可以對某些罪行較小,主觀惡意不大的犯人單獨適用,也可以與管制、緩刑、拘役以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人身危險性小的犯人附加并用,達到完善我國非監禁刑體系的目的。
第二、明確有權作出社會服務令決定的機關。在我國,有權作出社會服務令的機關究竟應該是哪個呢?是檢察院還是法院?筆者認為,兩者各有優勢,首先,根據我國的無罪推定原則,任何人在法院依法判決前,都不能確定其有罪,自然也就沒有對犯罪的處罰。所以可作出社會服務令決定的首先應該是法院,法院可以判決的形式對犯罪分子適用社會服務令。其次,檢察院在審查起訴階段,可以以社會服務令作為附條件不起訴的措施,這樣,對于一些犯罪情節輕微以及未成年犯人來說,可以加大不起訴的概率,降低被定罪和判刑造成的不利影響。
第三、參照緩刑制度在社區建立一套完善的執行體系。社會服務令是使犯人在社區中進行無償勞動而進行改造的一種刑罰制度,因此是否有一套完善的執行體系是社會服務令成敗的關鍵。首先,社會服務令人員需要在社區中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這樣使村居委愿意收留、協助監督、考察,充分調動居委會、村委會等社區基層組織的積極性和發揮他們的作用。其次,常住人口可在經常居住地或戶籍地的社區執行非監禁刑。再次,可以在基層設置非監禁刑專職執法人員,或者參照緩刑制度,由當地司法所進行監督考察,每月向當地司法所匯報。同時這套完善的執行體系也可以應用于管制、緩刑等非監禁刑,進一步完善管制、緩刑等刑罰制度,從而擴大司法機關對這些非監禁刑的適用。
第四、明確適用對象。社會服務令應該對什么樣的人適用呢?即它的對象是什么?首先,由于社會服務令是使犯人在社會中進行無償勞動來進行改造的,因此犯人的人身危險性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因素,社會服務令必須是以罪犯的人身危險性的強弱為基礎的。自由刑之所以要使犯人隔離改造就是為了防止一些人身危害性大的犯人再次對社會造成危害。因此可以適用社會服務令的只能是一些人身危害性小的人。其次,由于社會服務令相對于自由刑來說是屬于比較輕的刑罰,因此為了符合罪刑相適應的原則,社會服務令應該適用在一些主觀惡性較小、犯罪情節較輕、社會危害性較小且屬于初次犯罪的犯人。例如,未成年人和過失犯以及一些罪行較輕、主觀惡意較小、人身危險性小的犯人。
社會服務令對于我國來說尚屬于一種新事物,其積極的法律效果和優越性是值得我們肯定的。歷史是前進的,法制也需要不斷的變革完善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