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媛媛
(東北石油大學 黑龍江 大慶 163318)
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都極其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并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教育方針、原則,形成了以教育農民、引導農民為基本形式的農民教育思想。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對當今我國提高農民素質、建設全面小康、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農民觀的指導下,汲取了鄉村教育運動經驗的基礎上,凝結而成的理論成果。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農民觀是指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民教育問題的科學闡述,馬克思和恩格斯清楚地認識到農民在革命中具有決定性作用。馬克思在分析小農的特性時指出:“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以別人來代表他們。”[1]農民受傳統生產方式的制約,長期依附于地主階級,從他們那里獲取維持生存的資料。農民長期處于壓迫的狀態,會與無產階級形成有力的戰略聯盟。在革命過程中,無產階級應與農民站在一起,高舉工農聯盟的偉大旗幟,把實現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農民階級的雙重性格是小農意識濃厚、無產階級立場不夠堅定,加強對農民的無產階級立場教育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必須將社會主義的種子撒到農民的土壤中去。
第二,毛澤東在近代鄉村教育運動的實踐中,總結出經驗教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為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列強的侵略和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壓迫下,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期,擁有愛國情懷的知識分子提出了救亡圖存的主張,他們認識到農民是中國的主體,要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就要從農村入手,其中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農民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并在鄉村開展了一場以救亡圖存為目的的鄉村教育運動。陶行知倡導“生活即教育”,黃炎培提倡職業教育,費孝通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民發展問題,必須通過土地改革的方式增加農民收入,這為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是在中國革命的探索和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大革命中后期,毛澤東在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感受到了農民群眾的革命力量,開始重視農民教育運動,創建農民夜校,組織動員農民武裝斗爭。這一時期是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的萌芽。在土地革命過程中,毛澤東為做好解放區的文化教育工作,將教育方針跟農村實際情況相結合,采取靈活的方式對農民展開掃盲教育;他清楚地認識到農民對革命勝利的重要性,并把革命重心從城市轉移到鄉村,為鞏固工農武裝割據繼續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工作,進一步奠定了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誕生的基礎,是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時期。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注重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充分發揮了農民階級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并配合抗日戰爭開展抗日教育。在解放戰爭時期也凸顯了農民教育的重要性,毛澤東提出了對農民進行新民主主義教育,是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的成熟階段。
喚醒農民民主政治意識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農民認清前進方向,也可以激發農民的民主意識,進一步推動革命的進程。農民階級由于長期處于被壓迫狀態,產生了一定的革命傾向,同時帶有小農思想、封建迷信意識等。從大革命時期,農民教育問題逐漸凸顯,要想充分發揮農民的革命力量,就要對農民階級內部展開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始終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提升農民階級的思想水平,為中國革命做出更為重要的貢獻?!爸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將重點轉向農村,認為在跟資本主義較量過程中,抓住農村,就抓住了重要陣地?!盵2]
建黨初期,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建立講習會對農民開展教育,讓農民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愿意參與到革命斗爭中,為革命做出貢獻??谷諔馉帟r期,毛澤東主張以樹立模范、進行表彰等方式,達到增強農民群眾政治覺悟的目的,使農民群眾堅信抗日戰爭必然勝利。革命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導農民走進革命、支持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為了傳播社會主義思想,形成對社會主義的正確認識。通過對實際生活中典型事例的宣傳和模范帶頭作用,讓農民感同身受,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確保了農業生產合作化的順利進行。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努力下,社會主義教育成果顯著,農民階級的思想素質有了質的提升,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農民進行科學教育,有利于農民擺脫封建迷信思想的桎梏,也有利于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科學知識,讓農民自愿將科學技術帶入到勞動實踐當中。
封建迷信是一種落后腐朽的世界觀,它束縛了農民的觀念,不破除封建迷信,不僅會使農民迷失奮斗的方向,阻礙農民主動學習知識,還不利于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抵抗侵略。農民最需要的是解決生存需求問題,這需要增強農作物產量,健全醫療衛生體系,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防止他們被封建思想左右。
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活動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十分注重發展科學技術教育??谷諔馉帟r期,毛澤東在“教育為積極生產,教育為支援抗戰”的理念下,大力提倡創辦科學技術學校來增強農民的科學技術知識,由于長期受戰爭影響,農民科技教育還沒有發展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越來越重視農民教育工作,推行現代生產技術、科學種植和養殖。毛澤東在提倡創辦技術夜校的同時,認為“農民技術的學習,應當跟消滅文盲相結合起來”[3]。為此,毛澤東提出需建立工農培訓學校,讓農民學習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再對農民進行破除封建迷信教育。
農民的文化知識教育是開展農民科學技術教育和軍事戰斗能力教育的基礎。1927年春,在《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中,毛澤東明確地將自己的文化立場從城市的“外國學校”轉向農民方面。毛澤東發現沒有受到文化知識教育的農民長期處于弱勢地位,而大部分農民還都處于文盲狀態,不能捍衛自身利益。
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認為,應該徹底在我國消滅文盲。為此,毛澤東領導了延安文化建設運動,為了鼓勵農民接受教育,看書識字,主要通過教育農民認識漢字及編寫特定教材,使農民可以便捷地生產生活,這種符合農民特點的學習形式極大地吸引了農民。毛澤東清醒地看到改變文化現狀與實現革命理想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對農民群眾進行知識教育的過程中,不能過于教條,要充分體現農民階級的特點,才能使農民文化教育實現質的飛躍。
毛澤東把西方現代文化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學習對象之一,認識到資產階級和西方國家對農民教育思想具有積極意義,這表明毛澤東清楚地認識到了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革命文化需要轉型,需要農民擺脫愚昧無知的狀態,必須開展農民掃盲教育,發展教育。毛澤東制定了識字標準,并采取農民自學識字組、夜校、民校等靈活多變的方式教導農民識字。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農民文化水平顯著提高。
毛澤東在領導革命的實踐過程中意識到,農民長期處于被壓迫狀態,統治階級一直將農民作為剝削對象,從農民身上獲得利益,這使農民對統治階級有了反抗意識,要提高農民的反抗能力,必須對農民進行軍事教育。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關于武裝斗爭思想的指導下,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關于提高農民戰斗能力的軍事教育。毛澤東在任農講所所長時就注重對農民開展軍事教育,對農民進行的軍事教育主要包括:鍛煉身體,學會用槍,掌握一定的軍事基礎。通過軍事教育保證農民辨別危險,不魯莽行事,提高農民的自衛能力,使其在危險狀態下也能保護自己的安全。經過專業訓練,農民的戰斗力大大加強,可以正視敵我差距,找到敵人弱點,如地道戰、地雷戰等,都是農民參與的戰爭,這也是我國贏得反侵略戰爭最后勝利的優勢之一。
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始終把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通過農村講習所、群眾大會、貼條幅等方式告知農民國家政策,讓農民了解最近的國家方針。我們要學習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主要內容,潛移默化地對農民群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農民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國社會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時期,各類思想煩冗紛雜,迫切需要推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樹立先進模范,宣傳先進事例,讓農民在思想上與其產生共鳴,進一步提供農民自我完善的需求方向。提高農民思想政治素質,有助于農民深入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擁護祖國。
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提高農民素質,在他們心中培養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時代賦予農民的任務,更是農民自己對自己的個人要求。
“教育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和價值取向,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和標志。”[4]毛澤東思想追求的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自由、平等,在農民教育問題上也是如此,追求教育平等是毛澤東一直關注和尋找解決方法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我國農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保障,但一些農民思想落伍,與快速發展的經濟不匹配,且我國國土遼闊,農民分布分散,很難對其進行集中教育。
受地理位置、國家政策、經濟發展和歷史傳統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民教育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一是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二是偏遠山區和城市郊區。農民教育在教育資源、教育質量、教育效果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要高度重視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繼續堅持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加強對中西部和農村教育事業的重視,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到農村偏遠地區就業。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新媒體技術運用得當,能夠增加農民的信息溝通渠道,這為農民提出意見和建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也為農民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為促進教育公平增加了機會,有效推進了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重視對農民進行科學技術教育,隨著大眾傳媒的快速發展,手機、電腦、新媒體等現代傳播工具的廣泛應用,擴展了農民的交往范圍和交往渠道。微博、微信、網上交易平臺等成為農民生產、銷售的新途徑,實現農村經營模式多元化發展,同時要注意新媒體的兩面性,避免成為庸俗、愚昧文化的傳播途徑。
科技惠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我國農村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還不夠高,偏遠農村還存在畜力耕作的現象,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農村農業的現代化水平還比較落后,這就需要提高農村的科學技術水平,加強農民群體的技能培訓力度。黨和政府在農村開展科普工作時,要鼓勵農民參加科學技術培訓,學習科學種植、技術化養殖知識,對農民購買農機設備給予更多扶持,減輕農民農業勞作壓力,提高機械化水平。
農村農業現代化水平與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相適應,這表明農民教育必不可少。通過農民教育,可以加快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的轉變,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探索農村農業現代化道路。靈活運用新媒體,讓農民創造更大的價值,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