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茜
(西安科技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為本源,展現出獨特的思維觀念與精神意蘊。習近平在不同場合曾多次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來闡述相關觀點,他強調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1]372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積極引領作用。
民本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先秦《尚書》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儒家宣稱“以民為基、憫農勸農”,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荀子宣揚“君舟民水”,一直到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歷代文人、政治家都重視民本思想,認為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真正為百姓做實事,才能深得民心,國家才能興旺發達。站在新時代,習近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繼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因素,拋棄了其維護封建階級統治的虛偽外衣,結合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真正把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習近平對人民、群眾的重視體現在方方面面,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盵2]在國家中,占據到主體地位的一定是人民,必須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多次強調: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能只是單純地說說而已,而是要能夠體現在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讓人民能夠切實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改變。全面深化改革、精準扶貧脫貧、推進“一帶一路”等,這些都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體現?!懊裰?,施政所向。”這絕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需要黨在執政過程中切實落到實處,有效地解決人民群眾在生活當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習近平對民本思想的闡釋還體現在國際交往中,他密切關注人類社會長遠發展,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造福世界人民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有言:“法者,治之端也?!狈ㄖ嗡枷胧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之一。從《周公》提出“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韓非子·有度》宣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到張居正提出“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法治思想一直存在于人們頭腦之中,并不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方面的重要論述,豐富和完善了我國傳統的法治思想,它蘊含著豐厚的內涵,將古今的法治思想充分融合。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厲行法治?!狈ㄊ菄?,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題中之義,要求我們自覺用新思想指導實踐,從制度層面、法律層面解決國家治理過程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做到公正司法、德法結合。只有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夠解決、落實人民群眾的問題,保障人民群眾合法的權益,我國法治建設才能擁有更好的發展。
《禮記》中說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弊鳛橹腥A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大同思想,有其重要價值。從古代“人人為公”、近代“大同社會”到今天“天下為公”,人們一直都在追求大同。大同中的“大”有偉大之意,“同”有共同之意,“大同”意在實現人人自由而平等、社會和諧的美好景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重要論述,正是延續了這一價值理念,不僅深深根植于大同思想中,而且立足于當前實際,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實現了對大同思想的超越。2012年,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中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F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902015年,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習近平指出,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夢,同樣也是每一位中國人為之終生奮斗的夢。習近平曾多次強調:要堅定黨的領導,引領中華兒女不斷奮發向上,凝聚起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力量。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千年來的夢想,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之不斷奮斗的追求?!爸袊鴫簟钡膶崿F,要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大同思想,立足于當前中國國情,緊隨時代發展,融入生活全過程。同心共筑中國夢,我們不僅是建造者、規劃者、藍圖的描繪者,更是藍圖的踐行者,只有將小我融入大我,同心協力,才能實現新輝煌。
天人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精神內核。從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荀子“天地者,生之始也”、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張載“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古代圣賢深諳人與世間萬物的關系。正是這份融入中國人民血脈中天人合一的信念,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示。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盵3]394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秉持“民胞物與”理念,推進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多管齊下,相輔相成。只有這樣,才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實現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修齊治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所在,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箴言和信條?!靶摭R治平”,即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前提和基礎,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目的?!靶摭R治平”既是道德上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儒家思想中的“修齊治平”,既是對自身的新要求,也是對國家治理的新綱要標準,在一定程度上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可借鑒的資源。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逗榉秱鳌酚醒裕骸靶奁湫闹纹渖恚罂梢詾檎谔煜??!弊x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在當代,就是要不斷提升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修養和黨性修養,自覺做到為政以德、廉潔奉公、勤政為民。
歷代文人墨客都崇尚創新,從《大學》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管子·正世》的“隨時而變,因俗而動”、桓寬《鹽鐵論》的“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到程頤《周易程氏傳》的“唯隨時變易,乃常道也”,千百年來,人們都在不斷探求創新之路、創新之法,新時代的改革創新理念,是對創新最好的詮釋。習近平多次強調,新時代的發展需要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需要堅定不移地踐行,深化改革方案,不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都要勇敢前進,突破發展之中的固化與桎梏?!拔ǜ母镎哌M,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备母飫撔吕砟罴壤^承了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思維,也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提供了經驗方法。邁入新時代,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改革創新,我們更應做到因時而變,因勢而新,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中全面推進改革創新,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創新使人進步,固守使人落后,在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中,只有不斷創新發展,發奮圖強,才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勁發展。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4]。這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寶貴經驗。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盵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3]313作為歷史記載者和訴說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無數中華兒女奮進拼搏的結晶。堅持不忘本來,就是要始終植根于中華優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注入活力。當今世界,思想多元化態勢明顯,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并存,如果忘其本源、生搬硬套,就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就無法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新的輝煌。因此,應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和生產生活,方可鑄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輝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壯大于不斷交流、吸收、借鑒的過程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輝煌,既需要不忘本來,也需要吸收外來。吸收外來,就是要摒棄文化中心主義、教條主義,排外主義等,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主動學習、吸收、借鑒一切杰出文明成果,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快更好地發展提供源泉和活力。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趨勢不可阻擋,一個國家、民族,在堅守自身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的杰出元素,才會更豐富,才會更具生命力。這就要求我們立足本國國情,加強對話交流,堅定文化自信,在“各美其美”前提下,實現“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作為基礎的文化給予我國社會各方面建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援助。作為基石的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在繼承優秀本土文化和吸收杰出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推動傳統文化由“大”變“強”,同時也要面向未來,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念指引文化建設,為中華優秀文化注入先進的思想內涵;必須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秉承學習、借鑒、創新的態度,不斷創新、永遠創新。只有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才能植根鑄魂,深入人心。
五千年滄桑巨變,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其獨有的文化基因。站在新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浪潮的推進,尤其是在西方多元文化的影響與沖擊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諳文化傳承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不僅為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前進方向,而且為解決當前困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了養料和源泉?;诖?,要以傳承發展的態度與精神,依據我國實際的國情與特點,有效構建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