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費紅
(江蘇久順律師事務所,江蘇 蘇州 215000)
企業結構的升級與轉型作為經濟轉型的基礎,必然會經過淘汰與篩選,而且在轉型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為了避免企業破產,則應該加強對破產重整制度的重視,并遵循破產法的各項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對于預重整制度進行完善,確保可以全面發揮其應用效果,幫助企業在破產前實現有效重整與規劃,為企業的升級與運行提供更多幫助。
預重整制度起源于美國,并且與破產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能夠使得企業在進入破產程序前進行重整方案的表決,但由于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并沒有相對較為完整的規定,促使其應運而生,已經廣泛融入我國企業面臨破產前債務處理工作當中。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常受多種因素限制而無法順利進行,進而導致企業面臨破產,而在這一階段開展各項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預重整制度運用的重視,并適當對制度進行完善,這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預重整方案。而且預重整制度主要包括法庭外重整、預立案階段重整及破產清算階段后重整,在實際進行重整的過程中受到多樣化因素影響,無法保證預重整制度的效果。因此,為了能夠避免受到預重整制度的限制而導致企業面臨較多的債務,則應該適當地對預重整制度進行完善,并分析其應用面臨的問題,保證預重整制度的順利進行[1]。
通過將法院破產預重整程序中債權債務清理及債權人會議等各項表決工作提到破產重整前,進而縮短破產重整程序的時間。所以說,企業在面臨破產威脅的過程中,要想有效降低司法及經濟成本,應該加強對預重整制度運用的重視,并事先做好更為全面的分析,對各項工作有著充足的了解,通過合理運用發揮其價值。
企業在被法院裁定進入批產程序后,潛在投資人對企業的經營預期及價值判斷會大幅度降低,而且在收購定價時壓低價格,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各項事務進行判定,保證企業的商業價值。再加上預重整主要是有債權人、債務人及出資人私下協商,在未向社會公布實際情況時,應該達成重整計劃方案,保證企業名譽的同時,避免影響債務人的正常經營,促使企業在各方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值并增值,縮短恢復經營或建設周期,避免項目在重整程序中被壓低價格處理[2]。
破產法明確規定在表決未通過重整計劃或拒絕再次表決時,法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強制批準預重整加護。但是,在實際展開這項工作的過程中,由于會威脅并損害債權人的利益,而且強裁賦予了經辦法官極大的裁量權,這種權力很有可能會被濫用。所以,通過預重整制度的運用,不僅可以避免這項風險,同時在受理這種類型案件時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進行協商,針對重整計劃草案進行明確,法院只需批準重整計劃草案,并賦予強制效力。
重整程序中計劃草案可以由管理人員或債務人制定,但由于管理人對企業經營狀況不了解,同時不具備經驗管理的經驗,所以由負責人制定計劃符合各項規定,避免受多樣化因素影響而導致重整方案難以執行。而破產前預重整制度的運用,不僅可以有效避免這種影響,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實施方案,提高預重整程序的質量。除此之外,在破產受理前,債務人管理層的人員應該參與重整計劃的制定,并有效對各項工作進行優化,推動計劃的順利進行,提高重整程序開展的效果,發揮不可替代的價值,為企業債務處理提供更多有利幫助。
通過相關法律的確定,可對于重整制度進行明確,這樣有助于成為一個獨立性或破產重整的司法程序,并保證預重整信息的準確性,建立相對較為完整的制度,避免受到多種因素限制及影響。建立債權人及意向投資者,對債權人信息進行全面調查,公開意向投資人的信息,并經過法院的審查及債務人的協助調查。與此同時,在此項工作開展與落實的過程中,還應該建立符合破產法的預重整程序決策,這樣能夠對預重整防范進行適當的調整,確保在預重整方案通過后實施后續工作,進而對破產前預重整階段信息披露進行表決[3]。
有關企業在破產前預重整階段,無法獲得法律的保護,而且企業債權人的催債行為會影響行業的發展進程。因此,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預重整制度的效果,則應該按照預重整制度的原則,實施暫時終止債務企業財產的模式,提高房地產申請破產前預重整的積極性。而且在破產階段,還應該給予企業合理的重整執行期限,并在此期間進行與債權人、投資人談判,完善法律保護機制,避免產生一定的限制。
破產程序預重整制度的實施,為了保證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則應該明確法院在預重整制度中的權限,并適當地對各項工作進行優化,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在預重整方案得到認可后,法院應該重整方案,并形成井然有序的程序進行調查,尤其是針對異議的情況,保證投票表決的合情合理性。
管理人引進制度的建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明確預重整階段的職權問題,尤其是針對中小型企業,部分管理人員對相關法律及財務知識掌握不夠充分,為了避免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影響預重整制度的效果,則應該適當地對預重整階段各項事務進行明確,尊重債務人及債權人的自主性。與此同時,通過引進制度的建立,還能夠提高管理人銜接工作的效果,使得破產重整程序有序進行,幫助企業擺脫債務的影響[4]。
破產前預重整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對債務人的法律保護機制,并且應該在正式破產重整程序中規定債務利息停止計算,停止進行外清償債務,建立相對較為完整的保護機制。與此同時,針對預重整開展時,還應該分析各項工作開展的情況,掌握債權人的行為情況,由于會引起項目無法周轉的情況,甚至導致重大項目停工的現象,對社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而通過債務償還寬限來講,不僅可以停止債權人的催債行為,同時能夠保證有關項目的有序進行,為企業創造良好的重整條件。
企業在進入預重整階段并不意味著必然會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當中,若重整沒有取得成功,或者受相關因素影響而宣告重整中介,則債權人可以自行選擇訴訟,并實施破產申請等各項工作,這樣有助于企業實施自救,避免過于重視預重整制度的運用而出現一定的影響。所以說,在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企業在發展與運行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認識到行業發展趨勢,在進行升級與轉型期間,應該對企業進展情況有著充足的了解,從而能夠做好相應的預防工作,避免受資金無法正常流轉及多種因素影響而導致企業面臨破產的威脅。
總而言之,破產前預重整制度作為挽救企業債務危機的重要手段,需要得到廣泛重視,國家及地方政府也應該鼓勵有關企業在陷入債務危機及時采取預重整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自救,同時能夠為后續債務處理提供更多幫助。而且在企業選擇預重整制度后,地方法院應該有效做好銜接工作,緩解社會矛盾的同時,避免企業債務過多而影響區域經濟效益的提升,最大化發揮破產前預重整制度應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