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同
(重慶大學,重慶 400045)
自1879年愛迪生發明電燈以來,隨著科技和城建的進步,人們在享受照明所帶來的便利之余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光污染就是其中一種。現代社會一般將光污染看成一種新型的環境污染,其內涵和外延在學界上尚未形成統一的意見,不過我們通常認為光污染的產生與光的逾量密不可分,也就是說當照明光線或者玻璃幕墻所折射的光線對人、環境和植物產生不良影響時,光污染就產生了。從這個概念看,光污染的構成要件或許有兩個,一是逾量的人造光線,二是要對動植物產生不良影響。我認為這兩個構成要件是密切聯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則是用以判斷前者的標準,即由動植物的正常生活是否被影響來評價光線的逾量情況。在立法層面來講,如何更加富有技術性地在生活照明和光污染之間設定一個臨界點是需要重點攻克的問題。
我國針對不同污染要素都分別制定了單行法規,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唯獨缺乏針對光污染防治的立法[1]。這是因為我國引入光污染這一概念的時間相對較晚,學術界最初對此也不夠重視,這就造成了我國尚沒有一部系統在全國范圍內針對光污染進行調整的法律或法規,多是一些零散的、分布在其他法律法規中的、不具有操作性的原則性規定。
1.憲法中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這是從根本大法的角度規定國家對環境污染的基本態度,即不支持任何形式任何目的的環境污染,光污染作為新型環境污染的一種自然也受其調整。但是考慮到憲法提綱挈領的地位,還需要有其他的法律對光污染進行進一步的規范。
2.環境保護法中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作為環境污染的一種,光污染自然也受該款條文的規制,但這種規制是間接的,因為立法者最初對光污染的不重視甚至是不熟悉,環境保護法并沒有明確將光污染列為環境污染的一種。
3.物權法中的相關規定
《民法典》第二百九十四條:“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聲、光輻射、電磁輻射等有害物質。”這款條文倒是明確提到了對光的限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光污染進行了直接調控。遺憾的是,這款條文加以限制的對象是不動產權利人,因此它或許對白亮污染有一定規范作用。比如要求大廈所有人不得裝過多的反射光線的玻璃墻飾以致影響到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但是對于由于白熾燈或是霓虹光牌所造成的人工白晝和彩光污染則無法調整,因為這種侵權往往很難找出應該為此負責的不動產權利人。
由于我國尚沒有統一規制光污染的法律或法規,各用光單位不考慮對周邊居民和環境的影響而肆意使用大功率照明設備,在城市內部制造了攀比亮度的現象。同時隨著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商業競爭的愈演愈烈,各類廣告商不計成本地投入使用明顯超出必要限度的霓虹燈牌,這些都給市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2010年4月,廣州市調查發現城市夜間光照度超CIE推薦的正常值30-60倍[2]。以深圳為例,根據《南方都市報》2010年6月份的調查,光污染已經讓大部分深圳人感到不適,在參加調查的市民中,有一半以上的市民認為自己曾經或正在被光污染困擾,有近40%的市民認為“非常嚴重”[3]。另一方面,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也導致居民在受到光污染侵害時找不到有效的救濟渠道,受害者無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完善防治光污染的立法體系,對城市中因為光污染所產生的法律關系進行必要的調整。
這是世界上首部有關光污染防治的法律,該法首次對城市光污染作出具體詳細的規定,將光污染定義為各種散射在指定區域之外,尤其是高于地平線以上的人為光源的照射,而且還規定了公民和組織有義務采取措施防治光污染。
美國并有在聯邦層面上就光污染防治進行統一立法,但是美國至2008年8月各州、市訂立了約250項戶外照明守則[4],這里以加州為視角進行觀察。加州在2007、2008兩年分別出臺了《2007年加州能源守則》《2008年住宅及非住宅的建筑物能源效益標準》,規定在新建或是改造工程的過程中,凡是涉及人工照明的應由工程發起者向當地相關部門提交書面申請,申請應包括照明設備功率、能耗,以及對可能造成的影響之評估,只有獲得相關部門準許后該工程才能進行。州立法委員會根據各個區域的居民數量和生活便利程度劃分了四個等級的“照明區”,依次從低能耗區到高能耗區,照明區不同會導致其照明管制力度也不同。
為光污染防治進行專門立法不光是對捷克治理光污染的經驗的學習,同時也是對當前中國猖獗不可控的光污染現象進行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我認為《光污染防治法》應該考慮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1.明確立法目的、適用對象
這部單行法設立的目的是遏制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光污染損害,保護公民應該享有的環境權、人身權和財產權。其適用范圍包括一切人為地會給他人帶來不適的光污染,包括人工白晝、白光污染和彩光污染。至于非人為的或是沒有影響他人正常生活的光線發散則不屬于該法調控。
2.規定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體制,明確權責
光污染的測定具有很強的技術性,需要規定專門的部門進行認定和檢測光污染的工作,同時帶有公益性質的可能會造成光污染的工程也應該由該專門的部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這不但有利于提高相關部門工作的積極性,進而提高社會防治光污染的效率,也為那些白熾燈或者公園之照明設備等公益設施所引起的光污染明確了責任人。
1.量化標準
將光污染環境的標準細化勤克司(光照強度單位),而不是籠統地以是否給居民造成了損害為標準。至于具體的數值,可以參考國際照明委員會推薦的光照強度標準和其他國家的先進立法經驗。
2.分區域劃分
普通居民區和繁華商業區顯然不能一概而論,后者由于其商業中心的屬性自然會比前者發出更強更長的光照,而前者的定位是居民生活的地方,自然應該比后者更多地考慮居民生活的舒適程度。針對這種現象,我國有專家提議在光污染環境標準的制定上可以參考我國《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劃分為普通居民區、繁華商業區、工業勞作區、交通運輸等特殊功能區,分別為其設定標準。
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所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對可能會影響環境的建設和開發項目在其施工前進行檢測,確定其具體危害的制度。就光污染而言,如果一項工程需要用到較強的光源,則應該在施工前對其進行檢測,如果不能通過檢測則不能允許該工程進行。至于由誰來進行檢測的工作,考慮到可能會有的巨大的工作量,可以由負責的專門部門委托符合資質的第三方進行檢測。當然,如前所述,帶有公益性質的工程應該由該專責機關自行檢測。
2.照明設備準入市場制度
該制度旨在從源頭上對光污染進行遏制,因為光污染是隨著照明設備的產生才出現的。無論是激光燈、白熾燈還是商鋪用的霓虹燈都屬于照明設備,理論上只要這些照明設備適格就不會有光污染的產生。因此很有必要對照明設備的制造和出場進行嚴格要求,比如要求其在制造時將其光照強度等級、耗能量記錄在標簽之上,并在進入市場前對其進行抽樣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