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楊利慧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主持人語:
作為人類創造的重要文化遺產,神話一直是中外學人探索的對象。迄今為止,在世界神話學界,古代典籍神話一直占據研究的核心,追溯神話的起源、神祇的原初形貌、神話流傳演變的軌跡等成為研究的主要內容,“向后看”(backward-looking perspective)成為主導性研究視角。這極大地限制了神話學對當下社會現實的充分關注,削弱了其參與當代社會文化建設和學術對話的能力,也嚴重束縛了學科理論和體系的創新。有鑒于此,本人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神話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當代神話學的體系建構”力圖對中國神話在當代社會一些主要領域中的創造性轉化現象進行比較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礎上對當代神話學的理論體系進行探索性建構。本期專欄發表的便是這一課題的部分階段性成果。其中祝鵬程的論文通過著名神話學家袁珂的個案,細致而翔實地展現了普及性寫作中的神話重構與當代社會之間的關系:通過構筑一個完整而恢宏的中國神話體系,袁珂勾勒出了從文明肇始到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發展的延續性與必然性。毛巧暉的論文以兒童文學作家葛翠琳為個案,生動地揭示了神話在1949-1966年間如何被象征性地轉化為本土社會現代性、多民族國家及社會主義文化的建構力量。張多的論文概要分析了微博、微信、短視頻、音頻分發、真人直播等自媒體形式作為新型神話載體對中國神話傳統的多樣化重構,是國內較早對新興自媒體中的神話傳播和重構現象予以探討的成果之一。黃悅的論文則聚焦于當代網絡文學對神話的轉化方式及其特點,指出在網絡文學中復活的神話呈現出碎片化和扁平化的特點,這是對神話深層心理結構和情感認同功能的一種變形呈現。期冀本組專欄能為國內外神話研究帶來更多新氣象,推進神話學“朝向當下”的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