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41)
德國古典哲學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以其強大的邏輯內涵、系統的理論框架將西方哲學推向了頂峰。然而德國古典哲學看似堅不可摧的理論體系之下也存在著自我分裂的基因,并最終走向“終結”。德國古典哲學的分裂體現了哲學發展史的必然趨勢,其“終結”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及發展,而作為新世界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實現了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
德國古典哲學是跨越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以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等為代表的德國資產階級哲學。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古典”就是“經典”的意思。自古希臘以來,兩千多年哲學發展的成果在德國古典哲學那里登上了最高峰;因而,廣泛吸收了以往哲學家們思想精華的德國古典哲學擁有著強大的傳承性和經典性,構成了一個紛繁復雜的“哲學王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宏偉而龐雜的體系,卻逐漸發生分裂,并最終走向解體。促成德國古典哲學分裂的內在矛盾是多方面的,但集中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上,德國古典哲學家們持有不同的觀點,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德國古典哲學向著不同派別和方向演變。正如康德,他雖承認世界上存在獨立于人思維的“自在之物”,但他又認為這種“自在之物”是不能夠被認識的,這就將思維與存在割裂開來,陷入了二元論和形而上學的不可知論。再看費希特,在康德的教誨下他開始鉆研哲學,但他不贊同康德將思維與存在割裂開來,于是他沿著主觀唯心主義的路線,構建了一個“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知識學”哲學體系。謝林則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他強烈批判費希特將“自我”作為衡量一切哲學的最高尺度,主張尋找一個超越“自我”與“非我”的更高原則,于是他提出了“同一哲學”,這種同一是包含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人與自然在內的原始的、絕對的同一,但其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黑格爾同樣秉持客觀唯心的觀點,他反對謝林“絕對同一”的理論,認為同一是有差異的同一,哪怕是事物自身也存在對立否定,任何實體都是由自身的一分裂為二的過程,黑格爾將這種自身否定的實在賦以“絕對精神”的概念,并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與以往一切古典哲學家選擇唯心主義思想路線不同的是,費爾巴哈是一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沉重地打擊了宗教的權威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認為自然界是不依賴于任何東西而客觀存在的,堅持自然觀上的物質第一性原理。
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在涉及哲學基本問題方面的不同堅持和見解,正是促成德國古典哲學分裂的重要原因。觀念上的分歧帶來的是政治立場的不同,為適應理論的時代發展需要,德國古典哲學不得不從自身分裂出更加合乎理性的哲學理論。
19世紀20年代,黑格爾哲學一度成為德國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而德國古典哲學分裂的最突出表現就是黑格爾哲學的解體。
黑格爾逝世后,其哲學體系逐步分裂成為老年黑格爾派和青年黑格爾派。老年黑格爾派又稱右翼,他們繼承了傳統黑格爾哲學中保守的、教條式的東西,仍將“絕對精神”視作神圣的真理,在宗教和政治這兩方面也秉承保守主義的精神。而青年黑格爾派則被認為是進步的、革命性的左翼,他們試圖沖破原有的黑格爾體系的框架,在理論上更加超越和發展了黑格爾哲學。盡管二者都是黑格爾哲學的支脈,但在宗教和政治主張上不盡相同。青年黑格爾派在面對政治和宗教斗爭時采用了最激進的方式,堅決與宗教教徒和封建勢力抗爭到底,而其在自身斗爭過程中又發生了內部分裂,當進步的青年還在為自己學派的理論與實際政治和宗教斗爭的需要之間產生矛盾而迷茫不已的時候,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驟然問世,它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重新確立了唯物主義的權威,橫亙在理論與實際斗爭之間的屏障一下子就打開了,進步的青年們一度都成了費爾巴哈派。至此,代表普魯士官方哲學的黑格爾哲學體系徹底解體,德國古典哲學也徹底分裂了。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終結》)這一著作中進一步梳理了德國古典哲學分裂的線索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緣由,深入闡釋了前者消逝和后者興起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必然性。然而對于“終結”一詞如何理解及德國古典哲學是否真的終結,學術界則眾說紛紜。部分學者認為“終結”就是完結、結束的意思。恩格斯在《終結》中確實有過“哲學在黑格爾那里完成了”“那種舊有的在理論上毫無顧忌的精神已經隨著古典哲學完全消失了”[1]13等言論,這部分學者僅抓住了恩格斯的只言片語,并將其作為德國古典哲學已經終結了的實證,然而卻沒有聯系上下語境和恩格斯話語的深層含義。“終結”在德語中寫作“Ausgang”,這個詞既有結束完成了的意思,也有出路的含義,大多數學者則更傾向于德國古典哲學沒有終結,而是找到了一條出路,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當中蘊含了某些帶有革命、進步色彩的思想,而這些進步思想就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理論來源。同樣,在《終結》的最后一句,恩格斯鄭重寫道“德國的工人運動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這足以說明德國古典哲學并沒有終結,終結的只是以往封閉保守的舊哲學,而德國的工人階級則繼承和發展了先進的、批判的哲學理論,為德國古典哲學找到了出路。
德國古典哲學雖然是封閉保守的,但它之所以能在危亡之際開辟新的道路,是由于其保守性背后隱藏的革命性;這一深刻的革命性雖未公開宣世,卻被偉大的理論家借用,構成了科學理論的重要意義支撐,這一革命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
“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2]11,恩格斯借用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序言中的著名言論,來說明德國教授“迂腐晦澀”的語言背后藏著不被政府和自由派看到的革命性力量。那么這句話的革命性體現在何處呢?其實黑格爾本意并不是指任何“現存的”的事物都是現實存在或是沒有條件束縛的;相反,這種現實性往往意味著一種“必然”性,也就是指符合客觀規律的東西。在事物發展的進程中,舊的事物終將被新的事物所取代,不合乎理性的東西自始至終都是不合理的,而合理的東西無論與現實多么矛盾、多么不可思議,最終都會成為現實。黑格爾的這一著名命題表面上看維護了普魯士王國的統治及秩序,卻包含了連他自己也未曾發覺的深刻辯證法思想,即在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普魯士王國也必然會被更進步的、更合乎理性的國家所取代。
2.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
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它打破了原有的黑格爾哲學的框架,沉重地打擊了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體系,再次喚醒了人們對唯物主義的重視。“自然界是不依賴任何哲學而存在的……我們的宗教幻想所創造出來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們本質的虛幻反映。”[3]228正如恩格斯評價的那樣,費爾巴哈堅決反對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理念,反對黑格爾把精神看作脫離人的實體而存在的本原的東西,其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就在于他認為自然界是不依賴于任何事物而存在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費爾巴哈之前的哲學家都沿著唯心主義的思想路線,始終沒有掙脫傳統思辨哲學的束縛,唯有費爾巴哈拋棄了傳統的唯心主義理論,堅定不移地投向了唯物主義的懷抱。除此之外,他還堅持人本主義的觀點,以人為出發點去認識和理解世界,這對于打擊宗教神學對人的壓制和束縛,解放人的思想、恢復人的天性具有重要的意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觀念雖然有其固有的缺陷,但他真正找到了一條不同于以往舊哲學的道路,從而將德國古典哲學引向了一個新方向。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發展
恩格斯形容馬克思主義哲學為黑格爾哲學“唯一的真正結出果實的派別”[3]248。馬克思在黑格爾哲學解體后便積極參與實踐和政治斗爭,汲取各國優秀思想的養分,前無古人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首先,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來源。眾所周知,19世紀三大工人運動使工人階級逐步登上歷史舞臺,而自然科學領域的三大發現大大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理論的科學性。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缺陷,但也同樣看到了德國古典哲學背后革命性的一面,他們積極吸收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合理部分,將其應用于理論指導,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支撐。
其次,實踐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發生和發展的動力。恩格斯在《終結》中指出:“對這些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4]19實踐的發展加劇了德國社會的階級矛盾,傳統的德國古典哲學是一種脫離實踐而存在的抽象理論,它無法滿足革命的要求,真正繼承這一批判性的是德國的工人階級,于是帶有這一時期時代烙印的馬克思主義就在實踐中誕生了。
2.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了“三個有機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實踐的觀點作為理論發展的基礎,將辯證法應用于理論建設之中,真正克服了德國古典哲學及其以往舊哲學的缺陷,實現了三個“有機統一”。首先,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長期處于分離狀態。正如舊唯物主義雖堅持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但其認識論是一種照鏡子似的反映論,它以感性直觀為基礎,將人看作被動接受外部世界的對象,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它將復雜的事物簡單化了,沒有看到事物只有經過多次反復才能被認識,更不了解事物的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辯證過程,既脫離實踐又脫離辯證法來認識事物。其次,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自然觀與歷史觀也往往無法關聯起來。費爾巴哈以前的古典哲學家們都是唯心主義的,費爾巴哈雖然在自然觀上堅持物質第一性,但在歷史觀上也沒能跳脫唯心主義的束縛。他既沒有看到人真正的“社會性”,錯誤地歸結了人的本質,又在批判舊的宗教和倫理道德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個新的“愛的宗教”;甚至認為宗教的變遷決定了社會歷史的變遷,可以說費爾巴哈陷入唯心史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找尋到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沒有看到精神動力背后更本質的物質推動力。
馬克思主義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缺陷,在認識事物時引入了實踐的觀點,用實踐來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同時將辯證法與反映論有機結合,形成了以實踐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為特征的能動的反映論,真正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同時,馬克思主義通過考察社會歷史來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因,最終將這種動力歸結于勞動實踐,勞動使猿變成人,勞動將人與社會真正統一起來,從而解決了辯證唯物的自然觀與歷史觀如何統一的難題,最終實現“三個統一”。
1848年之后的德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德國的資產階級表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階級立場,他們的理論喪失了革命性,正如恩格斯在《終結》的結束語中所言,“有教養的”德國人拋棄了理論、對理論失去了興趣,德國人不再專注于理論的研究,而是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力圖搶占世界市場,那種“毫無顧忌”的批判精神停留在了革命以前,取而代之地將資本至上的觀念上升為了國家意識形態。真正繼承德國革命、批判精神的是德國的工人階級,德國的無產者公開與資本家對抗,將德國古典哲學中批判和革命的部分轉化為自己行動的理論支撐,為爭奪自由和民主而繼續奮斗。而引領德國工人運動的偉大旗手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世界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德國工人們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極大的鼓舞,這一先進的、批判的理論始終相信歷史是前進的、上升的、永無止境的,那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舊哲學必然會被時代所拋棄,而那些順應時代發展的先進哲學則會在前進的道路中留存下來,因而唯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與時俱進,才能在實踐當中不斷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德國古典哲學歸根到底是統治階級的哲學,德國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之后,為鞏固政權和維護階級利益,大力剝削和壓榨工人的勞動,使資產者與無產者的斗爭擴大化。工人階級在這種極端的政權下,找到了支撐其行動的科學的理論武器,即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而斗爭,真正為勞苦人民擊鼓聲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的意義,而將自身發展建立在對無產階級剝削上的德國資產階級理論是永遠無法、也不可能做到的。這也意味著作為資產階級國家意識形態的德國古典哲學終將被人民群眾所拋棄,取而代之的是順應時代和人民需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個是剝削僵化的統治階級意識,一個是批判進步的群眾思想路線,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德國古典哲學的根本所在。
哲學革命是指在思想史上引起視角發生重大變化的哲學思想,縱觀哲學史的發展歷程,哲學一共經歷了三次偉大的變革。從笛卡爾開始,近代歐洲哲學的任務是為知識的真理性而辯護,康德打破了這一傳統理念,將哲學的任務重新確立為構建知識何以可能的邏輯基礎,即構建一種能夠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理論體系,此后以德國古典哲學家為代表的舊哲學家們無不沿著這一路線去發展哲學,直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才真正將哲學的任務由“解釋世界”變為“改造世界”。如果說德國古典哲學是一種“哲學”的話,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更多的是一種“世界觀”,它不光要指導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更大的意義在于指導人們“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夠引發這場巨大的哲學革命,正是由于其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核心的“新世界觀”的創立。不同于德國古典哲學從抽象思辨的觀念出發,歷史唯物主義主張以現實為基礎,采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式探究現實世界人的感性活動,讓哲學從抽象回歸現實,將哲學家的眼光從認識“世界”轉到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上來。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對待人與世界關系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