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蕊
(西安郵電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六點要求,為新時代造就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提供了根本遵循。[1]如何深刻把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師講好思政課,強化思政課時代性,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是當下亟須深入探討的問題。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強教師隊伍和專門力量建設,將思政課教師隊伍納入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形成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工作力量。[2]推動和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具有深刻的時代價值和重要意義。
高校教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承擔著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新發展階段,國內外形勢更加復雜多變,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增多;高校學生很容易受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思政課教師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中堅力量,是矯正學生思想的關鍵一環。復雜多變的新形勢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講好思政理論,更要打動學生,讓學生愛聽真信。因此,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是應對當下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為黨和國家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
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政課教師隊伍。近年來,國家對思政課教學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其是培育大學生“三觀”不可忽視的群體。大學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期,學生實踐活動增多,身心逐漸成熟,在高中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有了自己對待事物的看法和觀點。馬克思主義是我國大學教育的一個鮮明底色,思政課堂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沿陣地,思政教師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輸入青年學生頭腦中,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大學教育的基礎性工作。
教學質量是檢驗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標,而教學質量的好壞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上。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人物,是上好一門課的關鍵,也是一門課的質量的關鍵。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專業素養、教學方法等都會對教學質量產生直接影響,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一所大學的辦學能力和水平。[4]新時期,人人都希望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思政課這種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性學科,對教師的個人素質和業務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從數量多向質量高轉變至關重要。只有切實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抓住主要環節、主要方面,著力提升質量,才能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指示性文件,為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2020年教育部出臺《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明確了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職責與要求、配備與選聘、培養與培訓、考核與評價等,為落實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撐。[5]目前需要不斷推進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質量,將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落到實處。
目前,高校思政講師具有較高的知識理論水平、完善的知識結構、較好的專業素養,能夠把握好理論深度,拓寬理論廣度,是思政課教學的中堅力量。高校開設的思政課程主要是《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形勢與政策》,要求教師有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還要有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此外,還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積累;總之,對教師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在,思政課教師專業性綜合性知識欠缺,有部分教師是兼職人員,如高校輔導員團隊、黨政機關人員、各地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講授人員等,雖有較多的實踐經驗,但是理論深度不如專職教師,課程講授體系化水平欠缺。
現代傳媒不斷發展,高校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速度更快,因此,思政課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現階段學生的特點和思維,講出能夠打動學生的生動的思政課,不斷創新思政課教學。目前,教師對思政課的講授多停留在課堂上,創新性只體現在教學工具如PPT的制作、多媒體的使用方面,偏重于形式化,對講授內容創新重視不足。思政課內容應實時更新,緊密結合當下現實,不斷提升新時代思政課創新質量,內容與形式并重,以避免教學形式化。
大中小思政課的銜接是保障思政課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關鍵。2020年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成立,這為促進大中小思政課的銜接建設提供了指導。目前,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落實問題還在進一步探索階段: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有階段性,不同年齡段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大中小思政課教師的交流平臺還有些欠缺,一體化進程還有待增加,溝通銜接不太順暢;部分學生從中學到大學之后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弱化;大學思政課是開卷考試,學生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減弱。因此,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銜接越來越重要,需要強化落實,不斷加強大中小思政課的聯系,不斷吸納更多人才加入思政課教師隊伍。
思政課教學最重要的就是以理服人,學科建設是理論建設的重要支撐。現在思政課教學內容較多,很少有教師能夠完整地把握四門課的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是一門多學科雜糅的課程,如法學、政治經濟學、哲學等,應該加快學科建設的腳步,做好學理支撐,尤其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研究。其一,可以在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高校開設本科、碩士、博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高校培育青年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型、傳播型優秀人才,促進本碩博一致;其二,加快理論建設腳步,完善各個方面理論研究,尤其是馬克思原理的研究,馬克思列寧經典著作的研究,并促進馬列主義經典著作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當下社會思潮相融合,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
人才是隊伍建設的核心,一支好的思政課教師團隊離不開優秀人才做支撐。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還要知曉經濟、法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更要密切結合當下,關注黨和國家最新的方針政策等,成為綜合性人才。要吸納這些綜合性人才加入思政課教師團隊,就要切實保障各方面的條件,把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置于大學建設的重點支持領域,優先考量、滿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一方面,要保障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科研環境,提供研究環境,保障思政課教師的生活條件和水平,提高教師住房、工資、福利等方面的待遇,保持對思政課教師的重視程度,提升其幸福感、獲得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另一方面,適度減輕教師科研任務壓力,為其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促進其將更多精力投入課堂教學。同時,做好思政課教學基礎設施及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并不斷促進思政課堂與校園實踐活動的相互補充,搭建師生參與思政實踐活動的教學平臺,使思政課的講授不停留在理論層面,更有實踐做支撐。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動性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其潛心科研與教學。目前,高校對思政課教師的評價指標主要在師風師德、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師風師德方面,要將思政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通過讓學生講述“我與導師的故事”,學校評選“四有好教師”等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教學成果方面,要盡量注意綜合考量,完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探索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督導評價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多維度考評教學工作實績;在科研成果方面,要尊重學術規律,破除“五唯”傾向,注重質量評價,防止簡單量化、重數量輕質量的評價標準,探索多種形式的成果類型,如項目報告、學術報告、視頻類、文藝類作品、國家或省級比賽等,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
2020年11月,我國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首次突破10萬人,這支發展迅速、構成多元的龐大隊伍吸納了更多“80后”“90后”的青年教師,更加年輕化、新潮化。為進一步提檔升級,對培養思政課教師隊伍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要統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本碩博專業一致的專業型人才;在專兼職教師的比例上向專職教師傾斜,要以專替兼“動”起來、能力素質“提”起來、內生動力“活”起來;多培育一些年輕骨干教師,靈活培養方式,把理想信念和師風師德擺在突出位置,促進理論講課和業務技能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大中小教師一體化,推動大中小教師合作,促進大中小思政課教師考察調研,相互交流,拓展思路,銜接順暢。
高校教師是思政課的主力軍,但是不一定要局限于此,可以積極探索地方黨政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管理專家、社科理論界專家、各行業先進模范及高等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院(系)黨政負責人、名家大師和專業課骨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講授思政課。[6]促進省級宣講團進入高校,培養青年學生宣講團在青年學術群體中宣講,壯大思政課教師隊伍。同時,積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線課程,完善在線課程建設,提升線上課程質量與覆蓋率,探索網上思政課的課堂教育,促進思政課教師相互交流,舉辦思政大練兵等課程大賽,將優秀教師課堂進行展播,給其他教師提供借鑒,以提升教師思政課教學能力,避免教學悶、玄、偏、空。
思政課教師隊伍在大學教育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思政課更是大學教育的基礎性課程。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不斷探索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是做強思政課的重點內容。高校需要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完善思政課教師隊伍選拔、考核、評選等機制,推動思政課教師隊伍朝向更高質量,更專業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