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華 潘朝偉
新兵下連后,面臨入伍后的第二次環境改變,進入到心理波動的又一個高峰期。其中,巨大的心理落差使新兵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較集訓末期有所增多,兩周左右達到頂峰。那么,下連新兵心理落差有哪些表現,干部骨干又該如何幫助新兵走出不適漩渦,更好地適應部隊生活呢?
期望破滅引發自我放棄。部分新兵在新訓期間訓練刻苦、表現突出、成績優異,自認為會分到理想的崗位,但下連后卻未能如愿,由此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或是高強度的憤憤不平,或是低強度的消沉抑郁,致使工作提不起干勁、訓練提不起精神,更有甚者會出現認知上的偏差,認為干好干壞一個樣,出現惰性心態。究其原因,新兵多半未能將“自我設計”“自我發展”與“部隊需求”“部隊建設”有機融合,進而出現了心理落差。
工作受挫引發自我否定。新兵下連后,周圍都是閱歷豐富經受考驗的老兵,會感到很大壓力,部分新兵急于展示自己,出現失誤后,易于進行能力不足的歸因,無法給自己合適定位。原因在于,新兵因為年齡和閱歷等方面的因素,自我意識發展尚未成熟,較難進行客觀的自我認識與評價,容易對自我出現極端化的認識,要么覺得自己什么都好,要么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進而自負自大或自卑自責。
交往不順引發自我封閉。由于閱歷、經驗、角色和地位的差異,部分新兵與老兵一起工作和生活時難免會產生不愉快的心理體驗,特別是在與他人溝通不暢甚至發生矛盾和沖突時,易于選擇獨處和回避,把不快埋藏在內心深處,融入不到集體之中。原因在于,新兵進入新環境后,產生了強烈的歸屬和被愛的需要,很在意新集體,想盡快融入大家庭,得到戰友的認可和接納,一旦受挫常常感到自己被孤立,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社會支持指的是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對于新兵而言,主要的支持來源于親人、朋友、戰友、領導。作為新兵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之一,干部骨干們能夠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為新兵提供哪些幫助呢?
引導新兵完成認知重塑,提升職業使命感。可以從拓展認知、聚焦認知和聯系認知三方面入手,引導新兵進行認知重塑。拓展認知:引導新兵加深對軍事職業目的和意義的認識,將強軍興軍偉業根植于心,將苦練本領作為自己的首要職責;聚焦認知:引導新兵積極關注軍事職業的意義部分,忽視或者忍受自己不喜歡的部分,進而從容應對發展中的困惑和壓力;聯系認知:引導新兵將自身的興趣、優勢和特長等注入日常學習訓練之中,進而獲得更多學習訓練激情和身份認同。
幫助建立客觀認知,強化獲得體驗。干部骨干需要幫助新兵調整預期,正確認識“理想我”與“現實我”,進行準確定位。開展“互評優缺紙條游戲”等類似活動,讓新兵認清自己的長短處,保持客觀的自我評價,準確定位自身。還可帶著新兵們暢談自己的軍營夢想,結合現實表現,客觀分析優缺得失,認識自身存在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催生他們建功軍營的心理動力。干部骨干要學會多搭建合適舞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優點,予以精神上的鼓勵,循環強化新兵們的獲得感。
分享心理成長經歷,提供情感支持。對落差感較強的新兵,班長可以單獨找其談談心。要做好傾聽的工作,因為聽是人際溝通的前提,否則會溝而不通。傾聽中可以適當重復對方的話,便于消化信息,注意眼神的交流,對待新兵的負性表達一定保持真誠傾聽的態度。談話過程中,班長也可以做適度的自我暴露,聊一聊自己新兵時期的糗事,再講講成長的經歷,給予新兵支持鼓勵。相似經歷的分享,尤其是成功走出心理低谷的經歷,更能為來訪者增強信心。還可以邀請成功走出落差心理陰影的老兵們,通過趣味活動、經驗交談等方式講講自己的心路歷程,讓新兵認識到落差是生活中的常態,始終伴隨著人生的發展。
量體裁衣,幫助新兵制訂合適目標。幫助新兵制定合理目標,有助于轉移注意力,調節不良心態。指導新兵科學合理地設置目標,也就是要幫助新兵設置具有操作性的目標。即目標必須是具體(目標是否能用具體的語言清楚描述出來,是否明確,如三公里跑進12分鐘VS三公里跑快一點)、可衡量(有能被量化的數據指標,如本月讀1本書或每天看報紙VS多讀書多看報)、可達到(跳一跳夠得著、小步快跑)、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與自己的崗位職責以及理想相關聯)、有明確的截止期限(有時間限制)。只有按照上述五個原則制定出的目標才能保證可實施、可跟進、可考核,也更容易實現。再者,骨干還要更進一步督促新兵們對照目標搞好落實,避免失去制定目標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