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世紀50年代廣西愛國衛生運動鉤沉

2021-11-25 18:28:28李灝軒
廣西地方志 2021年4期

李灝軒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愛國衛生運動是中國共產黨把群眾路線運用于衛生防疫工作的成功實踐,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偉大創舉。關于20世紀50年代愛國衛生運動的研究,學術界已有不少成果,但是對50年代廣西地區的愛國衛生運動卻鮮有關注。盡管有一些零散的史料被收錄在《廣西通志·醫療衛生志》和各地市縣的衛生史志當中,但多是關于愛國衛生運動的成果介紹,而少有從該運動整體進行研究的相關學術論著。因此關于該運動的來龍去脈和具體史實,具有進行梳理的價值,對于廣西衛生史和廣西黨史也具有一定的補充意義。

一、20世紀50年代廣西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緣起

(一)解決廣西衛生條件落后、疫病叢生的現實原因

廣西素有山國之稱,群峰環繞,僻遠偏隅,境內河流縱布,樹林叢生,多潮濕、多瘴氣,適宜傳染病媒介昆蟲、動物宿主滋生,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緩慢,是疫病多發區,鼠疫、霍亂、天花以及多種寄生蟲病曾廣泛流行于廣西境內。據史料記載:“清同治五年至民國36年(1866—1947)80年間,廣西有60年次發生人間鼠疫,波及44個縣。”[1]128僅據合浦縣的不完全統計,“從民國6年至民國36年間患鼠疫人數不計,因鼠疫而死亡多達3060余人。”[2]698“民國3年至民國35年,廣西曾發生7次較大的霍亂流行,波及45個縣。”[1]130其中“1945年與1946年,分別有19和17個市(縣)有霍亂流行”[3]5,民眾每染霍亂,朝發夕死,死以千計,如民國34年,柳城縣“全縣24個鄉鎮有14個鄉鎮霍亂流行,患病9151人,發病率14.75%。其中馬山鄉馬山村全村39戶,112人,患霍亂病111人,死亡111人。”[4]384“民國26年至民國38年12年間,廣西不斷發生天花流行,累計發病28383例,死亡4770例。”[1]122其中“1941年12月全省天花疫癥流行。據記載,全省有9708人患天花病,其中死亡1824人。1947年全省60縣市流行天花,22個縣流行霍亂。疾病流行達全省。”[5]243絲蟲病和鉤蟲病更是在廣西境內遍布,經解放后調查證實,“廣西有68個縣(市),發現絲蟲病流行,以鄉(鎮)為單位,疫區人口達1500多萬人,鉤蟲病的感染遍布全自治區,只是感染程度不同而已。”[1]142

不難看出,解放前廣西地區疫病流行范圍廣泛,加之廣西經濟文化落后,民智未開,據不完全統計,“到廣西解放前夕,全省文盲人數占總人口80%以上。”[6]3文化教育的匱乏導致廣大民眾漠視衛生,如當時的柳州“柳江路和駕鶴東路、西路河邊,居民在住房后沿河搭蓋簡陋吊樓廁所,大小便直接落在河岸,衛生狀況極差,人稱風流廁所。”[7]133另如隆安縣“石山區及遠離江河的村屯,群眾多飲用池塘水,人畜共飲,飲洗并用,很不衛生”[8]618經濟上的落后和文化知識的匱乏,使廣大貧苦民眾難以正確應對疫病,以至于“病生則問神求鬼,病劇則建蘸乞靈,以故不病則已,一病則死,其幸而不病不死者,亦鳩形鵠面,瘦骨殘軀,家多病人,人多病容。”[9]167

新桂系主政時期,為了維護統治,在衛生工作方面做了一定努力,在新桂系的醫療建設下,廣西地區的衛生事業發展略有起色,到民國37年(1948)“廣西全省有公立醫院152所,病床2235張……私立醫院12所,病床520張,公私立診所219所,病床13張。總計有醫療機構383個,病床2768張。”[1]163但是由于當時防治疫病物資的缺乏、社會動蕩等客觀原因,新桂系并未把廣西衛生建設一以貫之,“總的來說,新桂系統治時期廣西的醫療設施和衛生、健康水平依然很差。”[10]少量增加的醫療機構數量難以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至民國37年廣西人口增加到14672735人。”[11]21平均約每5300人只占有一張病床。醫療資源下沉到各個市縣,人均占有醫療資源則更少,據統計,南寧市“1949年底,全市有12.16萬人,有6家公、私立醫院,衛生技術人員90人(其中醫師23人)、病床206張,每千人有衛生技術人員0.74人。”[12]419南寧屬于廣西省較大的城市,其缺醫少藥到如此程度,其他偏遠市縣更是不言而喻,如1949年以前,“橫縣、永淳兩縣醫療單位共有8張病床,21名醫務人員,社會上以醫為業者不足百人,鎮龍山區,患病者要步行二三十公里到山外的鄧圩、靈竹、校椅圩看病買藥。”[13]568由于缺醫少藥,廣西人民患病后通常求醫無門,唯有求神送鬼,雖屬迷信心理,可尋醫無門,唯有此方法以盡人事,以至有“先死有人埋,后死無人抬”的悲慘諺語。因此,要從根本上控制疾病,必須開展一場旨在預防疾病、移風易俗的群眾性衛生運動,這成為20世紀50年代廣西發動愛國衛生運動的現實原因。

(二)應對美軍細菌戰擴大至廣西境內的直接原因

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與“聯合國軍”作戰五次,1952年把戰火控制在“三八線”附近,迫使美國與中朝方面舉行停戰和談。此后,侵朝美軍為了挽回朝鮮戰場上的劣勢,在中朝邊境悍然發動細菌戰,三月之后竟把細菌戰擴大到我國廣西境內,據記載:“一九五二年三月至九月份七個月內,敵機侵入本省共一〇七次,一二一架,有四次架數不明,范圍達四市四三個縣,達全省面積百分之六〇。其中以侵入柳州市的次數最多,計二五次,二八架。……敵人活動性質多以偵查為主,及散布大量反動傳單,做反動宣傳。”[14]敵機曾經“在寧明縣投放蜻蜓,在麗江縣用降落傘投下麻包、手榴彈,在合浦縣空投裝有傳單、黃膠狀藥粉等的紙箱各物。”[1]70在此嚴峻形勢下,1952年3月27日,中共廣西省委和廣西省人民政府聯合指示:“本省為我國南部的國防前線,為了防御美帝的細菌戰,各級政府必須加強警惕,先為準備建立人民的防疫戰線,加緊搞好防疫及環境衛生工作。”[15]同年6月5日再次指示:“美帝已不斷的在我中南各地撒布細菌毒物……鑒于以上情況,我黨政軍各級領導同志,必須從思想到行到把防御細菌戰當作刻不容緩的戰斗任務和嚴重的政治任務來執行。”[16]因此,消滅美軍空投的病媒蟲物,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成為廣西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直接原因。

二、20世紀50年代廣西愛國衛生運動的組織實施

為了更好地領導愛國衛生運動,粉碎美國的細菌戰,廣西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成立了廣西省(區)防疫委員會和其他防疫機構,健全了基礎性的城鄉衛生保健網,構建起“省(區)—市(專區)—縣—鄉鎮—街道”的基礎性防疫體系,在防治疫病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成立全省(區)衛生防疫機構

隨著細菌戰的擴大化,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中央防疫委員會,統一領導反細菌戰的全面工作。為了響應黨中央“反細菌戰”的號召,1952年3月18日中南區成立中南區防疫委員會,要求“為徹底防御細菌戰而斗爭,由中南區防疫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區防疫運動,分別建立省、市、專署、縣防疫委員會,區設防疫站,鄉設防疫小組,村設防疫員。”[17]同年4月10日,廣西省成立防疫委員會,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陳漫遠任主任委員,廣西軍區副司令盧紹武和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叢振東任副主任委員,辦公室設在省衛生處。“之后全省7專區、5市和73個縣先后全部建立防疫委員會,并建區(鎮)防疫站381個,鄉防疫小組2061個。有村防疫員3295人,防空站226個,群眾防空監視哨6314個;脫產防疫隊5隊,141人;不脫產防疫隊4765 隊,78348人;漂白粉消毒站226個,飲水消毒組136個。”[1]70此外,1952—1953年間,還建立了許多綜合性和專業性的防疫機構,比如柳州和北海市的衛生防疫站、合浦鼠疫防治站、邕寧專區瘧疾防疫站等。1953年,遵照中央《關于1953年繼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指示》要求“一九五二年成立之各級領導愛國衛生運動機構今后統稱為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18],廣西省防疫委員會改名為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陳漫遠任主任委員。1953年以后,全省專區、市、縣防疫委員會改名為各級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均設有主任委員,正副辦公室主任。1956年6月,成立廣西省“除四害”委員會。1957年11月,廣西省“除四害”委員會和廣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合并,定名為廣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1959年,自治區黨委成立“除四害”、消滅疾病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統一抓“除四害”和愛國衛生運動。

(二)建立健全城鄉醫療衛生保健網

建立以醫院為中心的衛生保健網絡,是廣西愛國衛生運動的重要環節之一,而培訓衛生人員和整合各級醫療機構,則是構建衛生保健網的重要方式。

大力培訓衛生醫療人員,是充實衛生組織的基礎。為了應對醫護人才的短缺,省人民政府主要采取了兩方面措施:一是擴大專業醫療衛生隊伍。首先接收、改造解放前舊政權遺留的部分醫務人員,通過接收解放前遺留醫務人員和培訓新式醫護人才,“1952年全省醫療衛生人員增至6913人(1950年僅有2732人)”[1]51;其次舉辦衛生培訓班,突擊培養醫務人員。二是培訓不脫產醫療衛生人員。不脫產衛生人員是活躍在工農第一線的非專業性的衛生人員,他們在參加勞動生產的過程中,為群眾防病治病。據統計,“1951—1953年,先后培訓婦幼保健員369人、接生員7147人、種痘員4945人、鄉村兒童衛生指導員217人,共12678人。”[1]334

基礎性衛生保健組織的建立和完善經歷了較長的過程。一是接管和改造舊政權遺留的醫院。比如解放后對舊政權遺留的省立南寧醫院、廣西省立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省立高級中醫職業學校門診部和桂林市公立醫院等進行接管改造,改名為廣西省立人民醫院、廣西醫學院教學醫院、廣西省立中醫院和桂林市立人民醫院。二是新建具有現代醫療水平的醫療機構。比如桂林市和南寧市新建了南寧市工人醫院、桂北鐵路醫院、桂林市中醫院和桂林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等市級醫院。三是建立基層衛生機構。廣西貫徹黨中央“面向工農兵”的衛生方針,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以鄉衛生院為樞紐,以村衛生室為網底,建立了一大批基層衛生機構,如賓陽縣“從解放后到1954年增設縣婦幼保健站和154個鄉衛生院。”[19]538再如隆安縣“1952年成立第一個區衛生所,1953年區衛生所發展到5個,1956年發展到8個,實現了區區有衛生所;1954年在喬建鄉舊閘屯開始成立全縣第一個衛生保健室。到1956年,隆安全縣有43個衛生保健室,衛生人員57人,接生員51人。”[8]615

此外,為了應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省衛生廳和各個市縣衛生科成立了少數民族衛生醫療隊,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救治預防工作。比如1953—1955年,廣西省兄弟民族衛生工作隊到大苗山開展工作,會同縣衛生院、各區衛生所人員分別到各鄉指導愛國衛生運動。[20]616

三、20世紀50年代廣西愛國衛生運動的工作開展

為了反對美國細菌戰、防治疫病和保衛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廣西通過宣傳動員,發動各族人民群眾,掀起了一場以結合中心工作,大力消滅病媒蟲獸與傳染病的轟轟烈烈的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

(一)開展宣傳動員

宣傳工作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保證黨的群眾路線得以實施的重要法寶,也是動員人民群眾的重要武器,更是開展衛生運動的重要環節。只有當群眾充分了解到工作的意義與要求,才能自覺地推動運動。為了動員廣西各族人民積極參與愛國衛生運動,黨委和人民政府開展了廣泛深遠、符合廣西地情的宣傳動員。

1.形式多樣的衛生宣傳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期間,廣西省(區)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衛生宣傳。1952年成立的省防疫委員會,專門設置有宣傳教育組,向群眾宣傳衛生知識,加強城鄉衛生宣傳工作。衛生宣傳的方式多種多樣:一是創辦衛生報刊進行宣傳。比如50年代在《廣西日報》開設衛生專欄,省衛生廳于1954年創辦《衛生通訊》,同年梧州市創辦《梧州衛生》報,1955年,南寧、桂林市創辦《南寧衛生》報、《桂林衛生》報。二是向民眾發放衛生小冊子、傳單,利用墻報、黑板報進行宣傳。據《廣西通志》記載,1953年省衛生廳設宣傳科,編印預防疾病和防細菌戰的各種宣傳資料和小冊子21.12萬多張(冊),1955年編印活頁宣傳資料69.85萬份。三是舉辦美術和衛生展覽。“1953年省衛生廳印發飲水消毒和消滅‘四害’等7種宣傳畫9.8萬張。”[1]47各地市也印發宣傳畫,并掛至街道口進行衛生宣傳;衛生展覽會是衛生宣傳的一塊重要陣地,早在1952年運動之初,全省就舉辦衛生展覽65次,“其中在梧州、南寧、桂林、賓陽、靖西各市縣都開了展覽會,觀眾達一六四〇〇〇人,合浦山口鎮利用顯微鏡示教,拿臟水給群眾看。南寧市利用端午節龍舟競賽時宣傳反細菌戰。”[21]1953年各地開展展覽會宣傳衛生防疫知識,“展覽會規模較大的,內容多而豐富的有桂林、宜山、南寧、梧州、柳州、容縣,展覽受教育人數有二七〇九六一人,各小型展覽及省巡回展覽不計在內。”[22]四是開展文藝演出,宣傳衛生知識。如桂林市1954年在籌辦衛生文藝觀摩演出會時就規定:“快板、相聲、桂劇、彩調、歌劇、秧歌等均可參加。”[23]同年,“容縣還按季節在街頭搞活動,大字標語,對利用如山歌、快板、小調、戲曲等文娛的方式開展衛生宣傳頗為廣泛,在推動工作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4]。愛國衛生運動期間的衛生宣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廣西民眾發揮聰明才智還創作了“人人齊心團結起,打敗美帝細菌戰”“除蟲不怕雨來淋,害蟲好比美國兵”“男女老少齊動手,愛國衛生來實行”諸如此類的反細菌戰山歌。

2.愛國主義融入衛生宣傳

“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24]愛國衛生運動伊始,中國共產黨就注重調動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懷,廣泛開展愛國衛生教育。如中南區防疫委員會就指出:“宣傳美國侵略者在朝鮮及我國境內使用細菌武器的罪行,提高群眾的警惕,認清美帝國主義的罪惡陰謀,激發仇恨美帝國主義的心理。”[25]作為廣西地區大眾傳媒之一的《廣西日報》,大量轉載、刊登了美國細菌戰的相關報道,揭露了美國細菌戰的罪行,激發民眾的愛國情感,號召群眾參加愛國衛生運動。值得注意的是,《廣西日報》刊登了《控訴日寇過去在潿洲島制造瘧疾的罪行,反對美國進行細菌戰爭》和《美國強盜撒布細菌,激起我的新仇舊恨》這兩則群眾來信,通過情感動員,喚起了民眾的戰爭記憶,把日本曾在廣西境內實施細菌戰的后果,映射到美國細菌戰上,激起群眾反對細菌戰的熱情。通過愛國衛生運動的教育,廣大人民認識到衛生運動的意義,增強了抗美援朝的決心,提高了防范細菌戰的認知,如群眾說“日本軍閥過去在中國放毒氣撒細菌,結果還是挽救不了他們的崩潰,美國強盜企圖利用賭毒氣和細菌來扭轉他們的在朝鮮戰場的敗局妄想,也只是白日做夢!”[26]“打死一個蒼蠅,等于打死一個美國鬼。”[27]

3.通過新舊對比動員群眾

宣傳動員中的“新舊對比”是最常見、最有效的動員策略之一。廣大民眾通過訴苦,訴說在舊社會無法講衛生的痛苦,使群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切身體會到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好處,達到個人訴求與國家需要之間的協調。新舊對比在報道中頻繁出現,比如《廣西日報》刊載了這樣一則新舊對比的典型報道:“荔浦六區茶香街原來是很骯臟的,溝道被泥沙塞滿了,豬牛到處跑,屎尿滿地,落雨天連腳都放不下去,別村的人走過,都說:‘茶香街應該叫做屎香街。’衛生院的宣傳隊召開動員大會說明了衛生運動的重要,指明了美國細菌戰的罪證,六十多歲的李伯娘說:‘我們吃飯穿衣,全靠毛主席才有這樣好,美國鬼看見我們好,眼紅我們,想用細菌危害我們,我就不答應,要和它算賬。’后來當地群眾組織起來,開展衛生運動,把茶香街的衛生搞好了,大家都笑著說:‘這回再沒有人喊屎香街了吧。’”[28]這則報道中蘊含著新舊衛生的對比和新舊社會的對比,通過“新舊對比”,從愛國衛生運動有利于搞好衛生的感觀認識層面上升到中國共產黨關心人民疾苦的價值認識層面。有關“新舊對比”的動員方法在報道中層出不窮,如《初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后,大侗墟干凈得多了》[29]《垃圾堆變成了球場》[30]《容縣黎村鄉改變了》[31]《馱拉村的歡樂》[32]等,既增強了群眾對愛國衛生運動的認同,又增強了群眾對新中國政權合法性的價值認同。

4.利用衛生模范動員群眾

“典型示范”是社會動員過程中又一種常用的策略,在愛國衛生運動中被廣泛使用。廣西愛國衛生運動通過塑造本地典型和身邊模范的做法,增強衛生模范對群眾的影響力。在樹立典型時,又注重不同群體間的差異,塑造了一星期打一萬多只蒼蠅的軍屬蔣安清[33],一個人捕鼠八百多只的小學生謝樹坤[34],七十多歲仍積極參加衛生清潔的杭老奶[35]等榜樣模范。“典型示范”不僅僅局限于個人層面,還可以是群體,或者是經驗和做法。廣西愛國衛生運動中,介紹了如毒草滅蠅和用鳥膠“除四害”的捕蟲新方法,廣泛宣傳被中央衛生部評為全國乙等愛國衛生模范單位大苗山雨玉村。通過對衛生模范的衛生行動的量化,讓衛生實踐看得見、摸得著,讓群眾更能夠看到自身與衛生模范之間的差距,從而號召大家學典型、趕典型、超典型,盡可能多地把群眾納入集體行動之中,使愛國衛生運動與群眾運動結合起來。

(二)結合中心工作,大力消滅病媒蟲獸與傳染病

為了消除美軍在廣西境內撒布的病媒蟲物,1952年廣西開展了群眾性“四滅一捕”運動和群眾性清潔運動。以1956年《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的實施為轉折,《綱要》中第二十七、二十八條規定“除四害,努力消滅危害人民最嚴重的疾病。”[36]1956年后,廣西掀起“除四害,講文明,消滅疾病”的愛國衛生運動高潮。

1.大力開展“四滅一捕”和“除四害”運動

1952年,由于反細菌戰的需要,省人民政府要求在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中做到“四滅一捕”,即滅蠅、蚊、虱、蚤和捕鼠。據不完全統計,“僅當年全省捕鼠352萬多只,滅蠅66億多只又209.5千克,滅蚊14億多,打撈孑孓22908.5千克,滅虱24萬多只,藥物噴灑面積為6952平方米。”[1]721953年,省人民政府“要求本省各地爭取在農忙前舉行愛國衛生運動突擊月,及早清除病媒動物蚊蠅等的孳長地帶,為防止夏季傳染病打下基礎。”[37]隨后,各地開始利用農閑時間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突擊月,南寧市在衛生突擊月中清除了蚊、蠅滋生的地帶,挖了蠅蛹一百四十多斤[38],梧州市發動全市及郊區群眾消滅蠅蛹九百多斤。[39]1955年冬,中央提出除“四害”(老鼠、麻雀、蒼蠅和蚊子),全省掀起了“除四害”運動的高潮,“僅柳州市在1956年開展了三次愛國衛生運動和除四害運動,滅鼠3.2萬只,滅雀4.4萬只,滅蠅1000萬個。”[7]1361957年,廣西省“除四害”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僅據二十七個市、縣的統計,共消滅老鼠七十一萬七千二百五十六只,麻雀二十七萬四千一百零五只,蒼蠅、蠅蛹、蠅蛆一萬五千多斤,蚊子二百八十六斤。”[40]1958年后,全國處在“大躍進”的環境下,廣西愛國衛生運動也明顯帶有“大躍進”的痕跡,運動中盲目規定“除四害”的數字,盲目計劃消滅四害的時間,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除四害”成果也比較豐碩。

2.開展群眾性清潔運動

在消滅病媒蟲害的同時,廣西各族人民也注重改進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工作,掀起群眾性清潔運動。環境衛生方面,廣西開展了清除垃圾和糞便、疏通溝渠和水坑、改進廁所的工作。運動之初的1952年,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清除垃圾六七四〇公噸,污泥一九七四四公噸又一九四公斤,新建及修建溝渠一三七八三公尺另七七八〇條,改良廁所、糞坑三三六六四個,新建廁所八五〇個,新建水井三四個,飲水消毒一三六七三二噸。”[21]南寧市開展夏季清潔大掃除運動期間,七天之內“動員了兩萬以上的群眾動手參加清掃工作,清除了約一百二十五萬八千三百市斤垃圾污物,改良了一千一百四十七個廁所,疏通并修理了三千二百八十二丈污水溝渠。”[41]梧州市在1953年春季愛國衛生運動突擊月中,“清除了垃圾五十一萬五千四百市斤,污泥二十九萬五千九百市斤,疏通溝渠五千零七十五公尺,填平洼地二百七十七方井,改良廁所三百三十二個,改良水井十八個。”[39]各兄弟民族地區也踴躍參與到運動中,據統計“1952年6月至1953年元月半年多來,大苗山雨田村先后改良廁所一百九十八個,清除垃圾九萬二千二百六十五擔,除雜草六千多擔,挖通溝渠七百五十二公里。”[42]381953年,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今隆林各族自治縣)共“清除垃圾13614噸,清除糞便4552噸,新建和改建畜欄396個,修、改水井64口,填塞鼠洞3938個,產除雜草1939噸,新建與改良廁所1.17萬個,填水坑153個。”[43]7711954年都安縣(今都安瑤族自治縣)“13個區在愛國衛生運動中清除垃圾59430擔,疏通水溝2735米,新建廁所66個。”[44]7511956—1957年兩年間,全省共“疏通和修理溝渠9.9萬多條又10萬多米,填塘、坑2975處,改造和新建廁所1.5萬多間。”[1]72

個人衛生方面,一是制定清潔衛生制度。如宜山縣下維鄉群眾訂立了清潔衛生制度,規定各屯三天小掃一次,一星期大掃一次。每逢大掃除時,家家動員,人人動手,村村都打掃得干干凈凈。岳陽屯村民謝旭初的老婆說:“我家天天打掃,天天換衣服,我們家里有點不干凈,我們就感到不習慣。”[45]再如南寧市省花紗布公司具體規定每周舉行大掃除一次,并將檢查結果在黑板報上公布,進行批評與表揚。[46]二是訂立愛國衛生公約。如上林縣二區萬嘉街的群眾為粉碎美國細菌戰,制定了愛國衛生公約,約定“全街熟食攤要有防蠅塵罩、關豬積肥、廁所加蓋和輪流值。”[47]合浦縣小江墟群眾討論制定了愛國衛生公約,約定“七天一次大掃除、不準小孩隨地大小便、禁止牲畜上街”[48],并建立了檢查制度,使愛國衛生工作經常化。通過這兩種方式督促群眾日日清潔,改變舊社會遺留的不良衛生習慣。

3.結合中心任務,促進工農業增產增收

1953年我國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發展生產成為這一時期的中心任務。同年廣西省衛生廳發出《關于全省各級衛生部門必須圍繞過渡時期總路線精神進行工作的通知》,指出:“這(即過渡時期總路線)是照耀我們衛生工作在向前發展的燈塔,全省各級衛生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圍繞著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來進行工作,并要全力來為實現它而奮斗。”[49]巧妙地把愛國衛生運動同生產建設相結合。一是把愛國衛生運動與積肥生產相結合。為保證農業豐收,支援國家工業建設,在農業合作社的推動下,廣泛開展愛國積肥運動,許多農民開始積極開辟肥源。1952年根據二十五個縣的報告,“在清潔大掃除中,七、八兩個月便得到堆肥六十七萬一千七百七十七擔。其中三江縣第六區一次掃除便得積肥四四四七擔,田陽田州鎮十六天掃除垃圾得積肥2萬多擔。”[27]二是加強工廠企業的衛生工作。1954年3月廣西省第四屆衛生行政會議在南寧舉行,會議明確指出:“工業衛生工作必須加強預防工作、保護和增進工人健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出勤率。”[50]此后,各地積極舉辦生產安全衛生展覽會,在工廠企業中開展愛國衛生運動。1954年“南寧市及柳州市派人下廠了解勞動生活與衛生情況,南寧、桂林、柳州、梧州四市及合山、平桂各礦都舉行了工礦安全衛生展覽會和訓練了車間保健員共170名,作為推動廠礦衛生的骨干。”[51]同年平桂珊瑚錫礦的職工及家屬積極地參與春季衛生清潔工作,全礦挖蛹九十二市斤,給第二季度預防腸胃傳染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52]廣西省境內開工修筑的黎港鐵路的民工衛生工作,由于重視了預防為主,各大中隊都建立了衛生組織,普遍發動了清潔掃除并建立了制度,做到了飯菜加蓋,保證了大量供應引用開水,民工們能按時服用預防瘧疾藥品和做到大便后加蓋灰土,因此腸胃病和瘧疾的發病率減少了,民工平均出勤率達到98%,有利的支援了筑路工作。[51]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到工礦企業,既改善了工礦企業的衛生環境,又保證了職工的身體健康,促進了工業生產。

4.開展疾病預防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下,“預防為主”是最適合新中國國情的衛生方針。廣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貫徹黨中央“預防為主”的衛生方針,開展了疾病預防工作。一是健全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1950年法定需要進行報告的病種有鼠疫、霍亂、白喉、瘧疾等12種,報告系統由省衛生處(廳)負責,報告只限于各縣及4市,1951年又增加了百日咳、狂犬病等需要報告的病種。1956年以后,報告系統覆蓋各市、縣衛生防疫站和鄉鎮衛生院,形成各醫療機構首先報告,各級衛生防疫站收集、調查、核實傳染病疫情信息,最后逐級匯總上報的報告制度。二是開展預防接種和計劃免疫。為應對天花、鼠疫、霍亂等疾病,廣西省衛生廳抽調醫務人員組成臨時防疫隊,深入疫區進行疫病普查和防治接種工作,“1952年春季種痘7940872人,這連50及51年已種人數共13779787人,達全省人口75%,霍亂注射的人數共971970人,霍亂傷寒注射的250707人,四聯菌苗注射77540人,鼠疫注射78067人。”[21]1953年為防治霍亂流行,在各市及交通要道設預防接種站,“對5市43縣重點人群進行霍亂菌苗注射,共接種90多萬人次。”[1]123為預防鼠疫,省衛生廳于“1953年繼續(1950—1952年3年間,對疫區居民48903人注射鼠疫菌苗)對合浦、欽州等老疫區居民18689人注射鼠疫菌苗。”[1]129對瘧疾的防治,主要是開展查病、報病、滅蚊、送藥上門工作。如1952年,“百色專區為保證,不因瘧疾而死人,單是抗瘧藥品就購買了3億8千余萬元,并推行送藥辦法,使每個瘧疾病人得到服藥的機會。”[21]此外,省民族衛生工作隊還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為少數民族服務。據統計,衛生隊自1952年成立一年以來,“先后深入龍勝、大苗山、隆林和十萬大山等少數民族地區,為各族人民免費診治疾病達九萬二千四百多人次,基本制止了上述地區疾病的流行。”[53]

愛國衛生運動期間,對血吸蟲病的防治是疾病預防的重點內容。1955年冬黨中央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與嚴重危害人民的重大疾病作斗爭,要求在7年之內消滅血吸蟲病,這個指示在《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第26條①《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第26條內容為:從1956年開始,分別在7年或者12年內,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滅危害人民最嚴重的疾病,例如血吸蟲病,血絲蟲病,鉤蟲病,黑熱病,腦炎,鼠疫,瘧疾,天花和性病。其他疾病,例如麻疹、赤痢、傷寒、白喉、砂眼、肺結核、麻瘋、甲狀腺腫、柳拐子等。和《廣西省1956年到1967年全省農業發展規劃(草案)》第19條①《廣西省1956年到1967年全省農業發展規劃(草案)》第19條內容為:從1956年開始,四年至十年內基本消滅瘧疾、血吸蟲病、血絲蟲病、鉤蟲病、腦炎、性病。中明白地規定下來,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周總理指出“應該積極推廣治療血吸蟲病的經驗,有計劃地分期分區地消滅危害嚴重的地方病。”[54]消滅血吸蟲病就成為衛生、農業、水利、墾植等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的共同政治任務。血吸蟲病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嚴重疾病,在廣西也是很嚴重的,解放初期,廣西在羅城縣成立第一個血吸蟲病防治所,開始在局部地區防治血吸蟲病,但效果不是很好,據1956年統計:“血吸蟲病分布在廣西61個區,278個鄉,初步估計血吸蟲病患者約有10萬人,受威脅的約有50萬人。”[55]面對嚴重危害廣西人民的血吸蟲病,廣西各級黨委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提出“廣西省四年內基本消滅血吸蟲病的初步規劃。”[56]為了早日實現這一戰斗任務,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高度重視,黨委掛帥。廣西于1956年3月成立中共廣西省委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加強領導和協調有關部門全面開展血吸蟲病防治工作。1956年11月召開的全省防治血吸蟲病及瘧疾擴大會議提出:“加強黨對防治血吸蟲病和瘧疾工作的領導。”[57]1957年開始,廣西疫區各級黨委或政府均成立血吸蟲病防治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領導小組由黨委或政府的一名領導擔任組長、衛生、農業、水利、財政、商業、宣傳等有關部門的一名領導為成員。如1958年橫縣由縣委書記莫文騮掛帥,成立縣委血防辦公室,設置專人領導血防工作。[58]再如柳州專區六個血吸蟲病流行縣,都成立了滅螺指揮部,由縣委書記掛帥,宣傳部長親自領導,駐扎在疫區指揮戰斗。[59]

二是普遍查螺,防治結合。廣西在血吸蟲病普查中采取了三步調查法,第一步,廣泛發動群眾查螺、報螺和報病人。第二步,對可疑區進行抽查。第三步,疫區全面普查,即對經確定為血吸蟲病疫區的全體居民進行全面普查。采用防治結合的方針,一方面,編印血防宣傳資料,制發釘螺標本,培訓不脫產的宣防員進行防蟲宣傳;另一方面,在疫區成立血防站,培訓專業的血防干部,組織血防小組和不脫產的血防員進行查螺滅螺和治病工作。為了方便農民看病,除防治站及流行區域的醫院收治病人外,1956年還在全省各地抽調中西醫務人員150名,其中中醫40名,編成18個防治小組,深入嚴重疫區,建立防治點收治病人和進行預防工作。[55]通過1956到1960年間的查螺治病,“全省(自治區)累計查螺面積9850多萬平方米,查出有螺面積為2225萬多平方米……查出病人55514人,累計治療病人46706人次。”[1]143

三是結合興修水利滅螺。釘螺是血吸蟲的中間宿主,要消滅血吸蟲病,必須消滅釘螺。1956年《廣西日報》社論指出:“水利部門應盡先在流行地區,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結合預防血吸蟲病、瘧疾的要求,興修水利,防止河水泛濫,消滅釘螺孳生地帶。”[57]1957年11月,中共廣西省委通知各地:“凡是可以結合消滅釘螺的水利工程,原則上應優先興建。不論大小工程,都必須認真設法結合消滅釘螺工作,以便既修好水利,又能控制血吸蟲病的傳播。”[60]此后,各地積極把修水利與滅螺結合起來。比如橫縣結合興修水利,掀起疫區滅螺的高潮,“在一百八十六萬九千七百平方公尺面積內進行了滅螺工作,占全縣釘螺區的96%,在此期間還開了能灌溉二千多畝水田的一千多條新溝渠。”[58]除此之外,滅螺工作還結合了墾荒、積肥進行,如羅城、宜山、忻城、大苗山等縣,“1955年12月至1956年2月間,在24個村屯發動群眾結合積肥、修溝等方法開展了一次大規模滅螺運動,在長1000多華里的灌溉溝和小河兩岸以及300多畝的荒田荒塘進行滅螺,釘螺的死亡率達80-90%,并積得肥料951118擔。”[55]

四、20世紀50年代廣西愛國衛生運動的歷史意義

(一)改善了50年代廣西醫療衛生的落后狀況

愛國衛生運動期間,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廣西落后的醫療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到1958年底,全區各類衛生事業機構已增至一萬七千一百三十六個(包括接生站),等于解放前(1947年廣西有一百八十七個公立事業機構、一千九百三十張病床、一千一百多個衛生技術人員、八十臺顯微鏡和十萬部X線機,下同)的九十一倍,病床至四萬四千七百五十張,為解放前的二十三倍以上;衛生技術人員增至五萬三千六百八十人,為解放前的四十六倍;大型醫療器械也有顯著增加,到1958年底,全區各級衛生機構及醫藥院校共有一千二百二十多臺顯微鏡和五十多部X線機,分別為解放前顯微鏡和X線機的十五倍和三倍以上。[61]

(二)促進了50年代廣西工農業的豐產豐收

愛國衛生運動開展期間,恰逢我國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第一個五年計劃,這一時期愛國衛生運動的總方針是衛生運動主要為生產建設服務,于是廣西愛國衛生運動與工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在農村開展積肥運動,促進了農業的增產增收。如桂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羅富鄉張英盛農業社于1954年承包清掃羅富街街道,積得垃圾600多擔,施田17畝多,收獲10800斤,比1953年增產3200斤,大苗山縣保江鄉吳玉光由于懂得了積人糞施肥,原產740斤的田增產至1340斤。[62]工業方面,愛國衛生運動深入城市工廠,建立了愛國衛生基層組織,改善了工廠的環境衛生,提高了工人的衛生知識,直接減少了工業企業中的疾病發病率,保證了生產。如1956年開展除四害講衛生工作以來,根據牛廟、栗木、望高、煤礦、可達五個礦統計,以“55年為100,56年降低發病率為51.02%,出勤率平均達到98.95%,若以每一病例平均需要休工2.4天,等于減少因病休工29875天,如果每人每天生產2元(以56年計算),等于為國家創造財富59750元。”[63]

(三)開創了50年代廣西城鄉衛生的新面貌

愛國衛生運動的蓬勃開展,開創了廣西城鄉衛生的新面貌。一是舊社會遺留的封建思想和不衛生的習慣被摒棄。隨著愛國衛生運動的深入宣傳,群眾對衛生常識有所掌握,認識到了講究衛生的重要性,逐漸把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封建陋習摒棄。如在合浦第十區烏坭鄉破除了迷信思想,全鄉群眾自動將七座神廟拆除,用拆下來的舊磚鋪井臺,舊板做了九百六十五個捕鼠器。[27]愛國衛生運動中,群眾紛紛摒棄過去不衛生的習慣。如大苗山雨田村的婦女初步改變了千百年來用酸米湯洗頭的做法。南寧市開展的衛生展覽會中,群眾看到老鼠傳染疾病時,因而認識到吃老鼠肉是危險的,糾正了“一只老鼠勝過三只雞”的錯誤思想。[21]二是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在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過程中,加強了清潔教育宣傳工作,人們普遍養成了愛清潔、講衛生的習慣,形成了經常性的清潔制度。如北流縣城的人們都養成了早晚大掃除的習慣,不僅把自己的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就是街道和公共場所也經常打掃。[64]大苗山的村民們養成了“食飯和大便后要洗手,碗筷等每天用開水洗兩次”的好習慣。[65]各地民眾積極投身大掃除,飲水消毒,改廁、改水和人畜分居運動,從1952年到1960年間,“全省共建廁改廁65784間,修建豬、牛欄63072間,改良水井8012口。”[1]78

(四)消減了危害廣西各族群眾的重大疫病

從衛生防疫方面來看,廣西愛國衛生運動的直接成效表現在傳染病發病率的下降。1953年6月以后,廣西再無天花新病例的報道,提前達到消滅天花的目標,比全國消滅天花(1960年)提早7年,比全球消滅天花(1979年)提早26年。[1]125“除四害”運動中,由于大量消滅了蚊蠅等傳播霍亂的昆蟲宿主,到1960年廣西沒有霍亂發生。對人民群眾威脅最大的瘧疾和血吸蟲病也得到了顯著的防治,據統計,截至1959年6月底,“全區已在一千五百萬平方米的面積上徹底或基本消滅了釘螺,占全區有釘螺面積的72%,共治療血吸蟲病患者五萬一千多人,占已查出病人總數的90%,全區已經有五個縣和六個公社基本消滅了血吸蟲病。瘧疾發病率也逐年下降,如以1954年的瘧疾病人數為一百,1959年1—8月全區已有二個市、十五個縣、十三個公社的瘧疾發病率下降到0.50%以下。”[61]

(五)在運動中加強了民族團結

20世紀50年代的廣西愛國衛生運動中,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以及廣西省(區)委和廣西省(區)人民政府的關照下,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愛國衛生運動得以開展,衛生事業得以迅速發展,在省(區)民族工作隊、防疫隊以及其他投身于少數民族地區衛生事業的相關衛生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加強了民族團結,同時也使各族人民深切體會到黨的愛護與關懷,同時加強了少數民族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比如少數民族工作隊配合大苗山重點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兩個月內,和少數民族同胞一起工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苗族同胞們稱工作隊為“苗人工作隊”“苗人兄弟同志”,苗族同胞免費幫助工作隊送藥,還說:“你們是來為我們服務的,我們幫忙你們也就是為我們自己服務啊,擺都代集嚒!”(擺都代集是苗語,我們都是兄弟的意思)[66]再如結合生產互助運動來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對生產起了積極的作用,隆林縣隆或鄉的俫俫、倮倮、苗族同胞普遍反映“毛主席太關心我們了,我們沒有吃穿,毛主席發給救濟糧、救濟衣服來給我們,現在怕我們生病不能生產,又派醫生來給我們免費治病,我們一定要努力生產,爭取豐收來報答他老人家。”[62]這些實例是黨的民族政策在愛國衛生運動中生動的體現,通過開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愛國衛生運動,不僅改善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衛生,保證了少數民族同胞的身體健康,更是加強了民族團結,提高了黨在少數民族中的威信。

總之,廣西愛國衛生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場群眾衛生運動,廣西省(區)委和省(區)人民政府通過構建自上而下的防疫體系,開展宣傳動員,組織群眾性進行“除四害”,把衛生運動與生活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衛生建設、疾病預防和移風易俗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對當今的衛生防疫和鄉村治理有著借鑒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www.国产福利|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女人18毛片久久|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色老头综合网|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日韩久草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国产白浆在线| 欧美在线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91高清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91视频日本|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99re免费视频| 亚洲免费黄色网|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日韩欧美中文| 99伊人精品| 精品视频91|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91福利免费视频|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成人亚洲国产|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另类| 婷婷色婷婷| 久久青草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一级爆乳无码av|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啪在线|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丁香婷婷久久|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