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彬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四川 成都 610064)
學術界對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以文成公主廟等摩崖石刻為首的唐代藝術遺存和唐蕃古道較為熟悉,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相形之下,對青海玉樹宋元時期的藝術遺存則由于文獻記載的缺乏和考古調查不夠深入而鮮為人知。近年,在玉樹歷史文化研究院和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長期努力下,大批巖畫點和宋元時期的藝術遺存逐漸為學術界所認識,特別是宋元時期繪畫遺存的發現,不僅填補了玉樹此時期繪畫缺乏的空白,而且為學術界認識玉樹在唐以來西藏與內地交通中的地位及其雙向交流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證據。2019年10月,筆者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的廖旸研究員、玉樹歷史文化研究院的甲央尼瑪院長一起對玉樹市及囊謙、雜多和稱多縣宋元時期的主要繪畫遺存進行了實地調查,同時與昌都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的澤巴多吉副所長一起,對昌都市及類烏齊、八宿、芒康和察雅等縣元代的繪畫遺存也進行了調查(1)調查及其初步研究,參見熊文彬、廖旸、澤巴多吉:《西藏昌都元代繪畫遺存的調查與初步研究——兼論波羅風格在西藏與內地之間的傳播線路》,載《形象史學》2021年第2期。。鑒于甲央尼瑪院長已對玉樹繪畫遺存進行了有益的研究[1],筆者擬就這些遺存與藏傳波羅風格元素繪畫的傳播線路和宋元時期西藏通往內地干道之間的關系、作用等進行一些補充。
玉樹新發現的波羅風格元素繪畫遺存主要為壁畫,其中囊謙縣香達鎮多昌村邦達社的達寧日青寺遺址出土的壁畫、稱多縣拉布鄉拉達村的彌底普石這一風格元素遺存的發現不僅將西藏和內地兩端的相關遺存串聯在一起,補缺了其中的重要缺環,印證了文獻記載,解決了波羅風格藝術在西藏和內地之間的傳播線路問題(2)相關討論,詳見熊文彬、廖旸、澤巴多吉:《西藏昌都元代繪畫遺存的調查與初步研究——兼論波羅風格在西藏與內地之間的傳播線路》,載《形象史學》2021年第2期。,與此同時,這些遺存為宋代茶馬古道、元代驛站等西藏通向內地干道的中間環節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證據。
實際上,玉樹和昌都這些宋元佛教遺存的發現,不僅僅印證了這條干道在西藏和內地之間、藏傳佛教及其藝術傳播之間的重要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兩地作為這一干道的必經之地和重要紐帶,在西藏和內地之間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尤其是元以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治理方面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該地區的相關歷史遺存,值得學術界進行進一步全面、系統的調查、清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