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華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傳播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成為人們社會語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往的語言學研究多關注網絡空間的語言本體研究,諸如網絡用語研究以及網絡用語對通用語言文字使用和發展的影響研究,包括從文字學、修辭學、語用學、詞匯學等各種視角的分析;另一些學者結合批評話語分析等理論對網絡空間的話語進行了考察和分析;也有學者結合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輿論學等跨學科手段對話語傳播等現象開展了理論探討和應用研究。總而觀之,圍繞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研究成果數量眾多,角度各異,其中包括對治理主體的關注,普遍認為網絡時代治理主體的范圍逐漸擴大,普羅大眾也有機會參與國家治理。不過,鮮有學者專門關注官方治理主體,在語言生活治理實踐中,政府部門仍是國家和社會治理最重要的主體。李宇明(2020)指出:“‘語言治理’準確地講,應是‘語言生活治理’,國家主要對語言生活負有責任……從‘語言管理’走向‘語言治理’,既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也是語言規劃學的時代課題。”[1]國家對于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治理主要是圍繞網絡空間的語言使用而展開的,具體治理工作體現在相關法律、國務院部門規章、文件、工作計劃以及地方法規、規章以及領導人講話之中。本文嘗試對涉及語言生活治理的官方機構進行分析,對其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治理行為進行爬梳和整理,冀望從宏觀角度為網絡空間內語言生活的其他微觀研究提供策應和參考。本論文所指的語言生活治理指的是語言文字本身的治理,語言文字所表征的信息內容的治理不是本文的表述重心。
國家語委是語言文字事業最主要的管理部門,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家語委并入教育部,主要由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組成。
第一,2002年6月國家語委發布《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十五”科研規劃及項目指南》,指出“我國語言文字應用研究中存在面向人的研究較多,面向計算機和網絡的研究較少”,提出了面向計算機及網絡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規劃:語言信息處理前沿的新理論、新方法。加強語言信息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建立經過多級加工標注的大規模漢語語料庫和相關的數據庫;制定語料庫加工規范;加強基于語料庫的語言、文字研究;研究術語自動提取、漢語自動生成和自動分析等;研究自動翻譯的有關問題;研究網絡語言及信息安全等問題。
第二,國家語委引導和開展了網絡空間語言生活科研工作,相關議題有:信息化條件下,語言文字規范標準體系的建立;語言文字信息化(含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語言文字管理的信息化;盲文、手語的信息化;與信息化相關的語言產業問題;信息化服務于語言文字事業;語言文字信息化等相關人才培養;網絡語言監測和引導等。
第三,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提出如“引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規范使用語言文字”[2]9,調查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語言和外語詞、字母詞等的使用情況,加強對虛擬空間語言使用的研究,制定相關政策[2]19,加強對網絡語言、新詞新語等的規范引導[2]21,推動了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的良性發展。
第四,2016年 9月 5日發布了《國家語委“十三五”科研規劃》,與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相關的內容分布較多。語言文字信息技術和新興領域研究是其中一個重點研究方向。另一個重點研究方向語言文字決策咨詢研究中,提出探討應對全球化、信息化發展的國家語言戰略關鍵問題和重大舉措。重大研究專題《語言文字使用狀況調查》提出:“調研各種新媒體和數字化產品的語言文字使用狀況及特殊語言現象”,提出語言文字規范標準體系要適應信息化條件。信息化成為開展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前提,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各層次內容在規劃中均有體現。
國家民委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事業的主要組織單位。早在1991年,國務院下發《國務院批轉國家民委關于進一步做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報告的通知》,明確將“搞好民族語文的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處理”作為民族語文的一項重要任務。2002年9月,在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國家民委、教育部起草了《民族語文信息化總體規劃》(征求意見稿)。2004年1月29日,我國推出第一款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手機維吾爾文手機。2007年,中國移動內蒙古公司推出了蒙古文手機。同年11月份,甘肅又推出了藏文彩信手機報。少數民族同胞在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是我國公民網絡空間語言生活的重要組成,國家民委、國家語委、工信部等部門為少數民族的網絡空間語言生活的發展做了很多工作。
2014年國務院發文授權重新組建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簡稱“網信辦”)負責全國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并負責監督管理執法。互聯網內容是公民網絡空間語言生活的重要產品。國家網信辦對網絡謠言、語言暴力、語言低俗等具有治理責任。2016年7月27日,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以“文明網絡語言 共建清朗空間”為主題指導召開了中國網絡語言文明論壇。語言文字和互聯網信息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既涉及形式也涉及內容。因此,要從兩個方面加強網絡空間語言生活的管理,以構筑和諧的網絡社會新秩序。
大眾媒體對全社會的語言使用具有導引作用。
第一,1987年4月1日國家廣電部和國家語委發布了《關于廣播、電影、電視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若干規定》。
第二,1994年9月29日,廣電部電影事業管理局發布《關于重申國產影片必須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通知》。它們和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沒有直接關系,但充分表明大眾媒體管理部門對語言規范的重視。
第三,2014年11月27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指出: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應嚴格按照規范寫法和標準含義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字、詞、短語、成語等,不得隨意更換文字、變動結構或曲解內涵,不得在成語中隨意插入網絡語言或外國語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門在推動語言文字信息化、現代語言技術的發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科研布局和引導工作,強化了網絡社會的技術基礎。
地方語委、民語委等對本區域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具有治理責任。為了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各地出臺一系列語言文字法規規章。迄今為止,除臺灣地區、西藏自治區及香港、澳門以外,其他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后發布了相應規定、辦法或條例,不同程度地涉及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這些內容客觀上對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的發展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相關議題主要有信息技術或網絡空間要使用規范漢字(如黑龍江、河北)、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的科學研究(如新疆)、網絡場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管理監督(如北京、云南)、特定領域對網絡詞語的限制(如上海、廣西、海南、河南)。①
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有關語言文字的重大事務負有法定職責。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于2000年10月31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五條規定:信息處理和信息技術產品中使用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當符合國家的規范和標準。國家語言文字專門法中的這條規定表明了國家對語言文字信息化的重要性的認識,同時表明了國家對于語言文字在信息化生活中的作用的認識。該法律于2001年1月1日實施,它成為國家各部門和各地方管理語言生活的重要依據和航標。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發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加強漢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的宏觀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會的語言文字規范化意識,到2010年在全國實現文字應用基本規范化,使我國語言文字的應用更加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需要。該文件從教育視角提出了語言文字信息化的治理問題。
領導人的關心關注有助于網絡空間語言生活的良性發展。第10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1995年曾講道:“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在科學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國的語言文字工作,必須緊緊抓住中文信息處理這個龍頭。”[3]164對于網絡語言,許嘉璐先生曾說:“我們是在不規范的情況下搞規范,語言又在規范中發展。不進行規范當然不行,過分強調規范,希望純而又純也不行。”[4]許嘉璐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了中文信息處理對于語言文字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同時積極關注網絡空間的語言使用,多次建議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研究。
2014年6月5日,劉延東副總理在世界語言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積極應對信息時代“網絡語言”等對語言生活的影響,探索提高語言能力的科學途徑;全面促進語言文字應用法制化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2016年9月12日,在紀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15周年暨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6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劉延東提到“語言文字規范應用面臨網絡時代新挑戰,管理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改革創新等”,并進而指出“做好語言文字工作是保障國家信息化戰略、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的必然要求。要加強對網絡語言生態的監測研究和規范引導,強化對外語詞、字母詞等使用的規范和管理,促進語言文字健康發展。要以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化等新技術推進工作管理和服務手段創新,建設語言文字信息化平臺,推動‘互聯網+’語言文字服務工程,方便人們的學習和使用”[5]等一系列重要意見,對推動信息化時代的語言文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國家官方治理主體在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治理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政府主導、語委統籌、部門支持、社會參與”[2]34的管理體制初步形成,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總體和諧。網絡空間的語言生活發展迅速,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對于國家各個層面的語言管理者而言,以動態的眼光不斷調整語言政策,綜合運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治理路向,針對不同的語言生活問題施以不同的治理措施,做好動態監測和引導,發揮各類主體優勢,做好協同配合,減少負面影響,才能夠持續促進網絡空間語言生活的和諧發展。同時,要特別注重培育語言智庫以及與傳播學、社會學、信息學等的交叉學科智庫以滿足國家治理的人才、數據、成果之所需,從而進一步推進和加強國家在網絡空間的國際話語權。
注釋:
①內容總結來自對全部省、自治區、直轄市語言文字條例的梳理,其中《黑龍江省漢語言文字應用管理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條例》《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若干規定》云南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條例》《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涉及網絡空間語言生活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