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在工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其重點任務就是使經濟、社會及環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充分及不平衡等問題得到解決,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高質量發展就是經濟增長結構不斷優化、經濟運行保持穩定和經濟增長,并給居民福利水平帶來變化。高質量發展是解決好壞和滿意不滿意問題的答案。
當前,我國的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工業經濟的主體,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中,制造業是重要基礎,可以最直接地體現出國家競爭力。依據國內外發展實際經驗,目前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使人們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對于產品質量提升,其包含各方面內容,主要有性能、壽命以及安全性與可靠性,還有經濟性與外觀等。
第二,生產過程要高效清潔,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要求。在制造業的實際生產中,會產生大量污染物,而綠色制造就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要求之一,需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經濟體系,使制造業生產過程能夠更清潔,更加環境友好。
第三,企業效益需要維持較高水平,人均增長值也要不斷提升。對于高質量發展,要求具體體現在企業擁有理想的企業效益,也就是說企業產品必須要具有自身特色,要有創新性,同時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
第四,要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為實現經濟發展提供理想市場空間。對于國際競爭力提升,其中最為重要的指標就是保持穩定甚至不斷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尤其在中高技術產品方面,需要穩定提高其份額。在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我國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保持份額穩定并且不斷增長,有利于開拓更廣闊的市場,還可以借助參與競爭,使國內技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以實現更理想的發展。
第一,工業高質量發展符合工業化后期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半規律。就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現代化及工業化高質量發展中得到的歷史經驗而言,在工業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科學技術始終貫穿工業轉型升級及高質量發展全過程。依據歷史經驗,已經實現產業升級及高質量發展的有關地區及國家,最終都會成為高收入國家。所以,工業高質量發展與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及收入水平的提升有著密切關系。
第二,內在支持條件變化及消費升級,對我國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世界范圍內我國都屬于工業制造大國,然而對工業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必須加以重視。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創新能力比較弱,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及服務比較缺乏,無法滿足升級的消費需求。依據國際經驗,在國民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會使得消費升級加快,并且對高端產品及高質量服務有著越來越大的需求,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及層次不斷提升,對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第三,新的工業革命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新機遇。世界工業發展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工業革命促進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歷史。就歷史發展情況來看,每次工業革命都會催生新技術,生產方式也因此發生變革,這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及支持。在當前新一輪工業革命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工業的高質量發展也有著新的歷史機遇。
第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截至2019年年末,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0516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較1949年增長970.6倍。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
第二,擁有豐富的工業產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的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等傳統行業不斷壯大,航空航天工業、汽車工業、電子通信工業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我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2018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達16.4萬億元,較1978年增長979倍,在當前全球范圍內的工業品市場中,中國工業產品占據越來越大的比例。
第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能源材料工業得到快速發展,使得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更好的基礎。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3.1萬公里、公路總里程達485萬公里、內河航道里程達12.7萬公里、光纜線路總長度達4358萬公里。
第四,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一步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其中部分工業技術水平已經與國家先進水平相接近,有些行業處于領先地位。在當前新的科技革命機產業變革發展背景下,我國工業發展也表現出新形態及新模式,使工業實現中高端發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使我國由工業大國逐漸發展成為工業強國。
第五,各類市場主體不斷壯大。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截至2018年,我國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已經達18583億元,相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650多倍,在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私營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一半,資產、業務收入及利潤總額占比都在20%以上。同時,我國工業經濟持續發展,港澳臺商投資為企業注入活力。
首先,在當前消費升級得到實現的情況下,對工業發展也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其次,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發生較大改變,工業發展面臨一定的戰略機遇。最后,新技術的出現對我國工業發展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工業產業發展已經進入結構調整、需求升級以及競爭更劇烈的新時期。在當前發展中,我們需要把握新的機遇,迎合時代發展趨勢,將創新作為工業發展首要動力,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
在當前我國進入工業化發展新時期之后,要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就要實現發展理念、模式及產業結構的變革,以及體制改革這一重要過程。在工業發展中需要實現由規模擴展轉變為質效提升,使傳統制造模式轉變為智能綠色制造及服務型制造,使現代產業體系形成,構建符合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機制。
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智能化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等加大創新應用力度,要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環境,使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得到進一步擴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相關政策,需要進一步擴展延伸至具備自主品牌及知識產權的相關新技術新材料領域,對于技術創新推廣應用保險,必須要及時進行探索,建立健全新模式及新業態下的相關準入標準及規范。
對于當前的新科技革命以及產業變革產生的機遇,必須要充分把握,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為主線,將需求側作為驅動力,開展工業強基工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的基礎能力,使制造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及動力變革,實現產業基礎能力及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使供給體系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及消費需求,保證高收入國家及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實現具有更好的基礎。
注重生態保護,堅持約束及激勵并行原則,以市場化及法制化為方向實現生態文明體制的有效改革,進一步加快推行綠色產業政策,對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進行合理構建。堅持發揮方式不能回頭這一原則,在宏觀調控上保持戰略定力,不能為謀取短期利益而犧牲長遠發展策略,持續深化改革降低制造業成本,使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有著更暢通的途徑,強化產業安全,將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及創新生態作為重點內容,突破技術限制,充分把握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
強化規劃及政策引導,使創新技術及服務要素在制造業發展中得到充分應用。構建理想營商環境,將體制機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作為入手點,進一步加大對內對外的開放力度,突破行業準入屏障,進一步提高監管透明度,真正明確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積極落實產業政策的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加快構建以信用核心為基礎的監管機制,同時還要對信息安全及個人隱私加強保護。
在我國工業發展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工業高質量發展規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我國工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