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茜


[摘要] 手機因其功能特性深受初中生歡迎,也導致部分學生沉溺于手機使用。焦點解決對話運用正向關注確定積極目標、挖掘學生能力探究解決方法、重視小步思維促進持續行動等策略,引導初中學生改善手機依賴問題和獲得成長。
[關鍵詞] 焦點解決對話;師生溝通;手機依賴
信息時代,初中生使用手機已成為一種趨勢。在方便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出現了沉迷手機的問題,即“手機依賴”。手機依賴影響學生身體健康、人際關系和學習生活,妨礙其身心健康成長。焦點解決對話是一種關注問題解決、利用學生自身資源幫助其進步的談話模式。 優勢在于引導學生樹立積極認知,通過目標樹立、執行促使良好行為形成,具有較強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焦點解決對話視角下師生溝通的基本理念
1.事情并非有因,關注問題解決
傳統對話模式中,我們一般通過詢問學生“是什么導致了問題的產生”來尋找問題背后的原因。然而生活中,很多問題的原因并不明確,而是紛繁復雜的,往往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追尋,仍然較難厘清因果關系,無法得出準確結論。
焦點解決對話采用“怎么做能改變現狀”的語言,引導學生將時間精力集中于當前問題的解決上,保持做出行為改變的信心和期待。對話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問題的解決,具有目的明確、解決路徑清晰等優勢。
2.學生即為專家,挖掘自身資源
傳統對話模式中老師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學生無法解決,需借助老師已有經驗去解決,經常存在“在我看來……”“我認為你應該……”的對話,容易出現老師熱心積極,而學生沒有改變或改變甚微的
結果。
焦點解決對話認為學生擁有解決問題的潛力和資源,從而推動他們向著最終目標做出努力和改變,實現助人自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進行經驗遷移,更有利于其長期持續的發展。
3.發現積極因素,尋找行為例外
傳統對話模式中,老師引導學生認識問題導致的危害,甚至嚴厲批評他們,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喪失其對未來的信心,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價值感,非但沒能解決學生問題,反而可能導致問題更嚴重。
焦點解決對話認為學生的問題并非一直存在,關注曾經沒有出現該問題的例外情境,發揮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以此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減輕其困擾和焦慮,逐漸幫助其解決問題。
4.運用小步思維,重視微小變化
傳統對話模式中,老師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時往往對其提出嚴格的要求,并期望其在短時間內達成。當學生處理問題未能行之有效時,老師會出心急提出嚴厲批評,導致學生產生挫敗感,動搖解決問題的決心。
焦點解決對話中,老師耐心等待學生行為轉變,運用小步思維,相信小改變促進大變化。使用“任務完成得不錯”“你做到了,很棒”等話語及時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要。
二、焦點解決對話視角下師生溝通的具體策略
本文案例中的談話對象是一名初二男生,從小學六年級開始頻繁使用手機,尤其在周末和寒暑假。家長曾與之發生爭吵,多次向老師反映。本次師生交流遵循“關注——探究——強化——評價”的行為轉變機制,采用焦點解決對話的基本策略,最終有效改善了該生的手機依賴問題。
1.堅持正向賦能,確定積極目標
第一階段,老師從當前問題出發對學生正向賦能,幫助其確立積極的目標,目標具體明確、詳細清晰、合理可行。
對話1:
老師:請描述一下你現在的狀態?
學生:長時間使用手機,難以自控、內心空虛。
老師:你希望達到什么狀態?
學生:控制手機使用時間;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緩和親子關系。(學生已經開始制定具體目標,老師要及時記錄)
結合談話讓學生制定合理使用手機、回歸正常學習的積極目標:每天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制定手機使用公約,時間控制在3小時內。
2.會用例外問句,探尋改變方法
第二階段,善用例外問句指導學生發現過去目標情境實現的經歷,即行為例外,認識到學生擁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資源。
對話2:
老師:之前有合理使用手機的時候嗎?那時你感覺如何?
學生:有,當時能兼顧娛樂和學習,得到老師、家長及同學的認可。
老師:當時你是怎么做的?現在你做些什么才能回到那個狀態?
實施時可詢問老師、家長、同學,使其全面認識自己。老師追問該生當時如何做到,利用例外情境的經驗指導行為。
3.巧用奇跡問句,強化改變愿望
奇跡問句是讓學生思考假設目標實現了會怎樣,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具體目標,強化持續行動的決心和
愿望。
對話3:
老師:假設奇跡發生,你的目標實現了,什么事讓你覺得和以往不同。
學生:起床后閱讀課外書籍,而不是習慣性看手機;有計劃完成作業,可以做感興趣的事。(這些就是后續可操作的具體行為,老師需及時記錄)
老師:接著又會有何變化呢?你能具體描述嗎?
使用奇跡問句讓學生能清晰具體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期待實現目標后的生活,強化自己做出改變的決心和愿望。
4.善用評量問句,重視雪球效應
善用評量問句及時評價學生行為,借助十點量表幫助學生確定發生的微小變化。學生進行等級自評:1代表最糟,逐級遞進,10代表最好。首次使用時,學生往往處于2或3等級,老師應讓他解釋問題如何得到改善,并把變化歸因于自身努力。然后詢問下一等級目標,共同討論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對話4:
老師:就目前的狀態給自己打幾分?
學生:3分,有了一些變化,但沒有達到最終目標。
老師: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過去你做了哪
些事?
學生:時間有序分配,列出任務計劃表,保證主要學科作業完成,手機使用減少了1個小時,培養興趣
愛好。
老師:進步源自你的努力,值得表揚。你期望一周后達到多少分?
學生:4分。
老師:要達到4分還需做哪些事呢?
老師根據表現為他評分2分,希望一周后達到3分,然后與學生共同設定一周的行為目標:手機使用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老師每節課至少提問1次,結合表現進行量化評比加分,并向家長反饋;結合特長參加運動會,若贏得榮譽將在班級公眾號上表揚;家長幫助他檢查作業,完成得好可獲得一本籃球雜志。一周后,利用目標標尺評估行為并設定新的目標,過程中關注他出現的微小變化,重視雪球效應,相信最簡單的改變就是最有效的改變。
運用焦點解決對話時一般遵循“關注——探究——強化——評價”的行為轉變機制,但對話技巧不是固定死板的,而是靈活機動的,根據學生具體問題、具體特點、具體情況進行相應調整。本案例中使用的對話技巧如下:
三、焦點解決對話視角下師生溝通的意義和
不足
1.焦點解決對話視角下師生溝通的意義
焦點解決對話目標明確、過程簡潔、切實可行,提供了一個師生溝通的新視角、新途徑。其重要意義體
現在:
(1)形成良好師生關系。老師關注學生的積極因素,改變刻板印象,使學生更加信任老師,形成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成為解決問題的基礎。
(2)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行為例外,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己,增強行為改變的可能性和意愿,這成為付出努力、做出改變的不竭動力。
(3)目標行動切實可行。利用目標標尺評估行為,目標簡單易行且能落到實處,堅持小步思維,增強行為改變的可能性,起到了正向強化的作用。
2.焦點解決對話視角下師生溝通的不足
焦點解決對話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具體情境中予以關注和重視。
(1)適用范圍有限制。焦點解決對話主要處理一般性問題,如學習困難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并不適合解決復雜的生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問題。
(2)研究程度不深入。焦點解決對話對問題產生原因沒有深入分析,易導致措施不夠精準,面對嚴重手機依賴問題可能無法快速地改善。
(3)理論學習須扎實。焦點解決對話以認知行為理論為背景,教師要進行充分的理論學習和實操演練。還要長期關注學生,做好行為變化檔案。
焦點解決對話關注問題解決,注重挖掘學生自身資源,發揮積極因素等,教師可將其有效運用于對學生的深度輔導中。
[參考文獻]
[1]徐文明,梁芹生,羅蘇梅等.焦點解決短期療法改善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對照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7(02).
[2]許維素.范式轉移的代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咨詢哲學[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04).
[3]何芝暨.師生解決問題對話有效途徑探究——基于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視角[J].教育教學論壇,2015(06).
[4]張仁龍,周楊經.班主任工作中的學生問題焦點解決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09(18).
[5]林嬋娟.焦點解決理論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07).
康 茜?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永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