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泳


《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創新型偵探類佳作,實現了將華語電影的視聽語言移植到國際性都市所涵括的社會語境之中。貫穿于該系列電影中的不同文化交融并蓄,尤其是《唐人街探案3》中日本文化的滲入,碰撞出兼備笑點、哲學色彩和神秘意味的文化火花。在嘗試文化融合與建構的過程中,影片的泛文化[1]傾向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某種隱憂,文化失語[2]現象充盈系列影片。但該片對跨文化、跨地域的大膽嘗試,為中國偵探類電影拓寬了表達的彈性空間,并逐步推動國產電影走向世界。
一、《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的多元文化概覽
《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的背景設定從第一二部的泰國、美國移步至日本,而影片高成本跨地域拍攝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便是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更深層次的意旨是樹立文化自信,以偵探題材影片為載體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泰國的泰拳、人妖表演;美國的爵士、嬉皮士元素;日本的溫泉、武士等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因子,在《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中都獲得不同程度的呈現和展示。采訪中,導演陳思誠對于為何選擇泰國的異國風情作為系列電影奠基之作的《唐人街探案1》的背景時,其表示泰國古色古香的唐人街,至今仍然保留著非常多的古老建筑,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不僅是泰國的,更是一種中華文化與泰國文化的融合。[3]
《唐人街探案2》中對美國紐約的城市風貌、人文特色等范疇的描寫和展現,體現出主流與非主流、宏觀與微觀、表象與具象等多維融合的突出特點。影片中關于紐約城市文化的敘述雖不是貫穿影片情節、主旨的核心文化因子,不是撥開層層案件迷霧、助力唐仁與秦風順利查明真相的關鍵因素,但其細致且特色鮮明的情景展演卻恰如其分地表現了紐約城市文化中反主流元素的頑強生長。
《唐人街探案3》中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相撲文化的呈現以及亞洲最大的唐人街——橫濱中華街人物風情的描繪,皆貼合實際、恰到好處,體現出自然而不刻意的藝術表現風格,給觀眾以濃郁文化氛圍的熏染與身臨其境之感。影片創作者獨具匠心,在富含忍者、相撲、劍道、茶道、密室等豐富元素的異域尋覓中華傳統文化的蹤跡,于不同文化的融合中凸顯文化自覺與自信。
二、《唐人街探案3》中的日本文化融聚
電影中日本元素異常豐富,處處彰顯著日本文化。第一,日本演員陣容強大。除了在第二部就參與演出的妻夫木聰之外,三浦友和、長澤雅美、染谷將太、淺野忠信、鈴木保奈美等老牌實力日本演員也參與了《唐人街探案3》的演出。
第二,取景地具有地標性。該片的取景地有:地標性建筑東京塔,這是一座高333米的紅白色鐵塔,又被稱為“日本電波塔”,塔身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變換照明顏色,尤其是從2019年開始,每逢中國春節,東京塔都會在這期間點亮中國紅,與中國人民一同共迎新春;東京都內的淺草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廟,寺院大門被稱為“雷門”,象征著淺草。在這座江戶時代的廟里可以感受到江戶遺韻的濃郁底蘊;還有日本著名的商業街區新宿,亦是最出名的鬧市區,此處四通八達交通便利,不僅有許多具代表性的觀光景點,還是游人享受美食、購物、住宿的最佳選擇。相比傳統日本文化元素的取景地來說,澀谷是年輕人潮流、時尚的發源地,澀谷最大的特征是反叛性,在這里,年輕人不受日本傳統文化的束縛,同時,這里也是全球最繁忙的十字路口,是《唐人街探案3》中王寶強和劉昊然撒錢的地方。為了更真實體現電影內容的拍攝,攝影組在栃木縣足利市進行了1:1的澀谷置景細節搭建。此外,秋葉原是“二次元”愛好者的天堂,被稱為“動漫圣地”,秋葉原有許多“二次元”角色、偶像周邊的商品販售店,不僅日本本地人喜歡,此地亦是全世界日漫宅粉向往的“圣地”。
第三,日本的本格推理文化。在《唐人街探案3》中,最體現核心智力的故事情節是“密室殺人案”,密室殺人在推理小說中是常用的橋段。嚴格來說,指犯罪現場是內部反鎖、沒有任何外出通道的一個房間,案發后人們破門而入,卻找不到兇手和兇器,除了被害人沒有任何線索。日本是密室逃脫經典電影元素體現較完整的國家,此類影片場景道具豐富逼真、邏輯思維縝密燒腦。由于《唐人街探案3》的故事情節發展圍繞著具有推理大國之稱的日本展開,大量的日本文化符號貫穿全片。其中,本格推理是該類型電影最重要的互文延伸。在日語中,“本格”意為正統,本格推理意為正統推理,其非常注重案件推理、解謎的邏輯、形式快感與理性。《唐人街探案3》的發展情節融入了本格推理的經典要素——“密室”,該片不僅將獵奇詭秘的犯罪、案件背后影射的社會問題和解密的邏輯性有機結合,還不斷凸顯與經典推理大師互文的獨創性。例如,援引經典推理大師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的兩本經典小說互文,作品《三口棺材》中的犯罪手法和《猶大之窗》中的法庭表,通過推演《三口棺材》中的“密室講義”,提出“第十四種密室”——樹立上映前期營銷事件辯論情節的獨創性。又如,秦風與唐仁前往日本動漫圣地——秋葉原,購買Cosplay(動漫真人秀)服裝時,幫助他們選服裝的大叔是經典本格推理漫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原策劃天樹征丸,他的經典臺詞是:“以我爺爺的名義”,這也是漫畫主人公金田一的口頭禪。
第四,愈發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年輕人選擇的“二次元”文化是他們追求的全新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日本動漫產業強大,動漫發展模式是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愈發流行的“二次元”文化背后,是鮮明民族特色的不斷創新和吸引力。在東京最能體現ACG①風格的地方分別為:池袋、中野、秋葉原。在這里你會覺得自己穿越到了“二次元”的世界,Cosplay的人群隨處可見。在《唐人街探案3》中,秦風和唐仁為獲取信息換上動漫游戲服裝出場,別具心裁地組成“葫蘆娃二人組”,穿梭在游行花車中,使追兇與解救人質的行動充滿諧謔氣息,驚心動魄之感得以消解;還有巨型櫻桃小丸子、經典綠風衣等形象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五,獨具特色的東京街頭游樂活動。在《唐人街探案3》中,秦風等人駕駛紅色小車飛馳在東京街頭的場景,不是為了凸顯電影效果虛構的內容,而是真正出現在東京街頭的游樂活動景象,被稱為GO-Kart(卡丁車)。
第六,日式傳統武道呈現。《唐人街探案3》的角色Q所設置的關卡中,有劍道和相撲的電影場景。日本劍道朔源于我國劍術,傳至日本成為一項武技,而作為日本國技的相撲,注重瞬間的爆發力,動勢的判斷力,運用力量的技巧等,在日本有專業的武道大學,這亦是最能體現日本文化的運動。
《唐人街探案3》作為大型商業娛樂片,在劇情進展的融合解構下,以日本文化融聚的戲劇效果調動觀眾情緒,為觀眾呈現了一部日系風格濃郁且不乏詼諧的推理類型影片。
三、深層隱憂:哲學思辨與傳統失語
《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中,在融合不同文化、跨地域交流維度下固然推動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進程,但“泛文化”的隱憂和傳統文化失語現象需要引起影片創作者及觀者的高度重視。
在《唐人街探案2》中,疑點重重的連環殺人案竟然是兇手需要通過修煉“五行”來對抗癌癥。影片表層理由是其已逝妻子是華人,且自己罹患癌癥無法自救,故謀此道以求生。從他信奉天主教到信奉科學再到信奉道教,一方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動介入,另一方面也是兇手在重壓下的心理突變。而片中對這一過程轉變的描述較為薄弱,令人難以信服。作為白人醫生,其對道教某些秘法和靈符的了解程度和自詡為“風水專家”的唐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點在立論方面顯然缺乏縝密的構思和巧妙合理的過渡。
《唐人街探案》前兩部中擁有極高偵探才能的主人公秦風被設定為口吃者,這是編劇的角色設定藝術,但是研究者品讀出其在傳統文化定位范疇中的失焦問題。[4]類似的文化失語現象在與紐約城市文化的滲透交融中亦有體現。在《唐人街探案3》中,因為故事皆發生在日本,文化的取材都比較有代表性。溫泉池、日本禮儀、澡堂里成群結伙的日本黑幫、密室、新宿線、卡丁車、圣斗士、相撲、忍者、秋葉原、涉谷十字路口、奇形怪狀“二次元”、櫻桃小丸子等場域特征,所蘊涵的“以我為主”的異域想象,讓“陌生化”的奇觀成為觀眾異域想象的美學支撐。然而,文化的表現與傳承卻沒有在敘事邏輯中有更深一步的建立,更多的是硬拗式滲入的浮光掠影式的閃現,留下的僅是止于表層記憶的零星畫面,而未能真正體悟不同文化間交流與融合所擁有的獨特魅力。
片中主人公唐仁和秦風這一對歡喜冤家詮釋著不同的中華傳統文化,秦風的內斂克制、理性自持與唐仁的放蕩不羈、夸張無度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是以道教風水文化和西方嘻哈文化為思想主線;后者則是以唯物主義科學辯證法為主要思想指引,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縮影。同時二者又在相互融合后與他國警察、偵探展開一番較量。秦風的思辨主要體現在聯想、邏輯和推理上,這與以科學實驗作為佐證手段的法醫、法警偵察尚有較大差距,其真實性、可靠性在現實社會中更需要借助事實來進一步考量,而影片近乎神化的描繪和展現,表面上是對西方現代文化的某種消解,是一種身處異域卻持有“去中心化”思想的表現。[5]
作為后現代主義風格的電影,《唐人街探案》在某種程度上創造了所謂“供人消費的文化商品”[6];但從另一維度探微該片思想文化的深度時,其融合的形式性和對自身文化特性的理解偏差值得人們深入循果與質疑反思。該片在文化融合中呈現出來的問題聚焦于以反文化的立場和視域,質疑挑戰傳統影片的深層次思索;從蒙太奇式的電影拍攝技巧向純粹以拼貼為核心要旨的影視制作方式。[7]此種基于文化淺層認知而制作的跨境偵探類影片更傾向于形式主義的融合與本土文化的凸顯。
盡管影片也展現了哲學思辨和善惡對壘,但由于文化主體地位的不明晰和主體意識的不強烈,導致了該片在文化交融過程中形式主義占了上風,即使是哲學思辨也未能立于基本的、縝密的邏輯體系之中,最終演化成為正義一方對非正義一方連環炮式的說教。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但從另一維度看,卻未能透徹發掘傳統文化在異域的詮釋方式。
結語
《唐人街探案》系列影片實現了跨地域、跨文化交流融合的目標,系列影片中貫穿著中華傳統文化,同時融合著泰國的宗教文化,美國的紐約城市文化,日本的相撲、武士道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多國文化。多元文化發展在嘗試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出現泛文化、文化失語、失焦等現象,深層次融合的前提一定是自身對本國優秀文化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知,絕不僅是形式上的認同和傳承。在《唐人街探案3》中,多元文化融合解構下,創作者通過在滲透著日本文化元素的唐人街中探尋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元素,力圖在日本文化因子中探尋文化交融模式,以此樹立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舞臺。
①次文化詞匯,動畫、漫畫、游戲的總稱。
參考文獻:
[1]周星.《唐人街探案2》:類型的快感與泛文化的隱憂[ J ].當代電影,2018(04):23-25,177.
[2]陳亦水.《唐人街探案2》:融媒體時代的“跨文化鏈接”[ J ].電影藝術,2018(02):57-60.
[3]陳思誠,李金秋,馮斯亮.“我一直想拍一部偵探電影”——《唐人街·探案》導演陳思誠訪談[ J ].當代電影,2016(02):46-49,99.
[4][7]董雨虹,曹敬波.后現代語境下電影類型融合的“得”與“失”——以《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為例[ J ].池州學院學報,2020(01).
[5]楊婧綺.《唐人街探案》——善惡應如是[ J ].新聞研究導刊,2016(18).
[6]張成成.萬物兩極,善惡對立——解讀電影《唐人街探案》中的宗教元素[ J ].戲劇之家,2016(08):134-135.
【作者簡介】 于 泳,女,內蒙古赤峰人,內蒙古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日本語言文化研究。